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關一戰勝利后,夏蜀軍人數在一個月時間里猛增至四十萬,加上地方軍隊共計五十五萬余人。糧草兵器也已經籌備齊全,可謂兵甲已足,只待黃杰一聲令下夏蜀大軍便可出擊剿匪。
“大帥,一切都已經準備好了,只等大帥命令了。”
“東山之寇發生內訌,正是我們出兵的良好時機,但是我們依然不能掉以輕心,各位將軍是否真的已經想好了?”
“自大帥接掌南疆軍政之日起,我等便已經做好了效命大帥、戰死沙場的決心。”
黃杰與帳下所有將領一樣,等這一天已經很久了,足足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來,他無不想著有朝一日能重回軍營,與刀劍為伴、與戰馬為友。
“南疆匪患,是南疆乃至國家繁榮昌盛的絆腳石。數十年來,我們一忍再忍,如今,再也不能讓他們肆意妄為了。”說完,他將南疆十五行政區詳圖展開。
“我等皆聽大帥號令,隨大帥出征,掃除匪患!”眾將領答道。
“匪寇以東山郡和山陰郡為據點,騷擾周邊郡縣。東山山脈縱橫,是敵人的天然屏障,對我軍來講這挑戰是比較大的。山陰位于中南部,南與大塑國接壤,而我承平令、天門郡及望夏令三面將其包圍,到時可兵分三路,圍而殲之。”黃杰指著地圖說。
“那按照大帥之意,我軍豈不是要分頭行動,一部戰于東山,一部戰于山陰。對山陰又要兵分三路,將其包了打?”
“我以為山陰之寇較為好打,咱們不如先吃掉山陰的匪寇,然后再揮師剿滅東山匪寇,不然我們得兩線作戰,吃得消嗎?”
“我倒不那么認為,若是我軍先攻打山陰或者東山,那么另外一頭的匪寇勢必會有所動作。到時候我們大軍都在這邊剿匪,那邊的匪寇把我們后背給捅了,那時我軍顧首不顧得尾,反而亂了陣腳。只有對南疆內匪寇發動全面進攻,才能使他們彼此不能相顧。”
眾將領議論紛紛,意見各有不同,黃杰一一耐心聽了許久才發言。
“眾將軍所慮不無道理,但本帥只能認同一方觀點——全面向匪軍開戰,打他個遍地開花!”
“末將聽大帥的。”杜羨站了出來說道。
“我等遵從大帥帥令!”帳下各位將領見黃杰做了最后決斷,杜羨也贊同了他的計劃,紛紛表示支持。
見不再有異議,黃杰開始點將。
“既然如此,那本帥開始下達命令。”
“是。”
“吳恩義、藍少羽、項西云、吳恩銘、魏海聽令,爾等所率本部隨本帥出藤關,入東山,直搗匪窩!”
“末將得令!”
“杜羨聽令,本帥命你為西路軍統帥,統杜子興、楊應龍、柳福成、唐煜及馬明玉各部,進剿山陰之匪。同時,天門、承平、望夏、安西及原南各地方軍隊皆由你調度指揮!”
“末將得令!”
“符高、龍成聽令,你二人留守南安,確保我等出征期間南安萬無一失!”
“末將得令!”
黃杰率吳恩義、藍少羽及項西云等統兵二十五萬,另崖山、藍都、夕陽及城陵磯等地方兵馬均受其調度,東路軍總兵力達三十一萬人。
杜羨率杜子興、楊應龍及柳福成等統兵十五萬,另有地方兵馬五萬受其調度,西路軍總兵力達二十萬人。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黃杰召集軍隊。
“將士們,咱們就要出征,南疆為何有戰爭,你們又為何至此,我想你們心中都有了答案。匪患數十載,百姓如生苦海,他們都是你們的妻兒老小。匪寇先是下山搶民錢糧,后又攻打郡縣,殺官奪民。東山、山陰甚至先后淪陷于匪寇之手,他們自立王國,勾結外邦,背叛于國家,妄圖分裂南疆,這是自絕后路。前朝無能,無暇顧及南疆,本朝建立,又一度忍讓了十年。今天,我們再也不能忍了,希望你們拿起手中的武器,與本帥一起剿滅匪寇、收復失地,再造南疆之太平安寧!”
“蕩除匪寇,還我太平!”杜羨隨著喊道。
“蕩除匪寇,還我太平!蕩除匪寇,還我太平!”大軍的口號響徹南安,連同百姓也一齊吶喊。此時,天漸漸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