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相傳其山起脈自昆侖,與“日月相掩為晝夜者”的昆侖神山連為一體,是昆侖神山在人間的化身,是求仙修道的理想處所。峨眉山山體巨大,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二峨兩山相對,遠望峨眉山,雙峰縹緲如畫眉,陡峭險峻。
劉梁斌《遁甲天書》的指引來到峨眉山,卻在峨眉山也發(fā)現(xiàn)有《遁甲天書》,而且是兩本是《人遁》和《地遁》,這《人遁》是在當年峨眉祖師動靈子在一個山洞中發(fā)現(xiàn)的,而《地遁》則是唐玄奘去西域后帶回來的,在峨眉山講經(jīng)時留下的。劉梁斌經(jīng)對比發(fā)現(xiàn)自己在白鹿洞得到的《遁甲天書》也是《人遁》,道家講究的是天、地、人。有了《人遁》和《地遁》,照推就應該還有《天遁》。本來這《遁甲天書》應該是法不外傳,道家至寶,可這道家認為,道之修,在于隱秘,非師授不可得,非有緣者不可賜,于是,經(jīng)過層層斷代后,這書也就只是一本奇書而已了。
所謂遁,既有隱藏之意。人遁是激發(fā)個人自身的潛能。地遁則是借助大地的能量,讓個人發(fā)揮出巨大的能力。而這天遁?
峨眉山白云禪師見劉梁斌與這《遁甲天書》有緣,而且都是道家中人,峨眉弟子包括他自己對兩本神書也是參不透,只能表面的研讀,雖說也是受益非淺。對其中的奧秘卻是無從知解。便代師收徒邀請劉梁斌在峨眉山清修,并賜道號白眉。還專門整理了四峨山當年找到《遁甲天書》的天仙洞讓劉梁斌修練。
來都來了,白云禪師也一翻好意,劉梁斌推脫不過,便以白眉為道號留下清修,并把自己的眉毛變成了白色。本來白云禪師賜名為白蓮的,但劉梁斌覺得白蓮這外名字也太娘了吧,自己要求改為白眉,前世的記憶中,白眉道長在武俠片中雖然時正時邪,但都是很厲害的人物,是大BOOS級別的人物。
四峨山,山勢雄偉而又樹木蔥蘢、秀色如海,在極頂可俯瞰萬里云海。沒想到這一修就是三十年。
在此期間,蒙古大軍兵發(fā)三路伐宋,南宋在蒙古鐵蹄下,變得支離破碎,朝廷與各地方之間被完全切斷了聯(lián)系,高歌猛進的蒙古大軍一路所向披靡,大批的南宋軍官吏和將領(lǐng)開城投降,卻在巴蜀大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蒙古鐵騎長驅(qū)直入,蜀中城池也是接連失守,所破之城,在城里大肆剽掠,盡殺城中居民,放火焚城后離去,這也激怒了巴蜀軍民。與重兵壓境蒙古大軍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全民戰(zhàn)爭。
川西平原對蒙古騎兵是無險可守,已是巴蜀防線總指揮的安撫制置使余玠,受任于危難之際,竭力經(jīng)營巴蜀,勵精圖治,大力革除弊政,實行輕徭薄賦、整頓軍紀、除暴獎賢、廣納賢良、聚小屯為大屯等政策。招賢納士,采取冉璡、冉璞兄弟建策,采取依山制騎、以點控面的方略,沿岷江—長江—嘉陵江—沱江水道連成的山地水系防線,先后筑青居、大獲、云頂、釣魚、神臂等十余城,這些山城大多座落在依山傍水的山崖之上,山雖不高,卻峭壁環(huán)繞,山頂平坦,城內(nèi)有田可耕,有林可用,有水可飲,百姓也可耕作生息。