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與先生?”齊周和沮授共事時間較長,一直認為沮授十分穩重,沒想到這次的態度會如此激進。
“主公,諸位。”沮授上前兩步,朝劉虞和在場眾人作了一圈揖才說,“公孫度不過自領平州牧,便被天下人視為亂臣賊子,公孫瓚擅封嚴綱為冀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單經為兗州刺史,自己則凌駕于刺史之上,這算什么行為?這是謀反,比公孫度還要亂臣賊子!”
沮授一語定性,先把公孫瓚定成了反賊。
“天下凡有能力者,當共同討伐于他,豈能坐視他糟踐百姓、禍亂社稷!”沮授的聲音大了一些,“我們不去征討他就已經是辜負了陛下的信任,若是繼續供應其糧草軍械,那我們與公孫瓚何異?我們豈不是在資助公孫瓚謀反!”
第二句,提醒大家必須和公孫瓚劃清界限。
“不僅要立刻與其斷絕往來,我們現在就該防備于他,并開始擴軍備戰,以求早日將其平定!”沮授果斷地說道,“所以我贊同文佐的提議!”
沮授的話擲地有聲,他跳脫出了細節的糾纏,直接從最高的層面提出判斷,讓人無法反駁。
誰能反駁?誰反駁誰就是偏袒公孫瓚!誰就也是反賊!
現場一片肅靜,劉虞也不便發表看法。
“主公,諸位。”等了一會,還是沮授自己往下接話,“鑒于我們現在實力不夠,若封了邊境,斷了公孫瓚的糧草,那是逼他先來攻打我們,所以一邊封邊境,一邊還要有緩和措施。”
“封鎖邊境就是擺明了和公孫瓚決裂,我們哪還有緩和的余地?”程緒皺著眉頭,他一直是主張與公孫瓚緩和關系的。
“發一封令,三層意思。”沮授已有腹稿,“其一,遼西郡和右北平郡人口流散,土地荒蕪,州牧府決定暫行管理之職,以安郡撫民;其二,令公孫瓚繼續南下剿滅黃巾余孽,不獲全功,不得回師;其三,州牧府盡力保障其糧草供應,望其奮勇殺敵,報效朝廷!”
“公與,你這前言不搭后語……”齊周都已經聽糊涂了,怎么一會要斷絕和公孫瓚的往來,一會又要資助他糧草?
“大前提是,我們必須認清公孫瓚的本質和公孫度一樣,屬于謀反。”沮授的語氣復歸平和,“在此前提之下,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征討他,所以不得不采取迂回策略。”
“公與詳解。”劉虞終于開口了。
“遼西郡和右北平郡是一定要接管的,在幽州和勃海郡邊境也有必要設防。”沮授先強調了田瑭的兩點意見,然后才繼續說,“這兩步算是斷了公孫瓚的后路,會逼迫他起兵攻打我們,所以才要發一封令給他,既答應給他提供糧草,又幫他找了繼續南下的借口。”
“這樣公孫瓚便不會來攻打我們了?”公孫紀立馬反問。
“公孫瓚當前的第一目標是鞏固其在勃海的地盤,有袁紹大軍在界橋駐扎,他根本不可能領軍北上。”沮授也是立刻就給出解釋,“他若北上,糧草必然被我們掐斷,軍隊也將陷入和我們的糾纏,袁紹豈會錯失良機?”
“這是逼著公孫瓚接受我們的安排。”鮮于輔算是聽明白了,“得勁!就該這么辦!”
“站在公孫瓚的角度,他省去了到遼西郡和右北平郡搜刮的麻煩,還能直接拿到糧食,而且我們只是接管兩郡的管轄權,并不是收回,這讓他根本沒有理由進攻幽州。”沮授繼續說道,“而且,他繼續在南邊征戰,也有了充足的理由。”
“站在主公的角度,遼西郡和右北平郡本為幽州屬地,放任其被公孫瓚掠奪,總歸不是長久之計,借此機會收回,也算是給朝廷一個交代。”沮授朝劉虞抱拳道,“這實是主公的分內之事。”
“站在兩郡百姓的角度,公孫瓚從來都是一味索取,并未管過他們的死活,他們早就希望回歸主公治下。”沮授給出另一個角度的理由,“我聽說兩郡百姓很多都沒有糧食作種子,主公早一日做決斷,我們能早一日將種子發給他們,再晚,可就錯過了春耕。”
沮授所言句句在理,讓人無法反駁,尤其最后一個理由,相當于替百姓請愿。
所有人提建議,都是從軍政角度出發,沮授偏偏能關照百姓的利益,這讓劉虞很是感動。
“公與所言甚是有理,諸位意下如何?”劉虞環顧眾人。
誰還能再有意見?劉虞都說了,沮授的話很有道理!
“在下附議!”齊周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
“在下附議!”鮮于輔早就對公孫瓚不爽了,此時怎會有異議?
“在下附議!”公孫紀也不得不抱拳低頭。
“在下附議!”魏攸和程緒異口同聲。
“如此,商議一下該如何辦吧。”劉虞見無人反對,便引導話題繼續,“文佐,建議是你先提出來的,想必已有考慮。”
田瑭沒想到自己提出的意見自己沒法說圓,沮授三言兩語就能統一意見,心中感佩不已,此時聽劉虞詢問,便開口道:“幽州與勃海郡邊境并不長,只需有萬余軍隊進駐漁陽郡泉州縣,便能有效阻斷兩地聯系,為防公孫瓚迂回行軍,另在涿郡方城駐扎五千軍士,可為應援。”
“鮮于輔,你去泉州駐防,另外,命鐘全去方城駐扎。”劉虞當場點將。
“喏!”鮮于輔在薊縣已經待膩了,能夠領軍外出,正是求之不得。
“派遣能吏去往右北平郡和遼西郡,接管地方,安撫民心。”田瑭繼續提議道,“同時,調撥糧食一萬石運往兩郡,救濟災民,充作種子。”
“魏攸、程緒,你二人各帶吏員三十人,分別前往右北平郡和遼西郡,務要保住春耕!”劉虞再次當場分派任務。
“喏!”二人領命,他們都是能吏,當能不辱使命。
“另需派人前往公孫瓚處,一是傳達州牧令,二是讓其派人到薊縣運糧。”田瑭最后說道,“公孫瓚新敗,器械糧草于界橋損失頗多,可先運一萬石糧食以救其急。”
劉虞正了正身子,一個個打量在場的人:“公孫紀,你便去南皮一趟吧。”
“喏!”公孫紀聞言立刻應答。
田瑭知道,就算劉虞不派他去,公孫紀也會書信公孫瓚,將今日所議原原本本的告知。
現在劉虞直接派他前往,正中其下懷。
其實劉虞也是故意派他去公孫瓚處,因為書信怎么能把事情說清楚呢,還是讓他當面向公孫瓚把各個細節講清楚的好,也省得公孫瓚再去琢磨了。
公孫瓚知曉得越詳細,就越要遵照劉虞的布置,因為他根本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