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興趣是推動作文的一種最實際的動力,是一種具有個人意義的作文動機成分。具有作文興趣的孩子,其求知欲相對增強。而求知欲的滿足,反過來豐富和深化他們的作文興趣,使其產生新的作文興趣。作文成就是孩子在習作過程中,希望獲得更好、更大的成就,推動作文的主要動力之一。所謂作文成就愿望是指孩子們愿意去寫,并力求達到完美的一種心理期待,是一種具有社會意義的作文動機成分。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習作成就愿望的具體表現。作文成就愿望與抱負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作文興趣的調查
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它比任何功利目的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比任何竅門和技能都更能化解學習上的難題。傳統作文的弊病和某些改革的失敗,歸根結底是沒有從根本上引發學生對作文真摯而持久的興趣。
我們選擇近千名中小學生,向學生問卷:“你喜歡作文嗎?“等問題。借以窺視學生作文興趣的一些傾向。
問卷結果還表明,中小學生的作文興趣來源于兩種需要。一是實際的需要,如學習的需要,考試的需要;二是性情的需要,如傾訴喜怒哀樂的需要,記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的需要。兩種需要都可能使孩子們對作文發生興趣,不同的是,前一種需要容易導致孩子對作文只求目的,不求個性創新,只求符合要求,不求真情表達的傾向。這種需要所產生的興趣在一定特定時期內是穩定的,一旦需要得到了滿足,如考試不考了,課程中不設了,競賽不搞了,他們的興趣就會很快消失。而后一種需要內心自然、真實,更富于情感和個性,它所帶來的是孩子們作文時的真情流露和個性展示。他們作文時不求盡善盡美、按部就班,但求與眾不同,新鮮獨特、淋漓盡致。他們文中的真情實感表達的更多,并隨著時間的流逝愈加成熟和深邃。他們的語言是在自然運用中日益完善錘煉成熟。他們不刻意作文,卻逐漸學會所要求的全部。孩子們的作文不為作文而作文,不為家長、教師作文,他們遵循從內心的需要,為表達自己心中的欲望和沖動而作文,因而他們不會因外在因素的改變而放棄對作文的熱愛。他們對寫作的熱愛是持久的,長遠的,直到長大成人,以至成為相伴終生的習慣和愛好。
二、作文成就愿望的具體表現
1、作文的認可內驅力。是指孩子為了保持教師、家長乃至班級、學校的贊許或認可去作文的一種需要。它并不直接指向作文任務本身,而是把作文的成功看作是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手段。它之所以能夠激發作文動機,是從家長、教師、學校乃至社會那里得到認可或贊許。
認可內驅力存在的依據是:⑴所追隨、效仿的人物,在情感上具有依附性;⑵長者對孩子的作文贊許或認可的程度越強,孩子獲得的地位越高,作文動機的強度越大;⑶得到這種地位的孩子,會有意識地使作文符合長者的期望與要求。認可內驅力是中小學生一種主要的作文動機,尤其在小學低、中年級更為突出,到了高年級和中學,認可內驅力不僅在強度方面有所減弱,而且開始從家長、教師那里轉向同學或同齡伙伴。來自同學或同齡伙伴的贊許或認可,就成為一種強有力的作文動機因素。一般來說,在小學階段,具有認可內驅力的學生,常常語文成績較高,而數學應用題的理解能力較強。
2、作文的應試內驅力。一種以獲得作文成績和升學就業作為作文目標需要而引起的消極的內驅力。這種動機以求知作為需要,以掌握作文技巧而獲取高分作為目標,是指向作文本身的一種動機。這種內驅力是從應試教育的傾向性中派生出來的。一般來說,應試作文常常會導致孩子應付和追求環境刺激等行為,所以應試也會產生作文欲望。但是,這種應試的傾向,最初使孩子厭煩,對教師特定的內容和形式缺乏興趣。只有在作文考試或競賽中不斷取得成功,成功的體驗反過來強化了孩子的應試心理,最后使孩子被動地掌握了應試的作文范圍、內容或形式,從而形成應試的動機。一部分學生靠公式化的作文獲得成功,嘗到此類作文的甜頭,就會慢慢形成相應的動機,從而扼殺孩子應有的創新意識;一部分孩子不但沒有產生此種動機,反而連那些積極的初步的認可動機也消失殆盡,因厭惡作文而逃避作文;還有一部分學生在應試作文和生活類自主作文的矛盾中徘徊,一方面自主地進行作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去應付應試作文。教師引導不當,就可能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只要產生了應試的內驅力,他們的作文就往往遠離現實生活,去憑空捏造。
【相關連接】:應試作文句例
LY市第九中學劉楠楠
⑴、“今天的天氣真好,晴空萬里,飄著朵朵白云。“(晴空萬里又哪來的朵朵白云?)
⑵、“車還沒有停穩,我就跳了下來,急急忙忙向學校跑去。“(車沒停穩,自然不能開門,他怎么跳下來的呢?)
⑶、“××面對敵人,鎮定自如,臉不變色心不跳!“(心臟都不跳了,不知道這是鎮如還是緊張過度!)
