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軍城!
之所以被冠以如此稱呼,便因為它是一座要塞,專為戰(zhàn)爭而生。
攻城戰(zhàn)打響后,鮮于輔親自督戰(zhàn),從一開始就是泰山壓頂般的全面進(jìn)攻。
第一梯隊的滿編旅全數(shù)壓上,對樓、云梯、撞車、投石等攻城器械全部動用。
但強攻一個多時辰,只對城墻造成些許損毀,殺傷守軍也不過二三百人。
劉虞軍卻丟下近千具尸體,損失器械十余架,不得不暫時撤回。
駐軍城依然堅若磐石!
見劉虞大軍無功而返,駐軍城上守軍歡呼雀躍,鄙夷地認(rèn)為敵人不過如此。
公孫瓚卻一臉凝重,憂心忡忡。
劉虞大軍明明已對駐軍城實現(xiàn)合圍,為何僅攻西城門?
如此巨大的兵力優(yōu)勢,本該群起而攻,一鼓作氣才對!
這表明,另外三面的大軍并不是為攻城而布置的!起碼他們當(dāng)前的任務(wù),不是攻城!
很容易就能想到,他們一方面是要防止公孫瓚棄城而逃,企圖把他圍死在里面;另一方面,便是以逸待勞,專等從各地撤回的公孫瓚駐軍。
若能盡如劉虞所愿,那些回援的軍隊,就將被各個擊破!
而駐軍城將斷絕外援,徹底成為死地。
待到那時,劉虞便可安心攻城,駐軍城再穩(wěn)固,被破也是早晚的事情。
如此布局,可謂狠辣決絕!
留給公孫瓚的,只有兩個選擇。
要么死守駐軍城,等著城破被俘,甚至被殺。
要么集結(jié)兵力,從另外三個城門中的一個突圍出去。
公孫瓚其實別無選擇!
他只能選擇突圍,因為好歹還有一線生機。
什么時候突圍最好呢?
當(dāng)天夜里!劉虞軍尚未站穩(wěn)腳跟,夜間防備也難免松懈。
從哪個門突圍最好呢?
往南!南邊是勃海郡,那里現(xiàn)在并無軍隊駐扎,也更靠近青州的田楷。
想明白這個,公孫瓚夜間突圍的計劃便就基本成型了。
當(dāng)夜丑時。
駐軍城北門。
氣溫已經(jīng)降到冰點以下。
鄒丹騎在馬上,披掛持槍,一會看看旁邊沉默著的千余名軍士,一會又朝城中的高塔張望。
公孫瓚早先傳令鄒丹、單經(jīng)、公孫續(xù),要他們于丑時前集結(jié)各門守軍,見城中高塔舉火為號,分頭出擊,襲擾對面的劉虞軍。
鄒丹對這一命令有些不解。城內(nèi)守軍本就不多,依靠城墻和敵人對抗尚且力有不逮,如此沖出去,能起多大作用!
指望劉虞軍一擊既潰?
他意識到,這可能是為配合各地回防的駐軍而采取的行動。
但是,有哪支軍隊會半夜撤回呢?
雖然他不能將其中用意完全想通,但公孫瓚的命令,他還是會義無反顧的執(zhí)行。
丑時一刻。
終于等到了火號。
鄒丹身先士卒沖出城去。
軍士們呼著白氣,緊緊跟隨著主將的步伐,直刺對面只有點點火光,看起來防備松懈的劉虞軍。
背面的駐軍城南門。
公孫瓚和公孫續(xù)、單經(jīng)、關(guān)靖等人也在等待。
但他們等的并不是火號,而是北門鄒丹出擊的動靜。
公孫瓚只給鄒丹下了一道令,就是命他出城突襲敵軍。但他給公孫續(xù)和單經(jīng)下了兩道令,一道明令和鄒丹的一樣,另一道密令是要他們在丑時前將抽調(diào)的軍士集結(jié)到南門!
