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都市

我在北大學考古

第067章:為什么是定陵

我在北大學考古 莫韃 5604 2021-06-18 04:08:43

  此前,蘇亦一直猶豫,要不要跟白槿她們揭秘定陵的發掘過程。

  然后望著吳宗鱗渴望的眼神,他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講。

  雖然,他現在的身份不是大學里面的助教,沒有義務給幾個比自己年紀還要大的人去科普歷史,但作為一個歷史長河的逆行者,他又覺得自己有義務給這些年輕人普及一下正確的歷史知識,而非人云亦云的論調。

  比如,吳宗鱗這家伙,堂堂中大歷史系的學生,都相信定陵的發掘存在超脫科學范圍的靈異事件,某種意義來說,這就是考古工作者的悲哀。

  一個馬上要投身考古專業的學生,都相信考古發掘過程中存在妖魔鬼怪的事情,就知道傳言有多可怕了。

  “其實定陵發掘的經過,在58年7月25號發行的《考古》期刊上面發表的《定陵試掘簡報》里面就有詳細的紀錄,不過現在咱們在祖廟工作站里面,一時半會找不到這期《考古》雜志,所以大致跟你們講一下經過吧。”

  蘇亦沒吊吳宗鱗他們的胃口,直接開門見山。

  這家伙卻說,“蘇隊長,你可不能講太深奧的東西,我們才大一,可比不得你這個北大研究生。所以,你待會講故事的時候,能不能稍微淺一點,你剛才跟黃館長他們說的關于博物館的學術觀點,說實話,我一個字都聽不懂。”

  這一次,輪不到周雅琴懟他,蘇亦就說,“聽不懂就多讀書,這些都是在書里面。”

  就差一點說這個家伙不學無術了。

  所以,白槿周雅琴倆人忍不住噗嗤而笑。

  吳宗鱗越發尷尬。

  “中大的圖書館藏書相當的豐富,你們又是歷史系的,以后會跟各種歷史文獻打交代,多讀一些書有備無患,就算不記住,有一個大致印象,日后,需要查找資料的時候,都有一個方向,不至于一頭霧水,毫無頭緒。”

  蘇亦忍不住搖頭,“你啊,就是有些疲懶,這點你就比不上向左岸,他雖然有性格有些偏激,但他身上有股狠勁。估計,他在學業上比你用功多了,不然,也不會說要超越我的話,估計你自己就沒這信心,所以,如果真想有所作為的話,還是要多努力,嗯,跑題了,還是回歸正題吧。”

  “在說定陵發掘經過之前,想跟你們講一講,國家為什么會有定陵的發掘計劃吧,新中國成立之后,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各個方面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然而,在文化事業方面也想要出成績的,這樣一來,相關的領導就有了發掘明十三陵的想法。”

  “這一切都源于視察十三陵的時候,心血來潮提出能否發掘長陵在地下建立博物館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時任首都副市長吳含的積極回應,所以55年10月份的時候,吳含就聯合另外四人給政務院遞交關于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第二天就遞交到辦公室。這事太大,做不了主,直接批轉到主管文化事業的陳副總辦公室。”

  “事情公開以后,考古系統內,幾乎是一片反對之聲,時任國家文物局的鄭局長,他兼任中科院考古所的所長,連同主持考古所日常工作的副所長夏鼐先生都提出了明確的反對。”

  吳宗鱗第一個問出自己的疑惑,“為啥反對啊?既然專家們都覺得發掘長陵重要了,郭老都參與提倡發掘了,為什么鄭局長還有夏鼐先生會反對啊?”

  白槿不問,但她肯定會有同樣的疑惑。

  周雅琴同樣也是如此。

  其實,就連以工農兵學員畢業的沈明都疑惑。

  其實,就連曹子均都疑惑。

  這里面很多緣由,說的不清不楚。

  這年頭信息獲取的渠道有限,如果師長不刻意去討論這個問題,作為學生是很難獲得自己想要的某些知識的。

  廣東遠離首都,沈明跟曹子均倆人雖然已經參加工作,但是他們對某些信息的掌握,某種程度來說,其實是一樣的。

  “夏鼐先生他們認為,現階段的技術水平,還難于承擔發掘皇陵這樣巨大的工作,出土的古物在保存、復原方面的技術也不過關,必須慎重。大家都知道中國田野發掘起于20年代,國內的發掘經驗,并不算太豐富,早前只有仰韶文化遺址,北京猿人化石等經驗。”

  這個時候,沈明說話了,“不對吧,咱們國內除了仰韶,周口店,還有殷墟啊,還有半坡遺址呢。”

  眾人都跟著附和。

  蘇亦解釋,“殷墟就不說了,發掘的主力是史語所,史語所李濟等人都去對岸了,不少出土物搬運過去那邊,對于殷墟的發掘經驗是斷檔的。至于半坡,半坡遺址是石興邦先生54年主持發掘的,一直到57還在持續,結果,55年就打算發掘長陵了,當時,考古所人手就極其有限,這也是為什么讓白萬玉先生當副隊長的原因。”

  沈明又問,“考古所不至于缺人到這個地步嗎?而且以白老的資格,在定陵發掘隊當副隊長,大材小用了吧?”

