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的,大家既然要與物業和業委會進行博弈,那么不懂法肯定不行,作為業主應該人人都懂必要的法律法規,特別是小區的議事規則和管理規約這些,大家為了小區一定要站在法規的基礎上,站在法律之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陳平之說道,言語中對法律法規充滿了尊重。
隨后,陳平之把《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物業管理條例》、《SH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業主大會議事規則》、《管理規約》、《專項維修資金管理規約》幾個文件發給了許子坤。
許子坤把這幾個文件直接做成素材,放到法律法規的板塊中,保存發表。而最主要的“誰動了金海灣業主的奶酪”一文,許子坤設置晚上八點準時群發,雖然現在的群發只能發送到僅有的三個粉絲那里,許子坤、陳平之和顏玉圣是金海灣業主公眾號最早的粉絲。
一切都設置好后,許子坤整理了一下辦公室,就拿起背包,騎起他心愛的電瓶車不急不忙地往家開去。
今天是周五,許聰的作業可以讓他自己寫,明天自己再去檢查。難得的輕松,讓許子坤心情特別的愉悅,一路上許子坤聽著藍牙耳機中單田芳的經典評書“三俠五義”,悠哉悠哉地享受著路上難得的安逸。
就在許子坤享受安逸的時候,陽城金海灣小區確是掀起了軒然大波,風波的源頭正是晚上八點準時發布的公眾號首文“誰動了金海灣業主的奶酪”。
八點整,文章自動發送,收到信息的陳平之和顏玉圣第一時間就把文章轉發到業主大群和樓群之中,同時還將業主公眾號的二維碼單獨發送大群群主,由大群群主發布群內公告,呼吁業主關注金海灣業主自己的公眾號,關注小區建設,共同出力。
說是文章,不如說是對三張表的一種直觀描述和質疑。
收入:
1-6月停車收入244095.31元,按每車每月120元計算,我們小區難道只有340輛么?
支出:
1.雨棚金額169729.73元,咨詢下來,應該不會超過12000元。
2.電梯地板108613.63元,小區51部電梯,平均每塊2130元,外面詢問600元可做同樣效果,而且是整張板,非拼裝組合。何以差距如此之大?
3.學校圍墻改造,垃圾房及相應道路工程何在,如此神秘?
4.何為零星工程,包括哪些?
5.綠化種植費57330.10元,何處進行綠化種植了?
6.無論是廣告,還是這些項目何時進行征詢,沒有征詢何以實施?
7.垃圾房及道路資金,分三筆,是否人為拆分,規避議事原則?
8.按照1-6月收支數據,未來我們小區業主是不是還要欠陽城物業資金呢?
9.未經業主允許,物業擅自巧立名目,掏空公共收益,違規否,何人同意?
10.緣何只有1-6月數據,陽城十年,其他數據何在,是否來不及造假呢?
真實的數據支撐,一個個直指陽城物業的質問,讓業主們再次細細思考起問題所在。
文章最后,是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小區是我們的家,我們業主才是小區的主人;物業是我們的管家,是我們用物業費雇傭來服務業主的,管家能替我們業主做主么?一個偷盜主人財物的管家,我們要如何做呢?”
一系列靈魂拷問之后,是雨棚、電梯板的特寫照片,之后數個大大的空白圖片,中間是項目的名字和數個大大的問號,邊上標注希望有情報的業主提供其他項目的信息。
這篇公眾號文章,在發布出來后的,短短20分鐘就已經傳遍了整個陽城金海灣小區的各個業主群,無論是大群,樓群,甚至沈丹霞委員和達芙妮委員所在的那兩個特殊的業主群也都在進行激烈的討論。
沈丹霞建的那個群里有70多個人,此時不斷有人艾特沈丹霞。
“沈委員,這篇文章寫的是真的么?這幾個問題是怎么回事,你們能幫忙解答么?”一位業主問道。
“沈委員,我們現在的收支收據真的就那么糟糕么?這三個公共收益的表,是真的還是假的,以前沒看到過,不過看上面陽城物業的章,應該是真的吧。”
“沈委員,那些項目怎么回事,能告訴我們么?這篇文章傳播的信息太惡劣的,你們要進行反擊。”
“沈委員,我們支持你們,對方是搞破壞,是污蔑,是造謠,報警抓他們。”
很明顯后面兩人是陽城物業的鐵粉。
這個群雖然也很熱鬧,但是多數人都保持了沉默,畢竟很多人跟沈丹霞私人關系不錯。
“嗯,我們會認真看的,有些情況是以前的,我們也不熟悉,歡迎大家提供建議,繼續支持我們把小區建好。”沈丹霞避重就輕的把話題掩了過去。
此時站在家中大落地窗前的沈丹霞,也是一臉的茫然,這篇文章說的是真的么?難道情況真有這么嚴重么?她現在心里也滿是糾結,上位之初,她也是想為小區做些事情的,沒想到處處碰壁,這次還被業主所抵制,難道自己真的錯了么?她不禁陷入沉思當中。
另外一個業委委員達芙妮所在的不到40個人的群里,也有人不斷的艾特她,希望她給予解釋,達芙妮只是回了一句不清楚就不再說話。之后在有人問,就直接把對方踢出群去,動作是相當的干脆果決,充分體現了達芙妮大小姐的任性和隨意。
當踢掉五六個人的時候,就開始有人注意到這一現象,直接退群走人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那個所謂的業主群只剩下不到20個人,估計是沒看到群里的消息。
在陽城金海灣小區業主因公共收益群起激憤的時候,居委辦公室里正上演著另外一幕。
居高官李飛緊急把業委主任羅宏、物業經理邵國華叫到一起,幾人正在發泄著自己的憤怒,只不過他們的憤怒和業主們的憤怒是不同的。業主們憤怒的對象是物業,而他們三人憤怒的對象卻是自愿者和公眾號。
“你說這些維權的到底想干什么,這樣明目張膽地針對業委會和物業,按照他們的說法,所有人都違法了,這不是挑起事端,挑撥居民的情緒么?”邵國華憤怒地拍著桌子。
“邵國華,這群維權的不是好人,你也不是什么好貨,我怎么說你們好呢?做幾個報表一堆漏洞,你說你們到底是專業還是業余。小學生都比你們做的好”羅宏指著邵國華罵道。
“我們不如小學生,你以為你們好么?這幾個表格都是你們看過的,你們也沒說有什么問題啊,再說以前都是這樣過來的,別的小區也這樣弄的,有什么大不了的。隨便他們鬧,搞不起來,幾天就消停了。”邵國華說道,不過氣勢明顯沒有剛才那樣囂張了。
“都別吵了,趕緊查查這公眾號是誰弄的,這種自媒體要盡早讓它停下來,否則不好控制,無論你們用什么手段,我不希望后面還有文章發出。現在還是在小區里傳,一旦傳到上面,領導的怒火我可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