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不平,需以修身養性,天下不平,需以一劍催之。
原本因為京城來者,眾人吊膽提心十分戒備,不久之前對宗門橫云山首徒陸英和周生的圍殺下手狠厲,讓青山宗弟子和江湖世人又一次看清了京城野心家的狼子野心和心狠手辣,現在身處柳稷山的眾人更是對來者面露不善,目露兇光投射寒意。雖然楚辭道明了來者是司天監凌云榭之人,懷有對京城的偏見,青山宗眾人更是對來者一視同仁。
直到虞知倦告訴眾人來者身份,大家才收斂許多,這場面謝無昀都看在眼里,看來京城的權臣們把昔日國之榮譽的青山宗傷的不淺,讓青山宗諸多弟子寒了心。他輕嘆,目露愧疚的看向這群年輕后輩,回想起青山宗眾峰主對陛下的囑咐,深感失職。
他深深感慨,慶國真的是對不起青山宗吶!更對不起諸位實力登峰造極的峰主吶!
這是身為朝廷支柱的謝無昀最無能為力的事情了,青山宗能否挺過此次劫難就要看他們自己的能力了,自己和陛下只能擔憂卻無暇顧及了。而今日來卻又是要青山宗幫忙了,說的不好聽點就是赴湯蹈火的為陛下賣命了。
慶國是否太對不起青山宗了?他想,是的。
所以他請虞知倦出山時,一句“你欲何為?”,道盡了他的慚愧,他并不敢面對這位初涉廟堂的少年郎,那時候他更不敢看虞知倦灼熱的目光,于是想要和楚辭搭話轉移注意力。的確,陛下可能也想到了所以才派他前來,垮下一張老臉極其不要臉的說服虞知倦。
臨行前,陛下幽怨的眼神他至今記憶猶新。那時候謝無昀就在想,他要是不愿意參加英雄宴,臣下總不能五花大綁吧!
可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虞知倦的回答,他居然想要天下大同,所以他不可置信的又問一遍,還是那句“我欲天下大同!”,依舊振奮人心,比之前的還要清脆高亢,響徹云霄。
他才確認自己沒有聽錯,原來這位少年郎真的懷有鴻鵠之志和一腔熱血抱負。
那自己來傳口諭的事豈不是板上釘釘的了?他暗自竊喜,但是對虞知倦的回答卻并不高興,在這條布滿泥濘黑暗腐蝕的大道上深埋著無數勇于嘗試企圖引領世人沖破枷鎖的先鋒者的尸骨,這條路的前程是無數尸骨鋪就的,是歷代有著崇高理想信念的年輕人用生命換來的,可是路還在人呢?路還長,人呢?都成為過眼云煙消散了,沒人能夠成為那個提燈者,這條路沒有光明,虞知倦卻還要闖一闖,不破南墻不回頭,他并不想眼前這位意氣風發的少年郎為之付出生命且一切付諸東流,有無憂山山主的名頭只要留名青史便夠了,何必為了虛無縹緲拋頭顱灑熱血?
于是強硬的想要虞知倦放棄這念頭,可是后來的虞知倦還是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這條路。
另一邊虞知倦可不是這樣想的,他甚至十分激動。
他原以為謝無昀前來祁州是陛下降下龍語為哪位地方官吏敕封或是降罪,可沒想到讓陛下記掛于心的是青山宗參加十年一度的英雄宴之事以及東海之萍三教百年爭魁的大事??v使慶國腐朽,廟堂紛爭不斷,昭昭日月之下,無暇他顧的當朝統治者卻仍舊心系青山宗,身為一國之君的北慶國主莊賦臣還在為北慶復興鞠躬盡瘁。
身為臣民的他又豈能不激動甚至感動涕零?
