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朱棣很不喜歡
秦方走出房間,走出客棧,突然之間臉色變化!
任務!不曾提示他成功,難不成南京城內還具備著倭國使臣。
秦方快跑著返回客棧房間,木制的窗戶正來回的擺動著。顯然,剛有一人逃離。
這一個房間內,竟然藏著三個人,這簡直出乎秦方的意料。他明明只看到一個人進入客棧,怎么可能會有三個人呢!
不一會兒,李伯提溜著逃遁離去的倭國使者返回,交給秦方處置。
秦方一槍斃命,現場三具尸體!
“李伯,交給你了!”
李伯點點頭,開始處理現場。
李伯將三人擺動成自相殘殺的樣子,而后報官.......
官府來人查探,倭國商人?不值得大動干戈,直接定罪,分配不均導致內訌死亡,尸體丟到亂葬崗。
事情解決。
而秦方呢,也得到了獎勵!
叮,恭喜您成功完成任務。
叮,您已獲得獎勵:牛蛙*100。
牛蛙?又是一種美食!
但秦方卻提不起任何的歡喜的心思。
他太大意了!
如若這一次不是李伯的話,這一項任何極有可能失敗。
他太年輕了!
竟然出了如此大的紕漏,竟然如此莽撞。
他太......
這樣的錯誤,本不應犯的。
本是烙印在他骨子里的一些東西,因為時間的磨滅,因為大明的安全,讓他丟失了大部分。
秦方跟李伯解釋一番,讓其保密,而后將自身關在房間內。
李伯心疼的在房間內守護著秦方。
秦方的神異,李伯是從小看到大的。他知道,在秦方的身上無論發生什么事情,都不奇怪!
秦方的秘密,李伯決定守護一輩子!
倭國內亂的事情,不曾傳到大明!
第二日,秦方進入神機營!挑選出百人的隊伍,組建成特種部隊。訓練更苦、更難,更不要命,秦方擔任隊長!如若有人能夠勝過他的話,可奪走他的隊長之位。
這一機制,讓百名隊員拼了命的訓練!
隊長,他們不想當,但就是想壓秦方一頭。
秦方想要喚醒自己的記憶,他脫掉了防彈衣,放棄了一切的先進科技,只使用趁手的兵刃。
咔咔咔!
前世訓練的記憶、血腥的記憶在秦方的腦海中不斷的閃爍!
特種部隊中的將士能夠清晰的感覺到秦方變了!
戰斗之刻,如同冰冷的殺戮機器!但休息時刻,又如同是鄰家的陽光男孩!
這讓將士們十分的矛盾,心里發寒。
秦方,不會是得病了吧!
兩個月!秦方足足訓練了兩個月。這一只特種部隊初具成效,但距離完全成型,還差的遠。
四月十八日。
朱棣在北京得知皇太子譴責大臣,便賜書戒諭:我命你監國,凡事務必寬大,嚴戒躁急。大臣有小過,不要遽加折辱;
亦不可偏聽以為好惡,育德養望,正在此時。天下機務之重,悉宜審察而行,稍有疏忽,遺害無窮。十九日,又賜太子書:優容群臣,勿任好惡。凡功臣犯罪、調發將士,必須奏決。
火車的速度,極快,朱棣的戒諭僅一日即傳到南京。
朱高熾惶恐。
五月......
神機營的訓練停止!
不是他不想再訓練,而是朱棣回來了!
去時,朱棣官兵隨行,走走停停。但來時卻是乘坐的火車!
一日夜,到達南京城。
這速度,極快!朱棣第一次看到了科技的好處。
這兩月,讓朱棣看到了真實的大明。
他的子民,因為土豆、玉米等祥瑞的出現,百分之六七十已經能吃飽飯。這本是一件值得歡喜的事情。
但仍舊存在弊端!地主階級!
地主仍舊把持著大量的土地,貧民仍舊是給他們打工的。
地主越來越富裕,但民眾卻越來越窮。如若假以時日的話,平民說不定會成為地主的奴隸。
這讓朱棣很不喜歡。
民眾應該是為大明創造財富的,是為大明做貢獻的,但是呢?現如今卻是為地主做了貢獻。
大明的財富都進了地主的口袋里,而地主能夠為大明做什么?什么都做不了,甚至可能升起反抗的心思。
貪心不足蛇吞象!地主想要的,會越來越多!
這一點,朱棣很不喜歡。
很明顯,朱棣被秦方上書的奏折所影響,他的思維方式不由的跟秦方靠攏。
秦方上奏的奏折中提到過:地主把握著大明三成的經濟命脈,對國家無任何的貢獻,秦方建議取消士人的等階優勢,取消地主的優勢,取消......
都是大明人?為什么他們能夠獲得優勢?就因為他們讀書了嗎?就因為他們可以做官嗎?讀書就可以不耕作嗎?做官就可以不耕作嗎?
秦方的每一次叩問,都讓朱棣心中一顫。
天子?仍舊每年春日春耕呢!
一、將全部的土地收歸國有!
二、開始農戶承包責任制!
三、不再向農戶收取賦稅!
僅憑商稅,即抵得上十年的農業稅。且商稅的數額,逐年增高。
秦方的這些想法,四個月前朱棣觀看,不贊同,認為他太激進,太年輕,不懂得緩和。不贊同!
但現如今,朱棣再度翻看,他贊同,如若不趁機平了地主的話,日后這大明,絕對混亂!
朱棣雖贊同,但時機卻選擇的不對。待其征服北元,將蒙古化為大明的放馬場之后,他會親自整頓吏治。
關于這一片奏折,朱棣曾拿給了朱瞻基,讓其觀看。
朱瞻基觀看完畢,忍不住的稱贊:好好好!甚至建議朱棣即刻開始推行。
朱棣摸了摸朱瞻基的發須,讓其專心在格物學府就讀。
這些事情,不是他現如今可以關心的。
同一本奏折,朱棣亦拿給朱高熾觀看,朱高熾則是建議朱棣萬萬不可推行,免得大明混亂不堪。
朱棣拂袖離去!
批評他道:朱高熾可為守成之君!
朱高熾笑容滿面,十分的滿意。
五月一日,朱棣回京。
次日,朱棣準備殿試。
殿試,由皇帝主考,在宮中殿廷親發策問,故又叫廷試。會試錄取的貢士參試,一般殿試不黜落貢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殿試考試時間在會試發榜后進行。
一般而言五月一日傳臚(即在殿試后,由皇帝主持宣布登第進士名次的唱名典禮)。
上傳語告下叫臚,即臚唱傳名的意思。
故二甲第一名也叫傳臚。
元順帝時又將進士分為三甲,并規定一甲為三人。
明沿元制,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始策問貢士于奉天殿,賜一甲三人進士及第,賜二甲進士出身,賜三甲同進士出身。
其中二三甲進士科名額不等,無定數。
殿試!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