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桂走進巡撫衙門珍珠泉大院,泉池畔的涼亭里,袁世凱悠閑品著香茗。
府衙幾乎所有的同僚都知道,胡景桂當年曾經參劾袁世凱,新任巡撫袁世凱到任之際,便有同僚抱著看好戲的心思,等著瞧兩人的熱鬧。
然而令所有人意想不到,袁世凱只是輕描淡寫,便化解了他與胡景桂之間的隔閡,而且還對其委以重任,兼任武衛右軍先鋒營務處,參與新建陸軍事務。
胡景桂在省城搖身一變,成了一人之下,眾人之上的風云人物。
袁世凱的非凡舉措,出乎同寅們的預料,那些想看兩人熱鬧之人大失所望。
于是,就有人猜測,說袁世凱與胡景桂原本就是朋友,當年參劾之事,不過是做戲罷了。
還有人說袁、胡兩家,早已是兒女親家……
一時之間眾說紛紜,把袁、胡兩人描繪得親密無間,好的跟一個人似的,不分彼此。
對于同僚們的這些言論,袁世凱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
胡景桂更是裝聾作啞,只當沒聽到這些傳聞,但他心里卻清楚得很,袁某人可不是什么心胸開闊的主兒。
對于當年參劾之事,必然念茲在茲,只是現在還不是表現出來的時候,一旦時機成熟,若有把柄落在其手里,后果不堪設想。
有了這些顧慮,胡景桂做事更加小心謹慎,衙門里無論大事小情,都是先稟報袁世凱才敢去做,平日里謹小慎微,如履薄冰。
前幾日,孟覲侯來找胡景桂,表示想要搭救兩名人犯。
雖然胡景桂知道有那么兩個人,是替人背了黑鍋,被陷害進來的,但他依然沒敢松這個口。
甚至孟覲侯到牢里探望,也是請示袁世凱后,才親自領著去的死牢。
胡景桂在送走孟覲侯后,便立刻馬不停蹄,跑來巡撫衙門給袁世凱復命,講了這次探視的經過。
袁世凱只是似笑非笑地聽著,等胡景桂把話講完,等他拿主意的時候,這才放下手里的茶碗,道:
“既然侯爺開了口,咱也不能駁他的面子,這件事你看著安排就是了。”
袁世凱和孟覲侯沒什么深交,卻也知道這位被稱做‘侯爺’的孟覲侯,此人有些來路,即便是在京城也叫得響,算是位有頭有臉的人物。
當年,袁世凱就是因為得罪天津士紳,那些手眼通天的商賈,將他告到清流領袖李鴻藻那里,才有了胡景桂這個炮筒子,彈劾他的奏折。
還有一層原因,這位侯爺多得是銀子,既然表示了肯花銀子的意愿,他袁某人又怎會和銀子過不去!
既可得銀子,又能賣個人情給侯爺,何樂而不為。
胡景桂了解袁世凱的心思,無非就是想多弄些銀子;但他卻有些擔心,怕這件事弄得不好,將來自己背黑鍋。
但是袁世凱交代的差事,胡景桂又不能推辭不做,萬般無奈之下,只有絞盡腦汁,力求做得天衣無縫,別落下啥把柄就好。
有了這些顧慮,胡景桂便悄聲提醒著袁世凱,道:
“揭發此事那個人,是洋教會的教民,若是到洋人那里,將這件事抖摟出來,怕是會有些麻煩,不能不防!”
袁世凱聞言卻是冷哼一聲,他不喜歡大刀會,更恨洋人,尤其恨那些幫著洋人,糟蹋自家人,那些吃里爬外的禍害。
袁世凱不喜歡大刀會,是因為他們聚眾鬧事,搞得民不聊生,國不安寧。
但是大刀會畢竟還屬于內訌,類似自家兄弟打架。
而這些洋鬼子,卻是欺負到自家門前的外人。
居然還有幫著外人,來打自家兄弟的孬種!袁世凱極其厭那些惡窩里反的敗類,這種人只要落他手里,絕不會心慈手軟。
這會兒他心里已是波瀾起伏,然而卻依然面色如常,僅是若無其事的說道:
“那個混蛋你不是也關起來了!明天打入死牢,任何人不許探視,抓到那幾個首犯之后,一并處決。”
胡景桂唯唯諾諾的應著。
袁世凱忽然又想起當前形勢,于是話鋒一轉,接著說道:
“對于本省境內的那些洋人,能打發回家的,立刻辦手續讓他們滾蛋,實在打發不走,便保護起來,聚集一處嚴加防范,省得那些王八羔子在外面惹事生非!”