軍隊依山為壘,據(jù)險設防,屯兵儲糧,訓練士卒,可以長期駐守,經(jīng)數(shù)年建設,逐步建成以重慶為中心,以堡寨控扼江河、要隘的縱深梯次防御體系,在此基礎上,余玠逐步清跋扈的大將,以統(tǒng)一巴蜀軍政,但遭到了云頂山統(tǒng)制姚世安的抵制和不滿,姚世安通過避居云頂山宰相謝方叔的親屬,向謝方叔誣陷余玠,謝方叔本就與余玠政義不和,便聯(lián)合參知政事徐清叟等向宋理宗誣告,攻擊余玠獨掌大權(quán),卻不知事君之禮。理宗聽信讒言,以金牌密令召其還朝。
收到金牌的余玠早已料到會有這么一天,只是沒有想到會來得這么快,大宋不殺士大夫,然而對于武將卻有岳武穆的前車之鑒。現(xiàn)在巴蜀抗蒙形勢日益好轉(zhuǎn),此時如若還朝,定會有去無回,這么多年的努力可能功虧一簣,如果不回去,就是與朝廷作對,自己身為巴蜀總指揮卻不聽皇命,那自己手下,又怎么聽命于自己,這巴蜀防線也會輪為一盤散沙,回也回不得,留也不能留,余玠不由的憤懣成疾,臥床不起。尋遍良醫(yī)也不見好轉(zhuǎn),一眾大將謀士一籌未展。
冉璡、冉璞兄弟從為防云南北上的蒙古大軍而修建的長寧凌霄城趕了回來,還帶來了在軍隊中擔任軍醫(yī)的峨眉山白云禪師。白云禪師自蒙古大軍入川已來便帶領(lǐng)峨眉弟子投效宋軍,眾弟子或擔任軍醫(yī),或訓練士兵,或上陣殺敵。此番聽聞余總指揮臥病在床,白云禪師便隨冉家兄弟來到大本營鉤魚城。
白云禪師在為余將軍診脈后,卻是滿面愁容,說道:“將軍之病,貧道也是無能為力。”
聽到大師都沒有辦法,眾人也是心急如焚,冉璡說道:“大師能不能再想想辦法,巴蜀惹無將軍,恐難敵蒙古大軍。”
“或許有一人可以救將軍。”白云禪師突然想起自己代師收徒的白眉道長,只是不知道,有沒有他破解《遁甲天書》,如已破解,便是上通古今,下知未來,能知天運,能解天劫。
“哦,此人是誰,現(xiàn)在何處?”余玠長子余如孫著急問道。
“此人是我?guī)煹埽酌嫉篱L。”白云禪師說道。
“原來是大師的師弟,在那個軍隊中,快快請來。”余如孫說道。
“白眉師弟并未在軍中,在峨眉山閉關(guān)修練已三十年,貧道下山之時,師弟還未出關(guān)。”白云禪師說道。
“那能不能請白眉道長出山為家父診治。”余如孫焦急的說道。
“峨眉山說遠不遠,說近不近,請白眉師弟出山,恐怕將軍等不了這些時日,以貧道之言,不如由少將軍送余將軍上峨眉山,一來白眉師弟可以為將軍診治,二來山中也適合將軍靜養(yǎng)。”其實并不是白云禪師治不療余將軍的病,只是心病還需心藥醫(yī),能治好將軍身體的病,卻治不了朝廷的病,把將軍轉(zhuǎn)移到峨眉山,就算白眉化了不將軍的劫,躲不過一世,但也可以躲過一時。
“可父親現(xiàn)在這樣子,能不能經(jīng)得起長途跋涉。”余如孫擔心的說道。
“有貧道一同守護,應該不難。”白云禪師說道。
“既然如此,還等什么?趕緊出發(fā)吧?”這余如孫也是個急性的人,如能治好父親,那能不急性的呢。
余如孫將事防交與冉家兄弟及知州王堅等人后,帶著父親同白云禪師起身去往峨眉山。
而此時峨眉山天仙洞的白眉道長卻如活死人一般,只有一具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