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為天下才子命題
乾清宮里。
工部尚書尚未到來之時,朱祁鎮又考慮起大明帝國應該如何發展。
從不列顛戰船和炮火來看。
目前,海洋強國已經紛紛崛起。
大明帝國之中,或許只有朱祁鎮知道,日不落帝國,國只是眾多海洋強國之中的一個而已,
大明帝國的科技發展,必須要提前,必須要快速,否則的話,很容易被這些海洋強國超越。
或許,已經被超越!
“啟奏陛下,工部尚書已到,正在殿外侯旨。”
魏忠賢進入乾清宮來,躬身稟報。
“宣他進來吧。”
朱祁鎮淡淡開口。
工部尚書進入乾清宮后,跪地扣拜。
“微臣參見陛下。”
“魏忠賢,給尚書大人賜座吧。”
在朱祁鎮的吩咐下,魏忠賢搬來一把太師椅,工部尚書欠身,端坐在其上。
“海軍總督鄭成功已經傳來捷報,此次海戰,大明海軍小試鋒芒,已經大獲全勝。殲滅日不落皇家戰艦九艘,俘獲三艘,生擒不列顛人八百余眾。現在都關押在海軍監獄里。這是捷報,你看看吧。”
朱祁鎮淡淡開口,將鄭成功的奏折遞給工部尚書。
工部尚書起身,一邊小心翼翼地接過捷報,一邊恭敬說道:“陛下為了建設大明海軍,撥款白銀三千萬兩,此次只是殺雞用牛刀。”
聽到大明海軍獲得勝利,工部尚書一張老臉上,浮現出欣喜的笑容。
然而,片刻之后,看完奏折,工部尚書便眉頭緊皺起來。
“陛下,這……這怎么可能?”
“簡直觸目驚心,微臣萬萬難以相信,難道那蠻夷的火炮,竟然比我大明帝國火炮的威力還大?還猛?”
工部尚書說起話來,聲音都有些顫抖。
“怎么?這件事情,對于尚書大人來說,似乎在預料之外?”
朱祁鎮神色自若,淡淡一笑。
“是啊,微臣萬萬沒有想到,蠻夷的東西,竟然能超過我堂堂大明帝國。”
類似工部尚書這樣的官員,盲目自大,天生有種民族優越感,朱祁鎮知道,不再少數。
大明帝國就是天下第一,樣樣都是天下第一。
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必須的!
當然,朱祁鎮并不全盤否定這種自大。
不過,他希望的是,大明帝國的官員,甚至天下的每一個百姓,都有一種民族自豪感。
但……!
絕不是在科技上的妄自尊大!
“啟奏陛下,鄭成功總督的奏折,似乎是對此次海戰的結果,感到并不滿意,他似乎是希望大明帝國的海軍,擁有更加先進的戰艦和火炮。”
沉思片刻,工部尚書拱手說道。
“不錯,鄭成功上這個奏折,其實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大明帝國的海軍,能夠配備更加先進的戰艦和火炮。”
朱祁鎮頓了一頓,強調道:“朕也是這么希望的。”
“目前,朕有一個想法,愛卿你可以聽一聽。”
“微臣恭聽圣訓。”工部尚書拱手。
“戰艦用鋼鐵來鑄造,以大明帝國目前的技術,是否能夠行得通,戰艦的動力會不會受到影響?”
朱祁鎮詢問道。
“鋼鐵打造的戰艦?!”
聽到朱祁鎮的話,工部尚書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驚呼出聲,眼睛都瞪大了,滿臉都是不可思議之色。
陛下怎么會有如此天方夜譚的念頭?
“陛下,微臣有一事不明?”工部尚書拱手。
朱祁鎮道:“大可直言,現在只有我們君臣二人,不必忌諱什么。”
“微臣斗膽問陛下,那鋼鐵如何下水啊?鋼鐵如果下水,難道不會直接沉入水底嗎?”
