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剛剛讀完林語堂先生的《風聲鶴唳》,十分喜歡書中丹妮這一角色,熱情洋溢善良可愛,對待感情卻又小心翼翼,特別是對于男女戀愛之事,偶爾會變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接下來我要介紹的這位朋友和丹妮在這些性格上很是相似,所以便也代稱她為丹妮。
書中的丹妮在很小的時候便失去了母親,由于父親身份的特殊,所以后來的生活只能靠自己。走過正道卻也陷身泥淖,但是她依舊樂觀向上,保持著一個赤子初心,任你見到都不會認為她是一個飽經風霜、故事豐富的女人。而我的朋友,現實中的丹妮和她遭遇相似,不過她從來沒有受過親生母親的照拂,自打她記事,對于親生母親的印象便是一方小小的土堆。
因為自己是在一個健全的家庭成長,所以很難體會沒有母親照拂的日子是如何的艱辛。但,在某些方面卻能夠想象得到。受欺負,不能投入母親的懷抱傾訴委屈;來月事,驚慌失措卻無法向母親討教經驗;考試失敗,滿是失落卻得不到鼓勵擁抱;喜歡一個男孩,狐疑猜測卻不能得到母親的開導和建議。
或許,有人會疑惑,沒了母親,至少還有父親。但是,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有了后娘便就有了后爸。在她向我傾訴的故事里,父親永遠都是一個嚴肅的代名詞,不斷地打壓她的自尊和驕傲。但是盡管如此,她依舊像土壤里想要冒頭的小草,鼓著那股勁,拼命的往地面上躥。她也要感受陽光的溫暖,體驗和風的輕拂,想要擺脫地底下的黑暗與潮濕。
對于她的故事,我感觸的最深的不是她高考失利面對父親的冷言酸語,也不是上大學家里不給學費的逃脫責任,而是每每回到家中,像一個旁觀者一樣看著別人一家四口溫馨和諧,而自己只能看著,無法體會。那種無奈會在某時某刻侵蝕著自己的內里,是一種看不見的腐爛,聞不到的酸臭。
對于這個姑娘,我自認識和了解之后便是對她生出了敬佩之情。她長得很小巧,很有南方姑娘的溫潤和玲瓏,但這只不過是她的外表。骨子里的她不服輸,固執且容易鉆牛角尖,能不讓自己吃虧就絕對不會退后半步,可能也與她成長的遭遇有關,但如若不把自己的性子練的強硬,便會早早的被“虎狼”吃掉,尸骨無存。而我的外表看起來貌似精明,但內里確是一個軟弱怯懦的人。我們這樣的性格很匹配,因為自己不愛與朋友聯系,這些年,若不是她時時的打電話“騷擾”自己,高中時上下床的關系,便早在畢業時就留在了寢室。而這也是我這些年來,最感動的地方。
這些年她受過委屈和白眼,但是依舊樂觀向上,也許會有暴風急雨,但終歸雨過天晴。
她是和丹妮一樣的人,是個從外表永遠看不出風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