第169章:來自朝臣的惡意
晨陽爬過云端,金輝傾瀉白玉臺階。
一雙雙皂靴踩上臺階,邁向太極殿,議論之聲頗為嘈雜。
“長孫大人這首著實高啊。”
同是商場上的精英,虞世南似乎對長孫府懸掛石炭告示一事看的格外透徹。
“那李閑購置長孫府邸石炭,無非是為出事前尋求一份庇護,如今這布告一發,算是斷了他的后路。”
“錢銀到手,卻能片葉不沾,長孫大人倒是看的透析。”
當眾揭穿長孫府邸這一做法的緣由,長孫無忌卻并無絲毫怒氣,反而昂首抬頭,哈哈一笑。
“虞大人謬贊,咱們長孫府開起門鋪做買賣,向來童叟無欺,至于石炭用向何處也無權調查。”
“再說了,這都是府邸那些管事的下人們所做,虞大人倒是給長孫府帶上高帽了。”
身側房玄齡‘誒’上一聲,橫過手臂,攔住還要開口的虞世南。
“長孫大人所言不假,官場有官場的條例,商場有商場的約束。”
“不過老夫可是聽是,李閑的第一批煤爐,并未運至皇城,乃是被周遭村落子民拿些雞鴨換走了。”
話音一落,眾人先是一窒,互相對視一眼,轉而哈哈大笑。
唐儉一手捂住滾圓的肚皮,一手微微擺擺,忍不住笑意的臉龐笑的漲紅。
“看來還不至于血本無歸,換些雞鴨回來,也好過竹籃打水。”
話音落下,好不容易止住的笑意再次奔涌上頭。
太極殿前眾文臣前俯后仰,一片歡笑。
身著紫袍官服的中年男子,闊步走來,遙望歡笑眾人,含笑接話。
“諸位歡顏至此,所謂何事啊?”
“不若趁早朝尚未開始,讓我也樂呵樂呵。”
群臣扭頭回望,捉袖行禮,長孫無忌拱拱手,老臉上閃過一抹欣然之色。
“岑大人,不過是一些民間零碎之事罷了,與大人為陛下差遣的密事不能相提并論。”
“大人一路風塵仆仆,前往隴右一代可有斬獲?”
來者正是岑文本,相較而言四十年歲,更適合遠行,因而被陛下調遣隴右查訪。
只是眾臣也未想到竟是這么快,便能回京。
即是密事,岑文本也不會多說,簡單點頭應對,轉而眉頭一皺。
“我在隴右之地,無意間打探一件奇事,恰恰在回京路上碰上了收攬白疊子的馬車。”
“聽聞是要送至皇城西南郊外,不知曉各位大人可曾聽聞?”
“也不知咱們皇城何時出了奇人,難不成能將這在隴右泛濫的白疊子用上正途?制衣?”
先前之時確有聽聞,有人運送十來車白疊子入京,稱不上秘密。
畢竟一日之中進出城門的外域商人,沒有幾千也有幾百,誰會在意。
可此事再聽聞層文本的描述,眾人心頭漸漸有了眉目。
房玄齡微皺眉頭,念過頜下胡須,沉吟道。
“制衣?大唐制衣精湛的店鋪,可都在皇城。”
“如今達官顯貴們喜好穿戴絲織,誰人不曉?”
“誰會用這種觀賞的白疊子制作……”
話說一半,房玄齡忽然噤聲,在場朝臣對視一眼,面上浮起一抹飽含深意的神色。
“西南城郊?”
“這不是程家的工坊嗎?不就是李閑一手打造的嗎?”
虞世南似是發現了新大陸,雙眼冒光,驚呼出口。
下一秒。
眾人圍起的小半個圓弧空間中,暫時寂靜下來。
噗。
有老臣憋不住笑意,再次笑出聲來。
霎時間,帶起周遭朝臣跟著一起哄笑。
岑文本出去多日,朝中發生的一切尚未知曉,就連如今朝堂炙手可熱的李閑也未曾聽說。
見眾人捧腹大笑,直不起腰來,頗有些莫名其妙。
“這……這又是何故?”
“就算是咱們其中一些唐人不懂白疊子制衣,也萬萬不會引得諸位如此才是。”
房玄齡捧著肚皮,一手搭上岑文本肩膀,好不容易方才忍住笑意。
“岑大人有所不知,巧就巧在這里!”
“咱們這大唐啊,奇人怪才輩出,而一些人就擅長這些不可能之事!”
明顯帶著諷刺話語出口,引得眾臣更是一震歡笑,虞世南拉過岑文本衣襟,大笑過后漲紅面頰尚未褪色,湊了上去。
“岑大人有所不知,這段時日之中,一個青年才俊異軍突起。”
“先是在朝堂兩句話語便解決了北方青鹽價格猛漲,又將咱們大唐的耕犁圖紙無意畫出。”
“引得朝堂上下震驚不已,都驚為天人般存在。”
說道這里,虞世南長嘆一聲,頗有些好笑又頗有些蒼涼。
“殊不知,被朝臣們捧上天的人物,卻在城郊之地制出什么煤爐。”
“見皇城之中銷路被堵,不得已去村落之中與子民換些雞鴨回本。”
“哎~說出來……說出來就有些心酸啊!”
話語尚未說完,虞世南再度笑了起來,笑上片刻,方才繼續說道。
“如今聽聞你說起白疊子乃是送往西南郊區一代,定是此人又在搗鼓什么新的把戲。”
“你說說,堂堂一個大唐青年,血氣方剛的年歲,卻做起了女工,研制什么大家棄之如敝履的衣衫,可笑不可笑?”
岑文本也是初次聽說,在尚武民風下,還有如此奇特的男子,不由得裂開唇角,淡淡一笑。
“難怪諸位如此,大唐朝堂有此奇人到真是添上不少笑料。”
長孫無忌手指點點虛空,面色佯裝一本正紅。
“誒。”
“這哪里是奇人,分明是個活寶!”
哈哈哈。
人群之中再度激起一陣哄笑。
抹抹眼角溢出的濕潤,長孫無忌揮舞寬大朝袍,盈盈走上前。
“走吧,去上朝。”
“現如今整個朝堂上對于此事議論紛紛,也幸虧衛國公在外練兵,不在朝堂。”
“如若不然,還不知曉有多尷尬。”
一行人漸漸收住笑意,緩緩拾級而上。”
望向遠去的背影,玉欄出持刀挺立的士卒微微扭頭。
“誒!聽見沒,這次的李家算是出了名。”
呵。
一聲輕笑傳出,身側士卒勾起唇角,面上微微一笑。
“何止啊,你是尚不知曉,這皇城中早已傳遍。”
“先前幾日,我回老家,夜晚樹下,可是有不少鄉里鄉親對此說道。”
“還曾聽聞說書茶鋪中有些文人志士,題文聲討呢。”
嘖嘖嘖。
先前說話士卒咂舌。
“想不到衛國公英明一世,注定要被兒子坑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