  蘇亦搖頭,“新中國成立以后,考古人員極其匱乏。尤其是年輕一代。就必須要培養屬于自己考古力量。而,石興邦先生就是50年進入考古所的新人、同一批新人,差不多還有跟他一起去輝縣進行田野考古發掘的安志敏、王伯洪、王仲殊。”

  說著,蘇亦順便跟白槿他們說,“既然你們下個學期要分到考古專業,那么就順便跟你說說,當年輝縣考古的事情吧。1950年10月-1952年,考古所在輝縣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這一次發掘的陣容很強大,夏鼐先生任團長,郭寶鈞先生任副團長,秘書就是蘇秉琦先生。”

  “參加發掘的還有王伯洪、安志敏、王仲殊、石興邦,據說這次發掘據說是為了培訓這四個年輕人。輝縣發掘確立了中國考古學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模式,1956年出版《輝縣發掘報告》,也成為了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第一部考古報告。這些還是很重要的,你們以后有時間去了解一下。”

  說著,蘇亦覺得跑題,就回歸主題。

  “說到白老,跟小白你是本家的,所以也順便跟簡單說一下白老的事跡,白老在考古所的資格很老,早年跟隨瑞典科學家安特森在河南,甘肅等地采集史前時期的標本,后又參加中瑞西北科考團的工作,這個團,當年梁任公準備讓梁思永先生從美國回來參加的,只不過因為行程太趕,錯過了。”

  “之前黃館長提到的北大考古培訓班,這,其實是文化部社管局跟考古所還有北大聯合舉辦的全國性的考古人員培訓班,當時就有一項保留節目,就是請白老講自己的考古經歷,所以這個節目也叫‘考古雜談’,當時,好多人都聽過,估計黃館長也聽過。”

  “因為當時考古所很重視長陵的發掘工作,直接把白老派過去當常駐的業務骨干,在發掘技術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算是60年代初期從考古所退休后,仍在定陵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

  “至于為什么白老只成為發掘工作隊的副隊長,那是因為白老不是黨員,而且還是技工非科研人員,而,隊長就是趙其昌,也是北大考古專業畢業的學長,當時,他在BJ文教會文調組工作,是政府方面的代表,55年擔任考古發掘隊隊長的時候也就28歲。”

  說完,他望向眾人,“應該比諸位的年紀都要小。”

  頓時,沈明忍不住翻白眼,“知道了,你們北大都是人才,你不用刻意強調了,繼續說為什么夏鼐先生他們要反對吧。”

  蘇亦說,“簡單來說,五十年代,全國各地需要發掘的遺址太多了,隨便拎出一件來,在學術價值和學術史意義上都比定陵發掘更重要。五十年代的發掘報告,幾乎都是經典之作,為什么經典,比如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這些,他們都是開山之作,材料的研究方法豎立了一個典范,成為后來研究的標桿。”

  “除此之外,因為屬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大搞基建,需要考古人員支援地方特別多,比如,當年的洛陽東周王城遺址,就是因為洛陽的城市基建而發掘的,帶頭的就是郭寶均老爺子,從某種意義來說,郭老之所以沒有參與定陵的發掘,而讓白老來,也是因為這個,基建太快,考古人員太少,根本忙不過來,這也是為什么五十年代會連續舉辦四屆北大培訓班的原因。”

  “這種背景下,抽動考古所的得力干將去發掘本來保存得好好的長陵,完全就不符合考古工作的實際情況。因為當時,漢唐都城遺址和帝陵、元大都的調查和發掘,這些都迫在眉睫,長陵的發掘就顯得有些雞肋,夏鼐先生他們并不熱衷,而且,從考古學術角度出發,歷史考古,尤其是越靠近現代的歷史考古,研究價值就越小。”

  “嗯,這話說的有點武斷了,考古人員很少去研究明代考古,因為明代的時候史料已經很豐富了,若非保護性發掘,基本上不會去觸碰。反正就是各種原因在一起,夏鼐先生他們都不愿意發掘長陵。”

  周雅琴問,“那最后怎么同意了呢?因為郭老他們影響力更大嗎?”

