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吊腳樓前的院壩里,看著九歲的兒子德潤與三歲多的外孫兒,騎著各自的車子追逐嬉戲,淡然平靜。真的老了,這種平靜的心境,便是衰老的最好明證。
大山里總是云淡風輕。一家八口,每天計劃著出去看看花草,挖挖野菜竹筍,種些豆角,撒些小菜,擺出安營扎寨長期駐扎的架式。受疫情影響,好多人無法外出打工就業,各個寨子比以往熱鬧許多。大家遠遠的打招呼擺龍門陣,聚集起來吃飯喝酒,打牌聊天。
故鄉的一切都那樣熟悉,只是房間顯得有些擁擠,不像涪城的別墅寬敞,功能齊備。德馨任教的學院雖然不開學,但她需要每日在網上為學生授課。德潤每天得上三節網課,語文數學外文一樣不少,時常還要在網上開主題班會。張月和女婿成了廚師,天天操心一家人的吃喝。父親和母親上了年紀,更多的照看著兩個小朋友玩耍,偶爾去附近的寨子,隔著老遠同老人們交談。只有我得了空閑,開始寫書,斷斷續續講述家族故事,雖然好多思想表達得不清不楚,但是任由思想進入想象的世界,自我陶醉,樂在其中。
這樣就至少需要三個相對獨立安靜的房間,配置好網絡電腦。好在現在的鄉村發展迅速,網絡覆蓋所有空間,這些條件很容易達到。只是德潤上課的時候,外孫兒少了玩伴,非常難過,不斷拍門,喊著:“舅舅,舅舅,出去耍!”女兒這時在網上授課,我便陪著他,去外邊轉轉,采些山里自開自謝的野花,拿一把小鏟子,滿足他亂挖亂鏟的欲望。到處山花爛漫,滿目蒼翠,不由得懷念涪城的花花草草。張月說得對,人老了愛回憶過去,不是養貓養狗,就是侍花弄草。
大智若愚的爺爺,一個世紀以前,在那激情燃燒、炮火連天的歲月,他那樣年青,卻完成了人生僅有的兩次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在那時就走完了一生,此后幾十年的歲月,都在為選擇買單。父親比爺爺幸運,他不停的選擇取舍,時代對他非常寬容,不斷給予他豐厚的回報,父親常常自我陶醉。半個世紀過去了,無論是爺爺還是父親,他們的抉擇,隨風而去,無影無蹤。做決定時的依據心境,也只能猜測,他們的選擇不能比較,也沒法比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產生著不可預知的未來。我和勤寶,生逢開放的時代,在鄉村與城市中轉換,在打工者與老板兒中變化,見證著過去和現在,雖然年近花甲,卻對這個變化無常的世界茫然無知。我寫下的這些文字,也許能將一切還原個大概,勾畫出一點兒輪廓,講述出部份事實,但絕對不是歷史,更不能找到某些東西,讓后人去窺探未來。歷史藏在不知道的角落,正看著人們忙忙碌碌,偷偷發笑。
人們把一切都包裹起來,藏在所謂安全的地方,一切開始凝固,整個世界變得安靜,只有那永不甘于平凡的心蠢蠢欲動。就如我躲在大山深處,自由自在的呼吸生活,骨子里卻在想著別墅、想著茶莊、想著公司、想著汽修廠,想著城市。行為決定和思維夢想如此的難以和諧。如果病毒智慧過人,永駐人間,掌控世界,又該怎樣?
太陽漏過樹縫撒在身上,我走在風中,頭腦異常清醒,自己原來如此健康。
?。ㄈ珪杲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