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閑的歲月匆匆流過,清風綠水幾時難得,意外就像曾經突然來到,你又不經意間接受了這個玩笑,你驚喜萬分,向老天伸出雙手去擁抱他,突然發覺,他如煙如云、如風如雨,來時瀟瀟,去亦裊裊;人生如此,機器人生亦是如此。
機器人與人類到底能不能生活在一起,生活在了一起后又有沒有什么困難與風險,答案是未知的;人類和機器人的生存條件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機器人不用吃飯睡覺,而人類不行;人類可以感知生活,知道酸甜苦辣咸的味道,但是機器人再智能也是一架銅皮鐵骨。
其實有沒有自主意識就看能不能人為控制而已。當機器人有了自主意識,也并非能感覺到人類情緒的變化,只是擁有了判斷是非的能力,而這種是非能力也是建立在自身程序里的“道德法度”,假如一開始人類在一個程序里顛倒是非,破壞法度,“告訴”機器人好的就是壞的,壞的就是好的,那么當機器人突然有了自主意識后,后果則不堪設想;由此可知,人類程序的設定決定了機器人的處事方法。
可能有人會反駁,一個機器人的誕生和嬰兒的成長有什么區別,就像機器人的程序一樣,它一開始需要人類去規定它的對錯是非,然而孩子也需要大人去告訴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否則沒人管的孩子遲早會變壞,或者不教好的大人,只會讓孩子更加頑劣,等孩子長大后,后果仍舊不堪設想。因此,機器人的本質和孩子一樣,都是需要“大人”的“后天教導”才能判斷是非對錯。
如果是這樣想的人那就完全忽略了一點,再壞的人,在一定的事物認知上,都會有一定的情緒會被帶動,哪怕是憤怒都屬于情緒的一種,或許還會產生同情心,懸崖勒馬,也或許臨死之前幡然悔悟。
但如果是機器人的話,無論經歷什么事,他都不會有任何情緒的帶動,在他自主意識下所做的事,都是根據她體內的程序來的,哪怕是將“死”之前,他也不會有任悔悟。
于是就有了非常奇妙的想法:假如完全讓一個機器人去扶養一個孩子,那么結果會是怎樣呢?
結局一:孩子死了;這是人們最不愿意看到的結局,但是真實情況下,這種可能性并不小。就像我上面說的,“想要在冰冷的鋼鐵中獲得溫暖”或許只是程序電腦里一句“網絡名言”。
結局二:孩子活了下來;孩子幸福的長大了,人類在此之后并未回來,從此之后人類小男孩兒和機器人過上了幸??鞓返纳?。這樣的結局也不錯,至少符合大部分人的心聲。
結局三:孩子話了下來;并且幸福的長大了,但是多年后的某一天,人類最后的一次詢問地球是否還有其他人,小男孩知道后毅然訣別了地球,重新回到人類的懷抱。
然后呢,人類會發現機器人擁有了自主意識,那么人類會不會將其消滅,還是會與機器人友好相處。相反機器人也害怕這個問題……
所謂磨合成長,首先就要經過磨合,彼此相互適應之后才會成長,人跟人相處如此,人和獸相處亦是如此,同樣人與機器人也是如此,不過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人與機器人相處的時代終會到來,或許只差一個像“小男孩”一樣的契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