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煖與魏韓燕三軍將領相見,表達了謝意。卻獨獨不見楚軍前來,心頭一驚,擔憂起來,莫不是昨夜楚營被秦軍給劫了?他連忙派人前去打探,自己與三位將軍商討夜襲一事。
沒有多久,消息就傳回來了:楚營空空蕩蕩,楚軍昨夜連夜撤軍,現在后方五十里處扎營下寨。
龐煖四人聽了,面面相覷,一時竟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們都是沙場宿將,一念之間,已經明白,昨夜定是秦軍偷襲楚營,不知何故,楚軍預先得知消息,倉皇后撤。五國合縱,組成聯軍,春申君身為統帥,得知秦軍偷襲,居然一不堅守,二不通知友軍,就那樣倉皇逃竄。此等行徑,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半晌之后,燕將一掌拍在案上,怒道:“黃歇偌大名頭,竟是個鼠輩!”魏將韓將都與春申君相熟,默默無言,皆看向龐煖。
龐煖抬頭,長嘆一聲,道:“從此之后,合縱之議再也不要提了。”稍等片刻,又道:“秦國之勢,已無法遏制。天下列國,都將臣服與秦了。唉——”
魏將道:“將軍,我們現在該怎么辦?”
龐煖緩緩道:“事已至此,無能為力。伐秦已成笑談。我等各歸本國吧!”
四國撤軍的消息傳來,王翦領兵要追,呂不韋攔住,笑道:“讓他們走!自此之后,所謂合縱,再也不存在了。這天下,遲早都是我大秦的,不爭在這一會。”
春申君合縱伐秦,就此煙消云散,成了一場笑話。這是東方列國最后一次合縱,聯合對秦用兵。自此之后,列國各自為戰,再也無法聚合起來,被秦國各個擊破,陸續消滅。這是后話,且不去說它。
春申君在后方,聽到四國皆撤兵,自己也覺得甚是羞愧,也不好意思與眾人相見,獨自引兵回楚。
春申君這次的合縱伐秦,人可丟大了!四國諸侯都是怒不可遏,紛紛派出使者,來見楚王,痛罵指責春申君。
楚王也感到很沒有面子!一口怨氣撒到春申君頭上,怒斥春申君:“僅憑我楚國就可以和秦國過過招。現在你做上將軍,統帥五國大軍,居然會被王翦嚇得倉皇而逃。你這個上將軍不嫌丟人,可你讓身為縱約長的我,這臉往哪里放!”
春申君自知理虧,垂頭喪氣,滿面通紅,無話可說。楚王因此有一段時間不搭理春申君。
楚國國內對春申君非議很多,大家都覺得他的表現,實在是丟了楚國的臉,泱泱大國將軍,竟然被秦兵嚇走,簡直可笑至極。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便借此到楚王面前,說春申君的壞話,期望以此推翻春申君。
楚王雖然因為此事不滿春申君,但要說就此就罷黜遠離他,卻是想都沒有想過。來說春申君壞話的人,沒有講幾句,楚王就不想聽了。來人若要再說,楚王就會發怒,道:“不就是打了一場敗仗!我軍又沒有什么損失。你們借此攻擊令尹大人,是何用心?”
這話一講,嚇得人們盡皆閉口。楚王都不在乎,別人在這里瞎嚷嚷什么呢?春申君是打了敗仗,但在楚國,想要弄死個人,依舊是輕而易舉、吹口氣的事!于是,國內立刻鴉雀無聲,再聽不到亂七八糟的話了。
春申君合縱伐秦,狼狽逃跑的事情就這么過去了。
再說秦國。呂不韋兵不血刃,擊退五國聯軍,班師回到咸陽,受到秦王和群臣的熱烈歡迎,這個不必細說。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認為,秦楚本是盟國,一直以來算是比較友好,這次突然帶頭合縱伐秦,這事可不能隨便了了。大家認為,必須要對楚用兵,以示懲戒。
消息傳來,楚國上下一片慌亂,楚王為此寢食難安。春申君便建議楚王:“現在的國都陳郢離秦國太近,秦軍若發兵,三五日就可到達,不利于防守,不如遷都至壽春城。壽春離秦國距離遠,戰略上有縱深,又有淮河天險可以憑依。秦國來攻,定叫他有來無回。”
春申君建議遷往的壽春城,在楚國東部,遠離秦國,是楚國東部軍事重鎮、商業中心,具備作為都城的條件。
春申君是老了,打起仗來,膽子有點小,但他年輕時候,對局勢的判斷堪稱頂級大師。楚國歷史上,常常遷都,多是因為避秦。他執掌楚國大權不久,就謀劃建設一座堅城,作為陪都,以備未來所需。經過勘探,選定了壽春城。經過十幾年的建設經營,如今的壽春,已是一座堅城。
楚王琢磨了半天,覺得有道理,也實在是擔憂秦國來襲,便同意遷都壽春。這是楚國的第七次遷都,也是最后一次,二十年后,壽春被秦軍攻陷,楚國滅亡。這都是后話,順筆提一句。
遷都壽春后,來自秦國的壓力暫時解除了。現在,春申君擔憂的是另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