工部尚書抱拳問道,滿臉疑惑。
“未必吧。”
朱祁鎮笑了一笑,接著轉頭吩咐道:“魏忠賢,去取一個金碗來,另外,再打一盆水來。”
“奴婢遵旨。”
殿外,魏忠賢答應一聲,碎步小跑而去。
不多時,便取來一個金碗,打來一盆水。
朱祁鎮接過金碗,將之放在了水中。
金碗竟然漂浮在了水上!
“朕想問一問愛卿,這只金碗都能浮在水面上,難道鋼鐵戰艦就不能浮在大海之上嗎?”
工部尚書目瞪口呆,異常震撼。
這雖然只是一個生活的小常識,但卻蘊含著一個大道理,而他作為工部尚書,掌管著大明帝國所有的工藝和科技。
幾十年來,竟然都沒有注意到!
半晌之后,工部尚書眼睛陡然間亮起,站起身來,拱手道:“多謝陛下提示,微臣明白了。”
“很好,三個月之后,朕希望能見到一艘能下水的鐵船。”
朱祁鎮道:“這個金碗,你也一并拿下去,朕賞賜給你。”
“謝陛下隆恩。”
工部尚書躬身,將金碗高高舉過頭頂,信心十足的領旨:“微臣必不負陛下重托。”
他是個聰明人,知道這是陛下的恩賜,更是皇帝的提醒。
接著,朱祁鎮又感嘆道:“朕讓鄭成功送來一艘日不落皇家戰艦,可以供工部研究。雖然,現在大明的海軍十分強盛,但是朕不敢懈怠,或許片刻的懈怠,就會被其他國家超越啊。”
“微臣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工部尚書肅然拱手。
“嗯。”
朱祁鎮點了點頭,接著問道:“炮彈的研究,目前進程如何?”
工部尚書展顏道:“回稟陛下,進展很大,很可喜。雖然沒有增加多遠的射程,不過臣倒是研制出一種炮彈,威力驚人,爆炸劇烈,是原來的十倍以上。”
“不錯。”
朱祁鎮褒獎一聲,對工部尚書揮了揮,讓他退下。
工部尚書抱著金碗,離開了乾清宮。
朱祁鎮給鄭成功的奏折做出了批示。
“愛卿所奏之事,朕已知曉。”
“工部已經研發出一種新型炮彈,威力是原來十倍以上,會繼續研究一種鋼鐵戰艦。愛卿應命人,即刻運送一艘不列顛炮至工部。此番對不列顛艦隊的取勝,朕很欣慰,愛卿沒有辜負朕的期望……”
朱祁鎮將鄭成功的奏折做出批示后,命大內侍衛,將批示的奏折,送往福建海軍都督府。
“啟奏陛下,禮部尚書求見。”
魏忠賢再次來稟報。
“宣他進來。”
禮部尚書趙衡臣進入大殿,叩拜皇帝之后,稟報道:“啟奏陛下,科舉已經完成了鄉試,各地舉子紛紛入京趕考,請陛下為天下舉子出題,為我大明選拔人才。”
趙衡臣將的奏折遞交了上去,稟報道:“陛下,這是鄉試的解元。”
朱祁鎮接過趙衡臣的奏折,翻看起來。
這是一份十七個人的名單。
大明有兩京十五省,每個省的第一名,就會被遞交到朝廷,這十七個人是鄉試第一名,稱之為解元。
舉人進入京城,在紫禁城保和殿進行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高中之后稱進士,進士之中的第一名,便是狀元。
朱祁鎮十分期待。
這一次科舉,會給大明帝國提供多少治國良臣。
“請陛下為殿試出題。”
趙衡臣遞上一文特制的紅書。
朱祁鎮接過紅書,寫下一行工整的小楷字:論如何發展海軍與大明科技?
“就以此為題吧。”
“遵旨。”
禮部尚書趙衡臣領了考題之后,躬身退出了乾清宮。
考題在會試開始前,不能有第二個人知道,在考試開始,考生入場之后,主考官才會把考題告訴所有考生,以防作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