虞知倦一腔熱血抱負在此刻被喚醒直達頂點,突然升起的熊熊烈焰在他雙眸和心中燃燒,他知道北慶還沒有徹底腐壞,睥睨天下的莊賦臣還在為之操勞畢生,他身為北慶子民安能不追隨?他欲下山的決心愈來愈堅固,堅不可摧一往無前,于是他發誓一定要下山護佑天下蒼生,以手中三尺長劍定世道平安。
曾經的虞知倦又回來了,意氣風發,信念更加堅韌,帶著從未有過的秉性走進了世人的眼睛和史書的筆墨之中。
《四國卷·慶國人物傳》中記載,一世風華的虞知倦在這場腥風血雨中毅然決然的下山,成為了慶國崛起的轉折。
他心中默念,眼神堅毅,炯炯有神,極其純粹又很是深邃,一股年少時的豪情萬丈奔涌而出,帶著不可阻擋之勢席卷他的心湖世界。迎面而來的是化作陣陣春風無數春雨的璀璨光芒,將他內心的煎熬和恐懼徹底湮滅,縷縷草木在世界中生根發芽,萬物復蘇,天空晴朗,世界煥然一新。
在重燃斗志的虞知倦心中,那座心湖世界又一次生機盎然。他知道自己回來了,帶著很多理想一路漂泊,終于上岸了也是該一往無前的時候了。
自從兩年前道心破碎,境界大跌后,失意悲憤的虞知倦面如死灰,并未深究華清傳劍有何用意,只是潦草的拜別華清攜著碧游劍匆匆離開,漫無目的的一路南下,直到千里風塵席卷奔波至無垢這座城前,他才停下了搖搖晃晃的身軀,那是他一生中最晦暗無光,最恐懼悲傷的時期,他看了高高懸掛的牌匾后,于是選擇駐足此地。他在城中遇見了華徹,就在華徹流浪街頭,饑腸轆轆,瀕臨死亡的時候,還是于心不忍的虞知倦挽救他于深淵?;蛟S是善良作怪,蒼天有意,他居然讓華徹侍奉在他身邊,二人一同在柳稷山中瀟灑的過上了隱居生活,有了華徹古靈精怪的孩子,他日常生活方面也是如虎添翼,很是滋潤。
后來虞知倦說過,他選擇無垢這座城隱居,便是想自己的內心可以變得純粹干凈,變成一心只為天下蒼生的虞知倦。
可是好景不長,青山宗強者的離開,輝煌不可一世的青山宗跌落神壇,虞知倦也沒了昔日的靠山華清庇護,于是身處廟堂的野心家便拿青山宗開刀企圖掌握北慶朝野。毫無疑問,虞知倦也被席卷其中深受其害,蜂擁而至的殺手隨時都會對虞知倦動手,夜夜都為了保護華徹活在心驚膽戰之中,兩年的縱橫交錯,頹廢的虞知倦又漸漸振作起來,開始在與世隔絕的柳稷山重新證道想要打破心中魔障,沒錯沈津州前來的時候,虞知倦的實力已恢復十之七八,也的確不是沈津州的對手。
兩年打馬而過,他自我感悟也越來越有效果,如若今日眾人不來,不遠的將來他怕是也會打破魔障重拾道心,攜劍下山,只是不會沾染這么多因果。
可是今日發生的事,又足以讓他不得不下山。就在他一籌莫展,左右為難之際,豈料因禍得福,他道心恢復,實力大漲,又有華清傳道楚辭開路可謂是風流至極。謝無昀的到來使本就打算下山的虞知倦心中莫名吹拂起無數曙光,原來并不是自己才有遠大偉大的抱負,自己從來不是孑然一身孤家寡人,而是眾多先驅者中的一名。
他很振奮,心情如滿山遍野的花草盛開??墒钱斨x無昀想要激怒他的時候,提起周生時他面色頓時又陰沉了下來。周生師弟自從上了橫云山后,深受大家喜愛和長輩青睞,大家一度以為他是眾人的幸運星,就是這樣一個在繁花景簇中被溫暖著的小師弟,最后淪落到死無全尸的下場。
他很悲痛很憤懣,無數情緒交織著,凝聚為一道漩渦想要將他的理智吞噬。
虞知倦果不其然被他的話激怒了,眾人皆是戾氣十足??墒窃谶@種情況下自保都是難事又何提報仇?于是池壽站出來了,他想要代替虞知倦成為朝廷的犧牲品,成為他心目中認為的犧牲品??墒切珠L虞知倦又怎么會讓池壽孤身犯險,作為師兄他不能,作為一山之主他更不能,況且虞知倦早已有了抉擇。
虞知倦欣然接受,同意前往江州。
謝無昀得到了陛下想要的結果,松了一口氣卻還是憂心忡忡,更令他擔憂的是楚辭。楚辭的到訪并不在陛下的計謀之中,柳稷山的事情楚辭并不應該摻和,不應該把楚家和朝郡齋推上風口浪尖,此事過后兩大勢力在朝野中必定樹敵無數,眾矢之的。實在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波波漣漪入大江,風聲鶴唳,驚起朝野上下無數浪花。
于是就在楚辭提筆寫下楚辭定不負所托七字后,虞知倦心中默念,此次下山也定不負師尊,不辜負自己,是為平天下而下山!為了給眾多師兄弟報仇,為了天下蒼生謀福澤。
身畔的眾人和虞知倦身前的華徹都有些許向往虞知倦傲世獨立的身影和其光明萬丈的眼神,一時間不由的也失了神,望向無盡的天幕。那是無憂山的山主,云間虞氏下任家主,陛下很是看好的少年郎,是天下的未來,是北慶的坦途。他這一生必定波瀾壯闊,何其壯哉!
