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用看節目的反饋,不管怎么樣一個節目也不會只拍一期的。
次日上午八點,楊杰早早的就到了央視內部,一方面是看看昨天播出的《百家講壇》第一期節目的收視率,另一方面也是繼續往下講,盡早的將所有的都講完。
楊杰昨天已經和周宏商議好了,這幾天這個演播室都會全面給他開放,滿足他快速錄制節目的需要。底下聽講的觀眾每天都會有三四批過來,一批聽個兩三期的節目。
周宏本來還擔心楊杰能不能持續一整天的講課,要知道一楊杰的語速,一天的時間能講的東西太多了,最關鍵的是他沒有看到楊杰的稿子,全程都是靠著記憶力來說的。
但是經過在昨天下午的驗證,他徹底不問了。天才的世界果然是和常人不一樣的。起碼這記憶力就是超群的。一口氣說了一下午照樣是邏輯清晰,有條不紊的沒有出過任何的差錯。
“周總,昨天的收視率表送來了。”八點半左右助理小李拿著報表急匆匆的走了進來。
“說說咱們節目有多少的收視率吧?”周宏沉聲道。
“0.4%,排在咱們頻道的第三名。”小李道。
“也還可以了,畢竟是個新節目,又是倉促上線的,能在一開始就有這個成績已經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等著看后面吧。”周宏道。
這時楊杰問道:“官網上點播率呢?”
“呃,杰哥稍等,我現在就查查。”小李說著在電腦上看了一下后,雀躍道:“官網第一期點播率已經超過三百萬了。”
“不錯,咱們繼續錄制吧,估計用不了幾天,收視率就會暴漲的。”楊杰自信的道。
楊杰之所以這么肯定,就是網絡點播次數給的他信心。不到一天的時間,三百萬的網絡點播率已經是一個不錯的綜藝節目的水準了。
《百家講壇》只是在央視官網上就有這個點擊已經很逆天了。要知道這可是一個科普形式的節目。向來收視率都不是很高的。
這邊楊杰在央視不管不顧的繼續爭分奪秒的錄制節目,有了不錯的成績,工作人員也都是很配合,一整天下來雖然很累,可是想到創造紀錄之后的獎金,什么都值了。
楊杰是時間成本很大,別人是為了獎金,都在為自己的目的奮斗著。雖然原因不同,可是最后的目標是相同的。
第二天果然如楊杰所料。
《百家講壇》第二期的收視率上升到了0.6%,攀升到了科教頻道的第一名。
不過這點收視率楊杰還看不上,他心中的目標最低也是要完成系統給出的收視率達到1%的高度才行,不然拿不到隨便選擇一地作為任務獎勵的話,那接這個節目就有點白費時間了。
按照楊杰的預計,節目平均收視率達到1%的難度太大了,可是偶爾有一期達到還是有很大的幾率的。畢竟這節目可是在前世創下了科教類節目的收視紀錄,從而一路登上神壇好幾年。成功自然是有其的道理的。
時間過得很快,間隔著跑了三次京城,花了七天的時間,楊杰將《明朝那些事兒》全部錄完了。
同時《百家講壇》在播到第六期的時候收視率短暫的突破了一次1.1%,之后在第七期的時候又掉到了0.85%。
不過這些楊杰都不關心了,獎勵他都已經拿到了,剩下的就聽天由命吧。只是看著這幾天網上對對于《百家講壇》的討論度,可以看出這個節目在這一世可能也是會封神的。
這幾天中各個歷史界的學者都紛紛發出了自己的觀點。
清華歷史教授廖遠洪:“最近一段時間央視十套橫空出世了一套節目《百家講壇》,受到了民眾的一致贊賞。本人也是認真的看了楊杰小友講的明朝那些事,個人覺得好處多過壞處。我這個人嘴不好,那就先說說不好的地方吧。
看了十期的節目,總覺得楊杰在有些地方想當然了。應該確切的說是即便他不想‘想當然’,但感情到那個點上了,剎不住了,他也就跟著往那個方向上走了。
往不好的地方說,就是所謂的‘不客觀’,于治史而言,不僅是不冷靜,甚至近乎褻瀆了。
可往好的方面講,是‘愛’。愛那段歷史,歷史里的人,以及從‘人’之中看到的成長、掙扎、向上或沉淪、光明或黑暗或混沌等等。
楊杰在說的時候,也經常的提醒觀眾,比如這里是用了哪些材料,這里是不是他的個人猜測,這里可能有別的可能,等等,這雖然很好但還是會讓人詬病的。
在我看來,楊杰說的《明朝那些事兒》是個亦正亦邪的東西,不過好看好聽也充分尊重了當時的史實,又能夠喚起人們的興趣,這就夠了。
話說回來,歷史真的可以無限逼近、徹底客觀么?
不敢說不可能,但太難。
所以對于那些皓首窮經,爬梳出許多細節,還原出許多真相的學者,我很尊敬。
但對于那些一樣花了很多功夫學習歷史,并用自己的眼光去解讀歷史的人,我一樣喜歡。
兩者一樣稀少、難得。
如果《百家講壇》節目組邀請我過去解說歷史的話,我也不敢保證能夠將歷史說的這么有趣生動。總體來說是個精品的節目。”
北大歷史學教授王潤生:“個人感覺《百家講壇》可能會掀起了歷史通俗化的熱潮,楊杰說的《明朝那些事兒》將歷史通俗化算是做到了點上。
楊杰作為一名年輕人,明朝那些事兒里面的各種史實的羅列,文獻的引用,幾乎令人嘆為觀止,可以看到作者豐富的歷史知識以及滿滿的誠意。
同時,作者創新性的采用了不同于史書筆法的寫作方式,巧妙的將歷史、政治與喜劇融合在一起,打破古來進來以沉悶、嚴謹的語言方式抒寫歷史,以批判和嘲諷的方式抒寫奸臣及與之產生強烈對比的忠臣,文字充滿了活力與生氣。
這樣一來受到觀眾前所未有的歡迎就是理所應當的事了。
能夠極大引發了平民對于歷史的熱情,就是成功的作品。
當然,作為通俗讀物或者歷史普及讀物,明朝那些事兒是極為成功的,但是由于太過主觀,帶有強烈的個人情緒,恐怕很難被當作經典。
不過要是有機會的話,我也愿意將厚重的歷史如此說出來的,畢竟普及一些歷史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不能讓傳承斷了。”
兩位教授的發言,讓節目更是進一步的大火了起來,討論度也是逐漸抬高。
網絡上的一些非正式的歷史評論員也是紛紛發言。
像是剛開始發過一次言的大V歷史的天空:“輕松愉快的學習歷史,這個過程是美好的。我到現在也不明白那些少數抨擊《百家講壇》的人是怎么想的,能夠身心愉悅的學習你不要非要去死記硬背么?那些說什么楊杰說的不嚴肅全是調侃什么的,我就想問一句:給你個明史稿你讀的下去么!”
這些觀點評價楊杰都不怎么關心,不管好的壞的,也就那樣了。既然拿出來了,就任由別人評說就好了。
他現在就是在考慮所得到的獎勵用在哪里比較好。
第一個獎勵的天數,不用說攢著就好。
第二個選擇一個第二個自由活動范圍就讓他頭疼了。按照正常的思維,就算選擇京城魔都這樣的大城市,也應該選擇一個影視城的地方,好方便他以后拍攝電視電影不用額外耗費天數了。
可是看到在自己不遠處練歌的戚藍,楊杰毫不猶豫的將第二個自由活動的地方選在了杭州西湖區。
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戚藍父母家就是在那。自己以后去的不會少了,選擇這里以后就能常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