  蘇亦搖了搖頭,“其實,雙方意見不一,究竟是發掘與否......5天之后,領導在報告上揮毫簽字:‘同意發掘’,巨人的抉擇,使中國的考古事業揭開了新的一頁。”

  眾人恍然。

  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

  這次是白槿問,“不是說發掘長陵的嗎?后來怎么突然變成定陵了啊?”

  這姑娘終于問到了重點了。

  蘇亦這個時候,才解釋,“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找不到長陵的入口。當時,一切準備就緒,工作隊就開始對長陵的調查工作,然而,但時間已經來到了十一月,BJ開始下雪了,雪花紛飛的時節,眾人頂著刺骨的寒風在天壽山長陵的寶城、寶頂上進行勘探,結果一無所獲。”

  說到這里,蘇亦望向沈明,“我口有點渴了,先喝口水,沈哥,你跟你的學弟學妹們說說,什么是寶城、什么是寶頂吧。”

  難得有表現的機會,沈明當然不會錯過。

  趁著蘇亦喝水的空檔,他清一清嗓子就開始解釋,“我國從周代起就開始出現封土墳頭,帝王陵發展到明清,布局建筑形式趨向定式,基本上模式固定下來了,封土都采用寶城、寶頂的制式,明清兩朝,不管皇帝還是后妃都是如此制式。嗯,封土,你們知道啥不?”

  沈明自問自答,“封土就是陵墓上的大土堆,帝王陵的封土基本上就一個小山丘了,上面多半會種樹,嗯,跑題了,說回寶城、寶頂。其建筑方式是在地宮之上砌筑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填土,使之高出城墻的一圓頂。城墻上設有宛如長城齒輪般的城堞和女兒墻,城墻就是寶城了,而高出來的圓頂不用想就是寶頂了。理解了吧?”

  三人點頭。

  蘇亦才接過沈明的話,“現在不是在定陵博物館,不然,現場給你們講解就更加清楚了,以后你們學考古學,會有專門的墓葬制式課程,現在就做簡單了解一下就可以,說過勘探長陵的過程吧。”

  “發掘長陵,是國家發起的,是考古所為主要發掘單位去進行的專業考古發掘,一切都按照考古方式去進行,不能瞎來,所以必須要找地宮的入口,不可能像盜墓賊隨便挖一個盜洞或者像孫殿英盜掘清東陵一樣拿著炸藥去轟,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要找到當年建筑帝陵的時候留下的地宮渠道,結果,工作隊整整花了一年的時間,還找不到地宮的入口。”

  “這樣一來,問題就大了,當時的發掘委員會就決定先發掘一個小墓積累經驗,也就是獻陵。”

  說著,他望向白槿,“獻陵是誰的墓葬知道嗎?”

  白槿是知道的,“應該是明仁宗,朱高熾吧?”

  蘇亦點頭,“是的,因為他是成祖的長子,又是大明遷都北京后的第二任皇帝,所以陵墓很靠近長陵,結果,工作隊花了大半個月的時間也沒有找到獻陵的入口,無奈之下,才把主意打到定陵之上。”

  說到這里,蘇亦補充道,“其實選擇定陵為發掘陵墓,是鄭局長跟夏鼐先生兩人給出的意見,因為考古所是發掘的主要單位,一直找不出入口,考古所這邊承受的壓力很大的。而,之所以選定陵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定陵的規模僅次于長陵,然而,因為遭受到三次大火,地面建筑受到很嚴重的破壞,之所以有三次大火,主要涉及到明代的歷史事件,要不,沈哥你來講講,我繼續喝口水。”

  沈明直接搖頭,“我在中大學了三年的考古學,其實就是半桶水,啥都不精,對歷史事件更是一知半解,我就算想講都不知道咋講。”

  蘇亦又望向曹子均。

  后者也搖頭,“蘇亦,你別逗我,我一學美術的,哪里懂這些。”

  好吧,蘇亦只能自己來了。

  “第一次大火是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就是從柳溝進入德勝門,攻下的十三陵,然后開始焚燒十三陵大殿,搗毀了定陵、慶陵、德陵城墻城門,一時之間,整個十三陵磚石遍地,大火焚燒三天連綿不絕。接著,清兵入關后,又繼續對十三陵進行破壞,又繼續放火燒定陵跟德陵。由于定陵明樓堅固,得以保存,長陵的棱摁殿也因堅固而存世。尤其是定陵,清兵對其破壞尤為嚴重,知道為什么嗎?”