從今日仗劍欲下山平天下開始到四國一統都有他的影子。
天上的楚辭在為七字點睛之后,神采飛揚。他一身青衫簡素質樸,頭頂進賢冠,腰掛一束碧融白龍玉佩,在疾風浩蕩中長發飛舞,他施展了青描和點睛之術后,七字如一副絕世瑰寶渾然天成,橫亙天際熠熠生輝,也是令眾人心馳神往。
虞楚二人,一天一地,兩者相映,真乃絕世。
謝無昀雙眼陷進眼窩,眼眸深意不可測度,他腦袋上下晃了晃,眼眶里倒影出的是二人的風姿。他并沒有先交代楚辭和虞知倦稍后事宜,而是轉頭望向二人,聲音冷漠的問道:“如何?”
話語中竟透露出一絲滿意,究竟是在問這二人可否爭鋒天下高手,還是在問他們這次換成朝郡齋兩教有何異議。二人并未被謝無昀的氣勢而倉皇失措,作揖表示贊同道:“陛下欽定之人令我二人大吃一驚,謝大監此行令我二人大開眼界。”
二人未道明,可是這句話卻是別有深意??磥碛葜牒统o二人已經被他們所認可了。一位是華清傳人,天下皆傳說其心魔肆虐,然而今日卻死而復生,重獲四品引命境界巔峰實力,隨時踏入三品奪星境界成為天下上乘高手;另一位是天下儒士氣運獨占八斗的朝郡齋齋主,整座天下三道境界大擎之一的步秋霄弟子,此前楚辭動手歷歷在目,武力也是驚世駭俗,并未比主殺伐的修者差一星半點,毫不夸張來講北慶這代江湖風云盡出后輩。
謝無昀沉吟一聲,沒有再和二人交談,對著楚辭說道,“楚辭,此去東海之萍三千里,四國論道海族避退,你可有把握奪魁?這時候太過胸有成竹是否不妥?”
謝無昀自從來到這里,話語中無不透露著訓誡,并未讓眾人因何等光輝事跡和非同尋常的自信而驕傲,雖然他語氣嚴厲,但是楚辭知道謝無昀是想讓自己謙虛,保持儒者的溫潤如玉,不要太過鋒芒畢露引火燒身。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楚辭怎么會不懂。
楚辭收回驚鴻筆,風勢漸弱,七字化為碎光灑落,他誠懇道:“晚輩楚辭此行定當竭盡全力,為四國三教之爭奪魁為目標,不負陛下和家師的重托。謝大監還請放心,我會看清局勢且知進退,和道佛兩教同道共行動?!?p> 謝無昀頗為滿意的收回目光,諄諄道:“既然如此陛下便可放心了,每次海族動亂三教奪魁我慶國勢均力敵卻屢屢落入下風實乃我慶國之恥。此次前往可要小心行事,心懷鬼胎的官吏怕是不會讓你們一路平安,切記無論何時都要小心行事,不可大意。”
三人一同應答,示意明白。此行顛簸,沒有護衛伴身便需要他們親力親為,看來這位年事已高的陛下心思縝密城府極深,絲毫沒因為年紀而昏聵。虞知倦明白,眾人更是心知肚明,陛下是要以此行試探他們的實力能否堪當大任,如若不能在三千里路途之中平安度過,又何以為三教奪魁重鑄榮光。
所以沒有實力連合作的條件都不具備,更何談在亂世之中茍且。
可虞知倦不用擔心,青山宗的聲名顯赫底蘊深厚自然不會有實力方面的試探,可龐然大物的威脅反而會引起統治者的戒備及疑心,所以以虞知倦等新山主只需要表達忠于北慶之心。虞知倦接話,“自始王侯立慶國,傳承至今已有千年,青山宗全心全力配合陛下整肅江湖和天下,始終與陛下統一戰線,為天下蒼生謀福澤,歷代青山宗弟子十之六七編入邊境軍防以及邊境通商城邦作為重要戰斗力為國之安定盡心盡力,宗門時常教訓弟子要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應當身先士卒護百姓平安,保大道安穩。今時今日,北慶國天災人禍,廟堂之上猶有禍亂,國內民不聊生,青山宗也深受其害,自我輩始,誓與陛下共攻伐同進退,保天下太平?!?p> 此話一出,一片寂靜。眾人都被這股氣概震驚,虞知倦的魄力就連謝無昀也感欽佩。實際上自從青山宗受難,并未有年輕一輩進宮面圣,深居山林的虞知倦卻在下山之際表明青山宗的態度,試問天下何人有一個兩年未曾謀面的隱居者的氣魄。
一言不發卻一言驚人。謝無昀深刻體會當今陛下的懷疑,虞知倦的話如同定海神針,鎮住廟堂須臾也是夠了。
