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才剛剛離開無終,吳良便來發難了,竟是一刻也不愿多等!
“你要辯我就陪你辯?太看得起自己了吧!。”既然知道對方是吳良派來挑事的,田瑭自然不會再和他啰嗦,說話也就不客氣了,“我還有事,你們哪里來的回哪去,恕不奉陪。”
程質原本在一旁聽著兩人言語試探頗不耐煩,現在聽到田瑭下了逐客令,瞬間精神抖擻的跨步上前,擋在了大門口:“諸位,我家公子有事,今日不便見客,你們還請自便。”
“田文佐!妄你以大儒自居,竟不敢切磋學問,當真是個沽名釣譽之輩!”這次老學究沒有說話,他身邊的一個年輕儒生倒是喊了出來,“還教什么科學,也不知是什么不入流的東西。合不合朝廷法度暫且不說,單單傳出去,便丟了你遼東田氏的人!”
田瑭是真的不愿搭理這些無聊的人,他認為吳良找這些人來挑釁自己無論是出于什么目的,自己只要不理睬,他們也就沒辦法。
可是,他們可以詆毀田瑭,卻不能詆毀科學!若讓他們到讀書人中去宣揚一下對科學的各種偏見,科學說不定真會成為世人眼中不入流的學說,甚至歪理邪說,這與田瑭播撒科學種子的初心背道而馳,是絕對不允許的。
“大言不慚!”田瑭上前兩步,直視剛剛發話的年輕儒生,“你有幾斤幾兩,配和我辯?”
那年輕儒生自知實力不夠,被田瑭這一瞪,竟然心虛起來,往后退了一步。
老學究又一次接過話茬:“老夫來和你辯,若你輸了,可拜老夫為師,看你天資不俗,老夫定當諄諄教誨。”
“我輸?若是你輸了,又該如何?”田瑭反唇相譏。
“我若輸了,便認你的科學,往后遼西郡再無人質疑你田文佐的學識。”老學究有些自傲的挺了挺腰。
“看來這個老家伙在遼西郡的讀書人中頗有威望,也好,拿有威望的人開刀總好過無名小卒。”田瑭心中還在嘀咕,嘴上已經開始辯駁:“儒家的問題,便在于不肯承認自己不知道,總認為自身是盡善盡美的學問,依此可得太平盛世。當然,不僅儒家這樣,先秦諸子大多如此。”
“難道不是?”老學究之反問了一句,卻并未有更多說法。
“當然不是!”田瑭跨入家門,轉身站在徒弟們前面,“這天下分為兩種狀態,一種叫治世,一種叫亂世。天下運行需要兩種秩序,一種叫道德心靈秩序,一種叫社會政治秩序。”
才說了一句,田瑭想到了一些事情,轉頭對身后的徒弟們說:“我本想過幾年把哲學教給你們之后再講諸子學說,那樣你們的認識會更加系統。現在既然不得不說了,你們便先聽者,留個大概的印象,卻不必深究。”
“喏!”徒弟們自是開心不已,一則師父幫他們出氣,二則師父接下來要講的必然是高屋建瓴的學問。
“在我看來,治世中,儒家解決統治合法性問題,提供道德心靈秩序,法家解決統治治理術問題,提供社會政治秩序,這便是外儒內法;亂世中,道家展現避世隱居的可能,提供道德心靈秩序,墨家展現揭竿而起的可能,提供社會政治秩序,這便是出道入墨。”田瑭叉著腰,一點也不顧及形象,但口中所說卻是眾人聞所未聞之理,“至于兵家、名家、雜家、農家、醫家、縱橫家、陰陽家等等等等,是作為輔助的思想和學說,嵌合進剛剛所說的四家之中。”
對面的眾儒生見田瑭上來就縱論諸子,先是格局上遜了一籌,再看他有恃無恐的樣子,知他確實博學,氣勢上便又遜了一籌,此時便不敢隨便插嘴說話了。
老學究畢竟閱歷豐富,也算是博覽群書,田瑭的論斷他未必能立刻想通,卻也知其中奧妙無窮,遂一邊努力記憶,一邊盡力理解。
“你所舉的例子,皆是武帝時的事實。”田瑭才不管他們理解沒有,這是辯論又不是教學,所以也未等儒生們跟上思路,便直接就辯論本身開始反駁,“武帝時,為治世,如我所說,外儒內法,儒家解決統治合法性問題,提供道德心靈秩序,法家解決統治治理術問題,提供社會政治秩序。”
“具體而言,外儒的典型就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和三綱之說,天人感應固化了天命和天子之間的關系,明確了君權神授,三綱之說固化了人和人之間的倫理屬性,明確了從屬關系,且不說這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有多么迂腐,不可否認,它提供了統治的合法性,強化了統治的倫理性。”田瑭打了個酒嗝才繼續說道,“內法的典型就是公孫弘、桑弘羊等人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比如政治上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的推恩令;經濟上的重農抑商、鹽鐵專營、算緡吿緡等策;軍事上一邊不斷打擊匈奴,一邊用和平手段使西域臣服。總結起來,便是法家提供了統治的治理術,實現了統治的高效率。”
……
一片安靜,徒弟們默默理解著師父的話,儒生們也是第一次聽到如此論述,竟不知如何辯駁。
“且不論你說的是不是正確,但你明顯小了看儒學,難道只有法家才能提供治理術?儒家的王道仁政才是最好的治理術!”終于,一位儒生理出了些許頭緒。
“說得好!”田瑭雖然很滿意那年輕儒生的理解能力,卻也必須立刻對其進行反駁,“說完外儒內法,再來說說為什么會是這樣,因為董仲舒的理論不僅迂腐荒謬,還不夠完備。”
儒生們聽田瑭批判董子的理論,不免吵吵起來,但田瑭才不管他們的反應,自顧自的說道:“理學、心學你們自是不知,那便只和你們說說王道仁政吧!王道仁政的基礎是什么?是儒家所說的‘仁’,明白點講,就是道德!若只是君主和官吏有道德,老百姓沒道德,王道仁政可以施行嗎?不能!因為在窮鄉僻壤,在教化之外,社會運行的依然是弱肉強食的邏輯,信奉著拳頭大的是哥哥。所以,要施行王道仁政,就必須教化百姓。現在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教化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而且教化一兩個沒用,必須要大規模的教化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