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吳郡局勢
一月后,劉烎徹底整編完震澤水軍,并以徐盛為首,許貢、祖潁為輔佐,于震澤之中操練水戰。
同時,劉烎將系統給的《水戰操典》,也命人抄錄了一份留下,專門賜給徐盛學習、訓練。
徐盛得到此水戰兵書,整個人也是欣喜若狂,畢竟他也本是北方人,對于水戰可謂一竅不通。
而讀了《水戰操典》后,徐盛對劉烎驚為天人,視為孫武般的兵家能人。
隨著震澤水軍步入正軌,劉烎也再次回到了吳縣。
“拜見少將軍!”
留守的趙蒼立刻親迎,他已從軍信中得知震澤始末,對于劉烎須臾間吞并震澤賊的手段,感到敬佩的同時,卻也有些意料之中。
少將軍親自出手,豈能有意外發生?!
劉烎見到趙蒼后,也立刻問道:“吳郡各縣最近情況如何?”
趙蒼聞劉烎相問,神情也瞬間嚴肅,回道:“我已派人傳書各縣,婁縣令顧雍、海鹽令張敦、無錫令朱濤、毗陵令顧徽皆以回書歸順,并送了所治之縣的丁冊、稅冊,如今皆陳列于郡署卷宗庫。”
劉烎點了點頭,又問道:“只有這幾縣歸順么?那其他各縣是何情況?”
趙蒼連忙回道:“據末將派人探查,未歸順的各縣之中,陽羨、烏程二縣為宗賊嚴白虎所占,余杭、錢塘、富春三縣的情況則頗復雜。”
“有何復雜之處?”
“此三縣由朱治、徐琨、孫河占據,據末將查探得知,此三人皆為孫堅舊部。”趙蒼答道。
聽得“孫堅”一名,劉烎目光驟然一凜。
沒有其他原因,只因為后世的劉烎知道,那攻占江東諸郡的孫策。
便是孫堅之子!
而這些孫堅的舊部,在孫策攻取江東的過程中,必然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嚴白虎和孫堅舊部,此雙方勢力誰更強?”劉烎忽然問道。
趙蒼回道:“自然是嚴白虎更強些,此人麾下有數萬賊眾,而隨他祭天稱王之后,更有山越諸部投效,麾下人眾足有二十余萬。”
“這么多?!”劉烎也驚了。
不過,山越都是逃入山林的平民,以及躲于深山的古越后人,論戰力連烏合之眾都稱不上。
真正棘手的。
還是嚴白虎麾下的賊眾,其中甚至有數千人披甲。
因為嚴白虎本就是豪族出身,現在又占據著陽羨和烏程二縣,足以成為正規的割據勢力。
此外,陽羨、烏程位于震澤之西,夾在吳郡、丹陽郡中間,位置也屬于往來要處。
所以,無論從形勢、還是從地理位置,都應該先以嚴白虎為首要目標。
“陽羨城內的吳剛三兄弟,卻不知情況又如何了……”
忽然,劉烎想道了三個門客,心中也有了攻滅嚴白虎的計劃。
……
陽羨城內。
“大哥,今早我聽館里嫖客相談,聽說將軍誅滅了震澤大帥祖郎,并且還收服了震澤諸賊?”
一座私宅之中,二弟王剛看向大哥吳剛,神情有些好奇地詢問道。
吳剛點了點頭,言道:“沒錯!我在縣衙里也聽說了,咱們將軍不但收服了震澤,而且已是吳郡太守!”
原來這幾個月里,三兄弟也按照劉烎的吩咐,在陽羨城內闖下了一些勢力。
大哥吳剛成了縣里的巡緝,手底下也有著十多個巡兵;二弟王剛則拉幫結派,收服了數十個地痞流氓、還掌管了一家娼館;三弟劉剛則混跡于最底層,將城內的乞丐全都整合,可謂是此地的丐幫幫主。
得到大哥的確認后,二弟王剛也神情激動萬分,卻又變成了失落之色,嘆道:“大哥,將軍從未聯絡我等,是不是已將我們忘了?”
吳剛:“……”
吳剛聞言也有些無奈。
這短短幾個月以來,吳郡發生了許多大事,嚴白虎自稱“東吳德王”,劉烎繼領吳郡太守,震澤賊祖郎被誅殺,嚴輿獨占陽羨城……
可以說,如今整個吳郡可謂風云變幻,而他們三兄弟卻如同被遺忘,只能在這陽羨城內假投嚴輿,以求不被嚴輿驅逐或滅殺,根本不敢主動聯系劉烎。
就在吳剛無可奈何之時,忽然傳來急切地敲門聲,并有人在門外低呼道:“大哥!大哥!快開門啊!”
“是三弟!”
聽得聲音,吳剛便知是三弟劉剛來了,這處私宅是三兄弟的據點,乃是用來私下聯絡所用。
吳剛將房門打開,放三弟劉剛進來后,立刻將房門掩栓上,言道:“三弟,怎來得這么遲?!”
劉剛拉住大哥的手,將一張布條遞送而來。
“這是?!”吳剛眉頭一皺,隨即神態一驚,低言道,“進內屋說!”
這張布條。
正是劉烎派人送來的!
“大哥,將軍有何吩咐?”
三弟劉剛不認字,收到這張布條后,還不知寫了什么,便向著吳剛問道。
吳剛將布條用火燒毀,才言道:“上面只有一行字。”
“一行字?是什么?”二弟王剛問道。
“十月廿五夜,引賊眾至城西!”吳剛回道。
二弟王剛卻是不解,又問道:“這是啥意思?我怎么聽不懂啊?!”
見二弟如此愚笨,吳剛只能嘆道:“看來十月廿五那天,將軍就要來攻取陽羨城,而我們則要在城內配合。”
經吳剛這么一解釋,二弟、三弟才恍然大悟。
“十月廿五……也就是還有三天?”二弟王剛言道。
三弟劉剛抓了抓頭,疑慮地言道:“可是,我們該怎么吸引賊眾到城西啊?”
聽得三弟的疑問,吳剛也抓了抓頭,卻同樣沒想到方法。
……
……
“主公!那三個門客可信么?萬一他們出賣了我軍……”
此時,劉烎召徐盛至吳縣,并將攻取陽羨的戰術,全都告知給了徐盛,而徐盛卻對此感到謹慎,并不相信吳剛三兄弟。
劉烎則言道:“此三人皆為義士,絕不可能背棄于我!”
見劉烎如此信任吳剛三兄弟,徐盛一時啞然無語,卻不知該如何回答。
“文向,用兵需謹慎為上,我亦知你所憂。”劉烎對著徐盛又言道,“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