⑷、“夜已經很深,我準備睡了,急忙看到對面樓里的××同學。她仍坐在臺燈下,時而仰頭沉思,時而俯身疾書……我被深深感動了,又打開書本。“(真是好眼力!而且,同學家怎么這么晚了還不拉窗簾?)
(選自2003第 7、 8期《中華少年》)
以上情況從小學畢業班到中學都較為突出,要轉變這種應試作文,解決學生應試作文心理,必須從素質教育出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而不是僅僅為升學去作文。
3、作文的自主內驅力是一種因自己的能力、成就表現價值需要而引起的內驅力。它既是學生在作文過程中,力圖通過作文成績取得語文成績或名次的手段,也是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作出貢獻以謀求地位的一種愿望。需要指出的是,學生作文的自主內驅力,并非指向作文本身,而是指向地位和自尊心,往往把成功看作是贏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從而促使自己為贏得相應的地位和自尊而繼續作文。這種內驅力是從學生成就和能力派生的。需要教師以鼓勵為主,讓學生自主地主動地去作文。
4、作文的創新內驅力。這是一種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表達情感需要而引起的內驅力。它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動機。它并不指向作文任務本身,而是走出作文,走向生活,讓作文為生活服務。創新內驅力的激發并非是中學及以后的事情,有些學生從小學乃至于幼兒時期就已經萌發,需要我們從娃娃抓起,注重點燃孩童創新的火花。少年作家陽陽就足以引起教育者和家長研究、借用。
【相關連接】:陽陽少年作家
陽陽,原名邊金陽,少年作家。 6歲獲小作家獎。創作了《時光魔琴》、《秦人部落》 2部長篇小說,已展示了小作家出眾的文學天賦。而陽陽并非神童,他與同齡男孩子沒有啥兩樣,淘氣、頑皮,平日戴著小眼鏡。但是他喜歡讀書,喜歡“瘋狂閱讀“,最討厭睡覺。所以,他想得到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一本好書。他和爸媽就為沒有好書而犯愁。按理說,陽陽最喜歡語文,可事實上他最喜歡的是數學和外語。陽陽是文學天才,他人生之夢乃是大文學家。然而他最大的愿望卻是長大后當一名翻譯家或外交家。
可以看出,陽陽只是想通過作文這一手段去想象創新,不是為當作家去寫,而是有一種欲望,作文的創新內驅力促使他非寫不可。
上述四種作文內驅力,在中小學生身上普遍存在,但是他們的比重,因學段、性別、教育環境以及個性特征的不同有所不同。在他們的作文過程中,往往是綜合地表現出來的,即使是作文的應試內驅力,作為中學階段的消極的作文動機,也不排斥他同時具有認可內驅力和自主內驅力,也可能轉化為積極的創新作文內驅力。雖然創新作文內驅力是一種高層次的動機,但從學生說話期就已經朦朧般地存在。問題的關鍵在于:在某個特定的學段,學生以哪一種動機為主,哪一種動機為輔,教師需要備好學生,家長需要備好孩子,因為他們是我們培養和激發作文動機的條件和依據。
三、作文成就愿望與自我作文目標達成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自我作文目標達成度是指孩子在作文過程中,估計自己作文所能達到的成就目標。這個目標是孩子自己設立的標準,也可以看成是自信心的指標。作文目標達成度是孩子自身對作文的估價與愿望,它可能高于個人的作文實際水平,也可能低于個人的作文水平。
實驗研究證明,中小學生的自我作文目標達成度與以下因素有關:
1、與家庭教育的關系。家長對孩子的影響越大,則孩子所具有的成就動機越強烈;反之,家長對孩子的影響越小,要求越低,則孩子所具有的成就動機也較弱。
2、與作文成績的關系。作文成績高的學生其動機和目標達成度一般較高。我們把小學四、五、六年級學生的作文,按優秀、良好、合格分成三組:第一組由良好的學生組成自主作文組,他們平時的作文范圍和內容完全有自己確定,作文就有信心;第二組由作文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控制組,他們平時作文題目完全由教師擬定,在作文過程中他們的作文熱情不高;第三組為混合組,由作文成績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學生混合編排,采用自主、控制或半控制的方法。實驗之前讓三組學生根據一學期作文的任務和作文情況,按一定的作文目標去習作。結果證明,自主組的學生作文自我目標達成度最高,其作文成績上升到前列,控制組的習作成績較穩定,但自我目標達成度最低。
3、與班集體和學校的地位的關系。研究表明,學生在一個班集體中作文成績地位較高,足以影響其作文自我目標達成度。優等生知道自己位于同學之上,所以他們所設立的作文自我目標達成度較高。中等學生居中等地位,則往往采取中庸之道。至于學困生,其作文目標達成度并非低下,可常常顯示出不符合實際的現象,他們對作文不抱有希望。
上述實驗結果說明:一個孩子如果缺乏成就愿望和自我目標達成度,就會滿足現狀,在作文中得過且過、不求上進。尤其是學困生對作文將喪失信心,難以動筆。因此,對學困生的成功經驗是: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成就愿望,以改變他們對作文的態度,提高他們作文的積極性,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