公孫瓚自己也從西門抽調(diào)來了兩千軍士。
大家都明白了公孫瓚的用意。
這是一出聲東擊西的謀劃!
鄒丹對城北的夜襲行動,一定會將東西兩邊劉虞軍的注意力都吸引過去。
若是這兩邊派軍支援,那便是好事。公孫瓚他們向南突圍時便只需面對南邊的敵人,而無需擔(dān)心東西兩邊的敵方援軍!
若這兩邊不派援軍,那也是好事。待公孫瓚他們南下時,兩邊會收到接連的夜襲軍情,這會讓他們無法辨明戰(zhàn)局。萬一兩次都是假的,真正的突圍方向是東邊或者西邊呢?所以他們更加不會輕易派兵!
無論如何,鄒丹的夜襲都會讓公孫瓚的南下變得更加順利。
之所以會是鄒丹,是因為有田瑭在,劉虞定能饒他一命。
也正因為有田瑭的存在,公孫瓚并不敢在如此重要的生死時刻,完全信任鄒丹!
這世上有絕對忠誠的人嗎?
大家心中各有答案。
但顯然,公孫瓚不信!
鄒丹出城后的半刻左右,公孫瓚跨上戰(zhàn)馬,掃視了一圈身后心腹和四千多軍士,只說了一句話:“殺出去!”
隨后便命大開城門,向南突圍!
按理說,像沮授這樣的軍師,應(yīng)該居于劉虞中軍,協(xié)調(diào)全局;或者待在鮮于輔軍中,指揮攻城。
但他卻稟明劉虞,待在了田瑭軍中。
因為他早已做出判斷,公孫瓚面對這個合圍的局面,唯一的選擇就是突圍!
駐軍城西面有一師一旅四萬大軍,又背靠薊縣城,不是理想的突圍方向,除此之外,北、東、南三面都有可能。
所以田瑭麾下的一個旅被布置在了東門,位于南邊的太史慈和北邊的鐘全之間。
他自己在東門運籌,無論公孫瓚選擇從哪里突圍,都能第一時間得到消息,并協(xié)調(diào)軍力及時支援!
沮授做好了應(yīng)對突圍的準(zhǔn)備,但他沒想到,公孫瓚會如此果決,竟然在開戰(zhàn)的當(dāng)晚就選擇突圍!
等著回援的軍隊和圍城的軍隊遭遇,再抓住機會里應(yīng)外合實施突圍,豈不是更有可能成功?
隨即,沮授意識到他和公孫瓚的決策方式是不一樣的。
他自己傾向于縝密的邏輯推導(dǎo),公孫瓚則更依賴于多年錘煉出的戰(zhàn)爭直覺!
說不上誰優(yōu)誰劣,但直覺判斷往往會打亂邏輯推導(dǎo)!邏輯推導(dǎo)卻很難預(yù)判直覺!
所以北門的軍情讓沮授有些驚訝,好在他冷靜沉穩(wěn),當(dāng)即派趙云領(lǐng)了一個團(tuán)去增援北門。
接著,更違背常理的情報來了。
在兵力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公孫瓚竟然選擇分兵突圍!
這是故布疑陣嗎?
這就是故布疑陣!
南北兩面,一定一真一假!
沮授皺了皺眉,管他真假,再派一個團(tuán)去南門不就是了。
令到嘴邊,沮授看了看正在待命的管闔,又生生把命令咽了回去。
萬一南北都是假的,都是故布疑陣呢!
公孫瓚把圍困東門的軍隊分別引往南北兩邊,然后自己趁機從東門突圍,豈不是十分妥當(dāng)?
思慮片刻,沮授還是下了令。
令管闔當(dāng)即領(lǐng)一個團(tuán),奔赴南門支援。
他自己則和田瑭留在東門,命程質(zhì)率剩下一個團(tuán)的軍士遍舉火把,佯攻東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