謝無昀很是嚴肅,道:“虞知倦的話我會呈達陛下耳邊,青山宗護北慶千年陛下十分信任,可國家亂象已非一朝一夕促成,陛下想要還天下一個嶄新的慶國可謂任重道遠,需要青山宗這樣的天下正道助力?!?p> 虞知倦斬釘截鐵道:“我會下山,暮尋歡會上山,青山宗會恢復秩序。”
謝無昀欣慰道:“好,我也不枉此行了。楚辭,此行諸多事宜請教普釋二人即可,只是兇多吉少,今日見你展現實力,你三人定可化險為夷,逢兇化吉。虞知倦我知你此行回山艱難,山外待命的凌云榭之人會同你的師弟們一同回山,保護你弟子安危。你下山所有安排我不會過多詢問,若有難處大可前往各地司天監和七裁史官署獲取幫助?!?p> 隨后,一道光芒劃出一道弧線落入虞知倦手中,那是琉璃符,見此符如見陛下御下一品,由皇帝親賜,看來這位老人已經安排好了一切。虞知倦伸手握住,作揖道:“虞知倦謝陛下圣恩?!?p> 相較于世俗界而論,修仙界的規矩顯得更純粹。虞知倦行禮,并未跪拜,向這位長者深深鞠躬。謝無昀向遠處走去,這位年長者向眾人擺了擺手漸漸消失在天幕。
眾人作揖,很是謙恭。謝無昀大致意圖眾人多少了解,此間暴露身份的舉動將是莊賦臣昭示天下的第一子,國君的威嚴猶存,想動青山宗還是要掂量掂量。虞知倦忽而大笑,幾近癲狂,眾人疑惑,楚辭伸手攔住華徹的步履,道:“心中積郁已久,此間抒懷是好事,你師尊之心境已然豁然開朗?!?p> 眾人點頭很是贊同楚辭之話。華徹似懂非懂的退后幾步,看向虞知倦神色茫然。
天際陰霾愈來愈淡,清冷的月光頓時璀璨奪目,照耀寰宇。
虞知倦吟道:“身處黑暗,陰霾掩月,其月之輝如螢火之光,我亦和其光,同其塵,與光月存!”他仰天抒懷,念頭通達,“既然不能做閑來垂釣碧溪上的無名客,我愿以身入局,做埋骨的先鋒,前路的腳??!”
看來經過今日的洗禮,虞知倦一朝開悟而入道。柳稷山一地此后怕是要青史留名,成為入道之所,開悟之居。眾人的情緒一而再再而三的迭起,沉寂的月色下有鶯歌嫣語,燭火相襯,亦有漫山遍野的尸骸殘骨,血染芬芳。華徹年幼,睹書尚少,目之能及狹隘暗淡,斷不能解師尊及眾人情之所起。楚辭看出孩提目光中的茫然無措,正聲道:“觀萬物而不為,明心鏡而少言。此奧妙身為弱冠之年的我尚不能及,可爾少年之身卻可無為而為,是我之愚還是幼之無慮尚不可解?!?p> 一切盡在不言中。明澈清凈是他,是道者,是師尊一生所求,卻是孩提內景所藏。也許同道者想法不對,不該觀外物而求取變化,或可觀自身而求答案。
虞知倦笑止,轉身向眾人走去。眾人目光交匯,帶來了一絲暖意。虞知倦鄭重道,“楚辭兄,天有懸景,內藏寰宇,貧己己身之道未非弱于廣天下所積之道。觀世界也好觀內景也罷無非都是大道之行,既有人愿意順天道而行,自然有圣者求取自我之道而逆天道而行,故曰霸。天道霸道共生而相異,而成宿敵,如仙人兵戈,周而復始。道之行,無窮也,萬物生,輪回也。化天地正氣而成己身之氣是謂求外,取內蘊之氣是謂釣取自身活性,兩者一明一暗,陰陽交匯,化為道,無論是內取外求皆是天地大道,萬物無可不為,此曰人間道。所謂觀,即眾生觀,天下觀,自我觀,未來觀,仙人觀,缺一不可?!?p> 池壽欲言又止,心不在焉。這是無憂山的大道,無憂是謂清凈不自擾,明澈且自然。原來兩教竟有異曲同工之妙。池壽此刻發覺,楚辭亦聽出了朝郡齋的味道欲詢問,虞知倦繼續解釋道,“這是無憂山的道,與你朝郡齋淵源極深,想要知道以前的故事如今怕是只能請教步秋霄前輩了?!?p> 虞知倦看向天空,忽而有感,略關心道:“不知沈津州如何了?!?p> ……
月輝清冷,白寡透亮,讓山林籠絡了巨大的陰影,拉長了沈津州的孤影。他打了個噴嚏,暗道晦氣,將手上拖拽的尸體扔到一邊,血染紅了地面,在夜色下更加妖艷。沈津州終于松了口氣,雙手握拳舒展身子,姿態略顯疲憊,這里的尸骨恐怕就是所有隱藏著的殺手了。他略費九牛二虎之力,堪堪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