“至于那個英國領事,能拖盡量先拖著,告訴那個老雜毛,待到拿齊人犯,自會給他滿意答復……”
有了袁世凱這些指示,胡景桂心里有了底。
告辭離開巡撫衙門,吩咐候在門口的師爺,讓他即刻前去大牢,將那個告密之人打入死牢,任何人不得探視。
至于董七女、吳經民二人,袁世凱沒說放,他自是不敢擅作主張,只有先關在牢里,不過卻免去了每天的刑訊,算是給足侯爺的面子。
胡景桂打發走了師爺,抬手將管家招至近前,吩咐他去孟府轉告侯爺,就說‘所托之事,已有眉目!’別的都不用講,以侯爺的閱歷,自然明白該怎么做。
管家謙卑的應著,轉身急匆匆往孟府而去。
打發走了兩個親信,胡景桂頓覺輕松,腳踏轎底吩咐打道回府。
……
昏暗的牢房里,時間仿佛停止了運轉,即便日升日落似乎也變得無比的漫長。
董七女無聊地擺弄著手里的一根稻草,逗耍著一只闖進來的螞蟻。
自從孟覲侯來探視過以后,往日的過堂板子,就沒再打過。
如今留給董七女的,只有空虛寂寞與無聊。除去送飯的老年獄卒,這只闖進來的螞蟻,是他見到的唯一活物。
那次孟月娥來過以后,就再也沒出現過,董七女的心里泛起了嘀咕;
按理說過堂板子都給免了,說明侯爺疏通關系起了作用,或許還有希望能活著出去。
但總該來個人瞧瞧的吧!四舅他們或許是進不來,可你孟月娥呢!都這么多天了,怎么也不露個面,她是來探視過一次的人,還能有人攔她不成!
燃起生還希望的董七女,進而盼望著有人能來探望。
牢里的董七女哪里曉得,為了解救他出獄,外面的人早已忙得焦頭爛額。
董家在各個商號籌集上來的銀子,通過孟覲侯的打點,源源不斷流進了袁世凱的腰包。
但他依然沒有罷手的意思,還在暗示,說他忙著籌辦省城大學堂,哪里有功夫審理案子。話里話外的意思,需用銀子的地方多著哩!
得到消息的董老太太,生氣的發起了牢騷;
“這些個狗官,真是貪得無厭的雜碎!將咱這當成銀庫了,變著法兒要銀子。”
這樣說也只是一時氣話而已,隨之便接著說道:
“既然他們要的是銀子,那就給他們銀子好了!只要老七能平安回來!再多的銀子也值得。”
董老太太盼著孫子早日歸來,只要能救出孫子,沒什么她舍不得的東西,即使用她的命去換回孫子,也絕不會皺一下眉頭。
新媳婦薩仁格日勒,卻有其不同的見解,道:
“官府就是個無底洞,再多的銀子也填不滿,而且,咱的銀子送得越痛快,他們貪得無厭的欲望就越高,越是想著得寸進尺,拿到更多的好處,而咱想要搭救的人,也就越是遙遙無期的等待,須得想個別的法子才行。”
“能有啥別的法子,總不能這樣干耗著!”心直口快的桂花,立刻反唇相譏。
“耗著自然是不成的,我是說得想個別的法子。”薩仁格日勒絲毫沒有退讓之意。
“官府要的是銀子,你還能有法子,讓他們不要銀子不成!”桂花不服氣地說道。
“銀子當然要送,但送銀子也是有講究的,照現在這個送法,只能是越拖越久,銀子越送越多,那些人的胃口也會越來越大,即便掏空了貴和堂,也還未必罷休呢!”
口齒伶俐的薩仁格日勒,接著說道:
“我的意思是,得想法子讓那些人知道,如今咱家已是捉襟見肘的艱難,沒銀子可送,從而打消他們貪得無厭的欲望……”
桂花揚了揚手里的帕子,還想要和薩仁格日勒爭辯,卻見董老太太輕咳了一聲,只好閉上了嘴巴,想要說的話,又咽了回去。
董老太太瞟了眼還想要說話的桂花,轉而對薩仁格日勒說道:
“你也別賣關子了,說說有啥法子?痛快點說!”說著輕聲嘟囔了一句:“就沒個讓人省心的!”
“我的意思,咱放出風去,賣田地賣商鋪,造出的聲勢越大越好,最好是讓所有人都相信,董家現在只剩下空架子。”
薩仁格日勒這樣說著,瞅著董老太太的反應,見她沒有表現出反感,似乎是在考慮著她的建議,心里不由得有些小得意。
董老太太可還沒老糊涂,甚至比同齡人還要睿智,對孫媳婦的這個想法,也是贊賞有加,心里暗自贊許;
‘不愧是大家族調教出來的女兒,眼界見識,不是尋常百姓家女兒可比,雖說如今沒落了,可底蘊猶在。’
這是董老太太對薩仁格日勒的評價。
已有了主意的董老太太,不動聲色的打發媳婦們回去,隨后找來董善政和趙四等人,講了薩仁格日勒想出的主意,讓幾人斟酌是否可行。
趙四覺得這法子可行,也贊成出售商鋪的聲勢,做得越大越好,最好能在省城商界產生轟動效應,給官府施加壓力,讓他們知道老七是冤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