  蘇亦的問題,沒有人回答。

  因為大家都不懂。

  又只能他自己來。

  “滿人自以為是金人的后裔,自稱后金,萬歷年間,屢次入侵,萬歷皇帝聽信了陰陽家的說法,直接將大房山金代陵寢搗毀了,清兵入關后,為了報復,直接就對定陵下手了。”

  “直到乾隆五十年,清高宗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曾將明陵整修過一次,不過這次整修,將殿堂改小了。如定陵祾恩殿,原本七間直接改成五間,祾恩門原為五間改成三間,不過改小后的祾恩殿因為用料跟做工不細的問題,到民國的時候,都坍塌損壞了,而定陵的祭祀當年早已停止,又開始恢復。”

  “其實清代為了維持統治,做了不少的事情,比如修《國史》,設《貳臣傳》,設《忠臣傳》。公開袁崇煥的真相,修地方志時肯定明朝抗清的死者為忠臣、義民、節婦,以及修繕定陵都是如此。”

  嗯,跑題了。

  “然后,大約1914年的時候,定陵又遭遇火災,乾隆時期改小的祾恩殿又被燒毀了,抗日期間,祾恩門也被破壞了,僅留下門兩旁兩端殘壁保留當五十年代,所以,想知道定陵的祾恩門,祾恩殿是什么樣的話,只能去長陵了,因為現存最好的地面建筑,只有長陵最好,最完整,所以去十三陵參觀,如果想看地面建筑,參觀長陵。想參觀地下建筑,參觀定陵。”

  這個時候,吳宗鱗忍不住問,“定陵地面建筑都燒沒了,這種情況之下,怎么勘探地宮入口啊?”

  蘇亦說,“就是因為破壞嚴重才更容易找到地宮的入口。其實,勘探定陵的時候,發現寶城南側外墻皮的砌磚,有幾層坍陷下來了,里面露出一點磚砌劵門,券門雖然露出一點點,也沒人知道內部結構是什么樣的,但這是一個巨大的線索值得發掘了。”

  如果是恐怖的探險故事,這里面就可以改成如此描述。

  一天,當勘探隊員們轉悠到寶城一角的時候,隊長趙其昌圖發現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墻上方,城磚坍陷下去,露出一個半米寬的黑洞。

  于是,就是這個黑洞,揭開了通往地下玄宮的秘密。

  帶領著眾人進入一個神秘的地下王宮。

  當然,故事改成摔下去地宮的渠道,就更加具有驚險刺激感了。

  然而,并沒有,因為這個洞是在上面需要爬上去。

  “這個洞口被大家認為是地宮入口,后來夏鼐先生親臨現場勘探,也同意了這個說法。”蘇亦如此說道。

  “那么后來呢?”吳宗鱗問。

  “后來,明天再講吧,天黑了,趕緊收拾東西,回去吃飯,洗漱睡覺,散了!”

  于是,在蘇亦的催促聲中,吳宗鱗一陣哀嚎。

  白槿周雅琴倆女滿是幽怨。

  就連沈明跟曹子均都哭笑不得。

  蘇亦這個家伙,過分了。

莫韃

感謝【八荒古劍】、【戈頓鐘云】兩位大佬的連續打賞,兩位都成為我感謝榜單的常客了。之前說過,不感謝的話,少發些作者的廢話,既然感謝了,就多少說點,定陵的發掘什么的,我本來不想寫的,對情節沒啥推動,不過既然撞上了,糾結一下就寫了,誰讓我寫提到定陵博物館,又有讀者說郭沫若帶頭挖別人祖墳呢,整個經過在《定陵發掘簡報里面》都有,文中多出借鑒,要是查重的話,我這五千字廢了,因為太多資料縫合了,寫這些文最煩,明明資料已經很簡潔了,為了避免大段抄襲還要用作者的話來捋過一遍,中譯中的文獻資料最無聊。所以我其實不想寫太科普的東西。這些我看多了無感,不過感覺大家好像挺喜歡這些,我就加一些比例了,情節推動上,會很慢了。寫完定陵這段要收尾了。嗯,晚安,明天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陵县| 宜城市| 苏州市| 肇庆市| 嘉善县| 花莲市| 石门县| 冀州市| 津南区| 彭阳县| 将乐县| 乐昌市| 乐东| 龙南县| 甘洛县| 蛟河市| 芜湖县| 那曲县| 米脂县| 迁安市| 清涧县| 盐亭县| 淳化县| 黄平县| 天峻县| 久治县| 古交市| 马鞍山市| 舒城县| 十堰市| 永宁县| 犍为县| 邻水| 平度市| 吴江市| 新源县| 苗栗县| 长宁县| 涿鹿县| 荔浦县| 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