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偶然。。。。。。。。
天津機電中標后供貨,第一批先供400臺中的50臺。供貨后第一周,機器壞了37臺.李清揚直接瘋了。
她更多的是內疚,對客戶的愧疚感。從業這么多年,她推廣的品牌都是世界名牌,而且都是全球排名前三的。也就是說基本不會出現質量問題,就算有碰上偶然的現象,廠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急速地快。
“孫總,出現了質量問題,一個周壞了37臺。你必須解決。”李清揚哭著說。
孫曉軍驚呆了,說:“到底怎么回事?”
李清揚把現場情況給呈現了一遍。他聽完后說:“你等著。“
“你必須進行危機公關,為找出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時間和諒解,先穩住客戶的情緒,至少讓客戶看到我們對這件事情的重視。“李清揚說。
“應該怎么做?“孫曉軍問。
李清揚很專業地說:“先派工程師到現場,你安排再發50臺,新機器到貨后,再把舊機器收回去。“
“問題是派工程師去不一定能解決的問題,有必要到現場嗎?打個電話不行嗎?“孫曉軍說。
“你覺得呢?工程師解不解決問題不是關鍵,但是必須到場。目前狀況,工程師的說話力度遠遠大于我這個銷售。我也會跟客戶說是批次的問題,此情況公司很重視,開掉了質檢主管。有時候面對問題比狡辯更有說服力。“李清揚解釋著。
“好的,我馬上安排。“孫曉軍說。
雖然李清揚在孫曉軍面前哭了,孫曉軍對她做出的專業的反應在內心中還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李清揚放下電話不久,產品副總于峰打來電話,上來就很不客氣地說:“李清揚,非要派工程師嗎?你就這么確定是我們產品的問題,而不是客戶那邊你沒有搞定。“
李清揚有點惱火,輕聲一笑說:“于總,設備從測試開始到現在出了多少問題你應該知道呀。這次是不是設備的問題你應該有數呀?你跟我說這些話對解決問題有幫助嗎?“
“我有權利懷疑是客戶的問題,不是我們產品的問題。“于峰氣急敗壞地說。
李清揚不客氣地說:“那于總更應該派人到現場來找問題了,這樣有理有據,現場給你的真相一定比你在辦公室琢磨的更清楚。于總,是否派人你應該跟孫總聯系,這樣級別對等。最后到底是否派工程師由我的直接上司孫總通知我,我進來個電話,沒什么事,回頭聯系“
第二批貨50臺到貨后,無法使用。
“第二批還不行,無法掃碼。“李清揚又給孫曉軍打電話。
“換,你那邊做好危機公共。“孫曉軍也火了,但她知道他是沖著產品,不是沖她。
“道歉這件事不應該我來做了,應該找個副總,否則沒有力度。你明白為什么?“李清揚很嚴肅地說。
孫曉軍停頓了一下說:“我知道了,我安排。“
一個小時候,于峰打來電話冷冷地說:“李清揚,道歉有必要嗎?“
“是的,我認為有必要,但是最終決定是否有必要您還得跟孫總確定。決定權在他那里。我僅僅是建議。“李清揚知道于峰就是不想承認實事,所以她說的也很直白。
她目前焦頭爛額,做夢也沒有想到產品問題如此嚴重。當年人力資源部經理和孫曉軍可是說得鏗鏘有力。
她跟人力資源部經理、孫曉軍都說過:“我找工作在乎三件事,第一,產品必須好,如果產品不好我們就做朋友吧;第二,希望找一個和自己思維方式三觀差不多的領導,至少氣場要合;第三,大老板和直接上司不能抽煙,大老板抽煙的話,公司就是個二手煙窟,我不接受,我忍受不了身上有煙味。“
而此刻在產品的問題上與當年所說的反差如此之大。
電話間,李清揚收到一個微信,是客戶那邊的技術部門發過來的,總結了一下產品目前出現的問題。一共列了10幾條。客戶沒有惡意,發過來是希望李清揚公司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畢竟她的商務關系做的是很到位的。
李清揚把這個微信先發給了孫曉軍,孫曉軍看完后讓李清揚發到公司的產品群直接@于峰。
這一發,引起了巨大的波瀾。產品副總于峰在公司群里直接說:“平時我們攻擊對手的時候都列舉這些問題,你是不是沒有做好商務關系,讓客戶找出如此多的問題,這一單怎么玩?銷售需要反思一下了,不要成天只想著讓我們去道歉做什么危機公關。”
李清揚對于峰的態度憤怒無比。明明是產品的問題,卻無力狡辯。她毫不客氣地在群里回了微信:“于峰總,您聽好了,這是玩完的單子了,而且也就是因為我商務關系做的好,您才有機會去做危機公關,所以您慶幸并偷笑吧。”
群里頓時鴉雀無聲。過了好大一會,孫曉軍發了一條,也沒有@李清揚,說:“對于總說話客氣點。”
李清揚根本就沒有理他,她很清楚他只是想借她的嘴把話說出來。最后這句也就是多多少少給于峰個臺階下。
于峰最終還是給客戶道歉,公司發了第三批貨,而且是工程師和貨一起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