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親臨主政之后,天下經(jīng)過周公和召公的治理已經(jīng)十分安定。周公考慮到從古至今朝代的興衰大都和君王的品行有關(guān),然而如今西周幅員遼闊,再也不能單純的依靠人力;加上這次被人誣告險些遭害,完全是因為缺乏有序的管理章程和行政機構(gòu)。于是周公撰寫了《周官》,對各級官吏的職責(zé)范圍加以區(qū)分,撰寫了《立政》,使百官明白為官處理政務(wù)的道理。百官都很高興。
在周公執(zhí)政的這七年中,為了完全消化殷商的國力,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宗族和伐商有功之臣。僅周公二次東征后,“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此外,為了更好的管理東方的疆域,周王室將都城從豐鎬搬到了雒邑。至此,周王室處于王朝的中心地帶,四方的諸侯前來朝貢,路程都相差不多。
這七年間,周公制禮作樂,將華夏文明推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此時的西周,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化,都開啟了一頁新篇章。
周公致政三年后,退居到故都豐地養(yǎng)老。在經(jīng)歷了為武王穆卜和成王祈神之后,周公的心神損耗過多,沒過多久便染上了重病。臨去世之時說:“我死后一定要將我葬在成周,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得知死訊的成王想起周公侍奉三朝的艱辛,加上叔父的身份;怎敢當(dāng)作自己的臣子,于是將周公葬在了畢邑,追隨文王。
周公去世不久,正趕上秋收時節(jié)。突然間狂風(fēng)大作,雷電交加,莊稼全部倒伏,大樹都被連根拔起。如此異兆,西周建國以來前所未有,一時間舉國上下大為驚恐。
太公此時尚在朝中輔佐,感慨當(dāng)年那場穆卜中兩人如今都已離去,心中有了計較。便引領(lǐng)著成王換上禮服,打開當(dāng)年的金滕書。這時成王和百官才知道,周公為其先王姬發(fā)所做的犧牲,但對于祝禱中的詳情仍是不太了解。太公權(quán)衡再三,將穆卜換命的術(shù)法改為損耗周公元神以續(xù)武王陽壽的說法,公之于眾。
成王這才知道,周公竟然為了他們父子,甘愿兩次以自己的性命作為交換。加上自己年幼之時的猜忌,更是深有愧疚。想到此處,成王哭著對百官說道:“如今上天警示,提醒我要感念周公的恩德,我要親自去迎接神靈,按我西周帝王的禮儀祭天。”
成王在城郊為周公舉行了天子規(guī)格的祭天之禮,禮畢,天上便下起了雨,倒伏的莊稼又直立起來。這一年又重新獲得了豐收。
此后,周公的魯國擁有了天子的禮樂;除了西周的帝王,只有魯國國君可以舉行郊祭并祭祀文王。
堯舜之后,孔孟之前,唯周公稱圣。
(本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