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的夏季在煎熬中慢慢過去,秋天總算是一點點走來了。
田里的稻子已經收了,整齊的裝在八個麻袋里面,等著收稻子的人來拉走。
往常,收八袋稻下去,只會送五袋米上來。
這五袋米,便要從晚秋吃到明年春天。
今年不一樣了,這些稻子不再用來換米,而是換錢。
秋老頭坐在院子里,遙看著種下去的晚稻還在田里倔強的生長,不由得感到惋惜。
這些稻子怕是收不了了,只能讓它們爛在田里。
種了四十年稻子了,什么時候這么浪費過喲!
又轉頭看了眼正在讀書的秋水奕,這才有了些許笑意。
和兒子比起來,一田稻子又算什么。
兒子雖然才七歲,但是能讀書會寫字,下了山的日子總比在山上好過。
“娃,別看了,跟我來!”
摸了把鋤頭,秋老頭就帶著兒子往山上去了。
穿過雜草叢生的小路,很快便來到兩座小墳前。
這兩個小墳矮矮的,上面長著半人高的雜草,連個墓碑都沒有。
秋老頭指著墳,介紹道:“左邊的是你阿翁,右邊的是你阿奶。”
又指著邊上:“這個坑是我的,過幾年我死了,你就把我背回來,埋在這里。”
秋水奕點點頭。
秋老頭小心的用鋤頭將雜草清了一遍,便跪在墓前,磕了兩個頭。
“阿爸,娃明天要下山嘞,以后不知道還能不能回來給你們除草。
娃一輩子都在山上,不曉得下去了能不能習慣,你們在天上看著,要是娃做錯了,晚上一定要跟娃說。
這是我買的兒子,以后跟咱姓,給咱養老送終,阿爸阿娘在天上要保佑嘞!”
說著將秋水奕也拉過來跪下。
秋水奕連忙整理衣服,鄭重跪拜。
“祖父祖母在上,孫子秋水奕拜禮!望祖父祖母在天之靈保佑,父親及孩兒明日便要下山去,將來若是有幸騰達,定不忘先人蔭德!”
說完再次長拜。
秋老頭見兒子禮數周全,說的話也極好聽,心里寬慰不已。
“阿爸阿娘聽到嘞,娃這兒子有大才,跟我在山上老死不值當嘞!”
拜完先人,秋老頭便帶著兒子回去了。
這晚,秋老頭躺在床上,卻是久久睡不著。
或許是對于下山后的茫然,或許是對于山上的懷念。
直到借著月光看到安睡的兒子,秋老頭才終于安下心來。
“娃是個有出息的,見識比我多,他要下山,那我也下山!”
……
平邑縣,是兗州下轄的一個小縣城。
因為附近都是山,交通又不發達,平邑縣并不繁榮。
在此生活的,除了平常百姓,最多的便是和山民做生意的人。
縣衙內,孫和生將一份剛剛制作好的戶籍交給了秋老頭。
“這下子,你就不是流民了,今后不管是做工還是種地,記得要按時繳納稅賦!”
秋老頭連連點頭:“謝謝官老爺,謝謝官老爺!那我這就走了?”
“等下!”孫和生將秋老頭叫住,“我還有些事想問你!”
孫和生盯著秋老頭,手指在桌子上不停點著。
孫和生在平邑縣當了二十多年小吏了,見過的流民和山民不計其數。
這些流民,往日里天天喊著求著他們下山入籍,一直不見成效,反而有許多山民不滿地主,逃進了山里當流民。
結果今兒個來了個主動入籍的,這事兒難得!
若是能從他這里問清楚山上流民分布、生活狀態等信息,到時候報給縣令,也是大功一件。
自己當了這么久小吏,也該往上升一升了!
不過流民警覺性都極強,可不能開門見山就問山里的事,需得先和他套上些交情。
想到此處,孫和生拉著秋老頭坐下,笑著問道:
“你姓秋,祖上是幽州或者陳國的吧,怎么跑到兗州來了?”
秋老頭自小在山上,對官有一種天生的懼意,此刻聽孫和生詢問,連忙如實回答:
“聽我阿爸說,我家祖上好像是幽州那一片的,當初跟著寧王爺打復國,后來打不過,逃難來的。”
寧王爺?幽州寧家嗎?
孫和生捏著胡子思索起來。
寧家乃是世襲的三品輔國大將軍,啟國人一般都稱其“將軍”、“柱國公”,會以王爺來稱呼寧家的,只有奚人。
“如此看來,秋老哥是奚人啊!不瞞你說,我爺爺當年經常去奚人那邊,說不定當初還見過你們家人呢!”
見過我長輩?
秋老頭一愣,自己都不知道自家爺爺當年在北邊是干什么的。
不過官老爺既然這么說,估計是有深意的,只能接著話答道:
“官老爺笑話了,我一直住在山上,對于爺爺那一輩的事情知道的不多。”
“也是,老一輩的事情,咱們現在知道的都不多咯!不過今天見到秋老哥,這也是緣分。來來來,喝口水,給我講講你們當初是怎么來到山上的唄。”
孫和生熱情招待,很快就將秋老頭留在了房里,大有要談上一整天的架勢。
屋子外面,秋水奕也沒有閑著,正拉著一個衙役問話。
“趙大哥,咱們平邑可有什么好的教書先生?小子一直住在山上,聽說讀書能當官,也想找個先生讀書嘞!”
被問話的叫趙良科,今天在縣衙執勤,原本無聊的緊,見到秋水奕主動搭話,也就和他聊了起來。
聽到秋水奕想讀書,趙良科點點頭。
“想讀書好!小娃有志氣!但是我和你說,你要是真想讀書啊,別在平邑讀。”
說著手指向西邊。
“往西邊去,百多里地,那就是曲阜!孔子你曉得么?孔圣人!他家就在曲阜。
聽說那里遍地是書店,三里一學堂。往街上扔一塊石頭,能砸到三個讀書人呢!”
曲阜!
秋水奕眼中精光閃閃。
山東孔家,自孔子起,距今千年,一直是中華學林第一大家族。
孔家奉有教無類,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升斗小民,只要前往求學,從來不曾拒絕。
自己如今雖是山民之子,但若是能拜入孔家,學業必然不差。
這可真是否有盡、極泰來。
“不過你也別太高興了!”
趙良科緊接著就潑了一盆冷水。
“孔家有教無類是沒錯,可是天下讀書人何其多,哪個不想沾一沾孔圣人的仙氣。這就導致啊,曲阜那邊讀書人太多,孔家教不過來。
聽說現在孔家只收仁孝道德之人,其他人去曲阜最多只能去孔家學堂聽講。”
“不過你也別灰心!孔家不收,但是曲阜的學堂多啊,敢在那里開學堂的哪個不是大學究,你隨便進其中一家都能學到大知識!”
是了,孔家何其昌盛,自己何德何能被他們看中?
秋水奕定了定心神。
但是不管怎么說,去曲阜總是沒錯的。
那里讀書人多,學習氛圍好,就算不能進孔家,尋個別的老師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