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編程工作要講求邏輯和理性,但李城骨子里,其實是一個蠻熱血的人。
不然也寫不出那些“毒舌”、得到網友們認同的辛辣影評。
雨中的這一幕,李城極其有感。
這就是我華夏的軍人,一群可愛至極的人!
他相信很多人看過后會跟他一樣,深受感動。
沒什么華麗的鏡頭語言,更沒什么渲染襯托,有的只是樸實無華的記錄,卻又讓人身臨其境。
再配合上這首豪邁激昂的歌,李城敢斷言,這個片段,必將成為經典,載入影史,多年后仍然會不斷被影迷所提及。
“趙維杰厲害啊,從哪找來這么頂級的配樂!”
李城打定主意,等會兒一定要仔細看看片尾字幕。
……
電影中,郭昕聽到身后數千將士的高聲吼唱,聽聞雙親去世的悲傷漸漸消失,朝廷無力支援的無奈也逐漸隱去,再次變得堅定,比以往更堅定。
周唯揚飾演的郭昕,這一段的表情很絕。
李城甚至覺得周唯揚很有可能因為在這部電影里的精彩表演而封神,拿下影帝大獎。
吐蕃一直希望占領北庭和安西,發起戰爭的同時,從未放棄對兩地駐軍的勸降。
這次吐蕃的勸降使者又來了,郭昕忍著斬殺來使的沖動,一刀劈開了面前長桌,以示決心。
勸降無果,吐蕃再次發兵來攻。
面對更加兇猛的進攻,郭昕這次聯合北庭李元忠、揚襲古、回鶻以及西域小國,整合西域全部軍事力量,意欲重創敵軍。
……
大戰發生在西域一個無名山谷。
天高云淡,大漠茫茫,如畫的風景,因即將到來的大戰而增添了別樣色彩,連干燥的空氣都充滿了緊張和壓抑。
不到2萬的唐軍以逸待勞,天地盡頭出現一絲黑線,隨著黑線慢慢推進,洶涌而來的,是十數萬吐蕃大軍。
郭昕躍馬在最前方,身著斑駁和刀劍印痕的明光鎧,臉上無任何懼色。
雙方列陣對峙片刻,敵軍擂鼓,派出小股軍陣試探性進攻。
背景音樂《五軍之戰》(star sky:instrumental)適時響起。
剛開始的時候是以鋼琴輕彈為主旋律,小提琴始終以快速節拍穩定的單音節演奏作背景,簡短明快的節奏,給人一種急行軍的感覺。
突然襲來的鼓聲、重音和正常八度的鋼琴聲,第一次演奏了主旋律,與前奏相比,更具沖擊力和震撼感。
一陣廝殺,小股敵軍被盡數全殲。
……
曲子短暫的安寧,只有鋼琴在演奏副旋律,用以蓄勢,像是決戰前的誓師。
鏡頭給了對陣雙方,從主帥到將士。
鋼琴慢慢淡出,大提琴以及其他管樂器同時加入演奏,造成一種由緩到急的急促感,之后鋼琴逐漸加深的節奏,預示著決戰即將到來。
隨著吐蕃軍主帥一聲令下,戰鼓再響。
這一次,是全線進攻。
郭昕也不敢怠慢,調動陣型,全力迎戰。
趙維杰把這一段的戰爭場面拍得非常宏大,比之前任何一次大戰都波瀾壯闊,從各種視角呈現戰爭場景。
箭雨紛飛,鋪天蓋地,騎兵對撞,激烈砍殺,步兵持盾,并肩前行,長槍林立,橫刀染血。
大戰的序幕就此揭開。
背景音樂由連續的從輕到重的鑼聲,配合上高亢的小號聲,隨著一聲重重的鼓聲,主旋律加入其中,再加上行軍用的鼓點,更顯波瀾壯闊。
女聲哼唱響起的時候,李城只覺一陣脊背發麻,那種振奮,無法言說。
……
當鋼琴和小提琴演奏出第二次副旋律,偶爾有零星敲擊三角鐵的清脆聲出現時,雙方都出現了不少傷亡,交戰進入到僵持階段。
郭昕見狀,不顧自身安危,無視身邊將士阻攔,一馬當先,帶人如一把尖錐,刺入了吐蕃軍陣,迅速被敵軍包圍,陷入激戰。
唐軍其他將士見主帥如此奮勇,士氣更旺,瘋狂的殺向敵軍。
沒人顧及生死,只想著怎么能多砍倒一個敵人。
鼓點和小提琴獨奏,從低音一直爬升到高音,完成從悲壯到高昂的轉變。
伴隨著小提琴華麗的爬音,主旋律再次襲來,同時,包括長笛在內的其他樂器也再度響起,伴隨史詩般壯麗的女聲哼唱,形成一次集中的爆發。
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激烈的廝殺,加上高chao迭起的配樂,看得李城豪情澎湃,熱血沸騰,恨不得大吼一聲,親自上陣跟著郭昕和唐軍將士沖殺。
……
“江左印象這次也太狠了吧,一部電影把國內頂尖配樂大師全請來了?”
不止李城一個人是如此感受,前排有不少受邀前來助陣的一二線明星都有相同的想法。
五分多鐘的高燃片段,在背景音樂中慢慢落下帷幕。
經此一戰,敵軍遭到重創。
唐軍同樣不好受,傷亡過半,短時間內無力再戰,只能坐視敵軍從容退卻。
郭昕渾身帶傷,仰天長嘯,不甘卻又無奈。
要是能多給他一兩萬人,他定能把來犯之敵殺得片甲不留。
個個負傷的唐軍回到四鎮,受到了全城的迎接。
阿伊慕再次到府中為眾將士慶賀,不復昔日青澀,眉宇間多了幾分成熟風韻,更加嬌艷欲滴。
唯一沒變的,是她看向郭昕時的溫柔和纏綿。
……
敵軍雖重創,卻依然沒放棄對安西和北庭的進攻,由大規模征戰改為小規模襲擾,打算和安西、北庭打消耗戰。
戰略意圖很明顯,沒有中原的補充,西域遲早會被他們攻打下來。
之后幾年,郭昕和李元忠訓練新兵,加固城防,牢牢控制著西域五十七國和十姓突厥,西域迎來了難得的短暫平靜時光。
然而公元786年,和郭昕并肩征戰多年的李元忠病世,揚襲古繼任伊西、北庭節度使,繼續率領北庭將士和郭昕共抗吐蕃。
吐蕃趁北庭軍心不穩,急攻沙陀、回鶻部落,北庭一時間岌岌可危。
恰逢此時,唐德宗因吐蕃“平涼劫盟”,轉而和西北地區的另一大勢力回紇修好,并派遣段文秀,借道回紇前往安西和北庭,表明朝廷不會放棄西域的決心,以此激勵堅守西域的將士。
有了回紇的補給,安西和北庭的軍事壓力由此減輕了不少。
公元789年,中原高僧悟空歸國。
帶著敬意,途徑疏勒鎮,拜見鎮守使魯陽。
到于闐鎮,拜見鎮守使鄭據。
到龜玆,拜見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威武郡王郭昕。
到焉耆鎮,拜見鎮守使楊日佑。
在四鎮為戰死的將士開壇超度,并愿為眾將士帶家書回故土。
郭昕知道后,讓眾將士各自寫家書,自己伏案提筆,想起已經逝去的雙親,虎目噙淚,久久不能落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