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想過一個問題嗎,在什么因素上滿意了,你才會最后決定真的跟一個人在一起。
要我回答的話,可能就兩個字,氛圍。
我想分享一個朋友的故事。
她以前跟一個她蠻喜歡的男孩子聊天,他也算是很喜歡她的,但奇了怪了,他們倆怎么聊怎么別扭。
比如她痛經,隨口跟他說,“我起床吃點甜的希望能舒服一點兒吧”,他就會講,“其實吃甜的完全沒用,只是大腦會怎樣怎樣,讓你誤以為好一點了”。
她沒辦法回。結果過一會兒他還要問:“你怎么不回我了?”
她說沒什么,剛剛沒看手機。他說哦,然后開始詳細地講他最近在做的項目,每字每句都是想被贊嘆的心思,她也只好夸。
她當然知道這不算什么事兒。但她確確實實是因為“聊著不自在”而不再喜歡他的。一個人的聊天風格都讓人不適應的話,不知道怎么跟他在一起。
談戀愛前我會覺得,大家都比較好脾氣的話,是不是不會有那么多“你這個人怎么這樣”的爭執——后來才發現,不是。
有些人是,你跟他在大方向上真沒有什么不合適,但就是處不來的。
就是不對。聊天都聊不痛快。就是像扣子錯了地方。
我跟朋友討論這個的時候,朋友說,我知道,就是“氛圍”不對。
“跟朋友都可以很自在地相處,但跟他一起,自在不起來。”
網上到處是“什么時候能遇到甜甜的戀愛”,但我覺得,“自在的戀愛”,其實比“甜甜的戀愛”更難。
自在是,我們倆可以講些奇奇怪怪的話,可以幼稚得不得了,可以隨時縱情哭,也可以隨時莫名其妙地笑,我們不要“永遠在討論安身立命的事兒”,我們可以隨時離這個世界遠一點兒,只在我們倆的語境里胡鬧。
對戀愛來說,合拍很難,舒適更難,而自在,大概最難了。
自在需要你們倆都有那么點兒智慧,能把自己的日子過明白,需要你們都不在乎一些往往帶來糾結和拉扯的東西,還需要你們陪伴起對方來不僅輕松,還相得益彰——這需要恰到好處的彼此欣賞,更需要默契,如此或許才能撥開一層又一層的世俗的預設,找到一點兒能被稱為“珍寶”的事物。
我記得電影《愛你,羅茜》里有個細節是,男主角向另一半描述自己做過的一個很怪異的夢,而另一半完全無法理解這種行為。
但男主角打電話給青梅竹馬的女主角時,女主角愿意笑著聽他像個小男孩一樣仔仔細細地講。
我覺得這就是“自在”的體現。
“多么郎才女貌”的戀愛,其實都無法讓我羨慕,對我來說真正難得的事兒是,跟喜歡的男孩子自在地在一起。
兩個人的相處是什么氛圍,對我來說太重要了。
比如,讓我倆西裝晚禮服落地窗前干杯這種事兒,我現在想想就覺得累,寧愿跟他凌晨時候手牽手散步,東講西講,問他貓咪的尾巴有哪些作用,問他極光是怎么形成的,問他更多不知怎么想到的事兒,然后在一時興起下決定去找一家開著的便利店買點兒熟食。
自在。“街道只有月亮,我們只有彼此”。需要的就是這種時刻,沒有任何儀式,不定時出現,兩個人都不在對方面前做人生造型,可以傻,可以糊涂,可以松松垮垮,反正要快樂。
很多別人拿來定義一段戀愛的,是它是否“成為了婚姻”,是否體面,是否順利,但我覺得,定義一段戀愛的,應該是你對它的體會。
我和我男朋友之間呢,有很多別人“不知道好笑在哪里”的梗可以講,每天還能更新無數遍,我們的自嘲或者相互調侃,好像都已經成了一種無法翻譯的小體系——我們就牽著手隨便說點兒什么,那段路都會是珍貴的。
不是我們倆怎么樣,是自在很珍貴。大概遇不到多少人能讓自己永遠有妙語連珠的欲望,永遠有表情豐富的那些片段吧。
足夠自在的一段戀愛里的快樂或許才能讓人忘我,很多東西都沒那么難,忘我很難,需要你們倆搭建起一小塊兒宇宙,那是你和他的舒適區,那里有溫柔有甜有幽默有很多的力量,是雜糅體,是無法拿三言兩語形容的,但遇到了你就會想,原來哦,原來這才是戀愛。
祝你們,遇到那段足夠自在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