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共駕一輛馬車,一路上不停地走,也可以一路上觀風景。隨著他們距離江南溫潤之地越來越遠,路邊的小橋流水漸漸變少,氣候也越來越干燥,而古藤老樹卻是逐漸增多。
也難怪,江南煙雨之地,常常是整日陰雨連綿不絕,而云州邊塞之地,整日西風撲面而來,風沙多的塞人口鼻,而雨水卻少的可憐,天氣干燥的很。
走了數日之后,這一天三人來到了一座雄偉的大山之前,問過當地人才知道,這座山正是五岳之一的恒山。遠遠看去,那山崖壁陡峭,怪石嶙峋,古樹虬根盤結,蒼松不懼嚴寒,頂著寒風給他們展現著最美的古樸景致。
而賀若蘭山為這西北蒼涼壯闊的風景所吸引,感覺心情大好,于是他選擇在最美的最老的一株大松樹上題詩一首,就權當是給它的回禮致謝了,其詩曰:
「酒腸雖滿少歡情,身在云州望帝城。
巡次合當誰改令,先須為我打還京。」
身邊的劉管家聽少爺題完了詩后,還吟誦了一遍,但他卻是聽的的一知半解的,畢竟一個管家也不需要那么高的文采嘛,所以他只聽見了“身在云州望帝城”的那半句,就望文生義,再加上自己的揣測,以為是他家少爺想家了,而管家從一開始本就不贊同來這云州,此時便趁機晃晃悠悠的湊上前勸說道,“少爺,咱們這才離了揚州數日,就仿佛是從溫暖的春天到了嚴寒的冬天,這邊城之地風霜苦寒的,你如果要是想念家里了,咱們就立馬打道回府吧,家里可溫暖了,何必在這里……”
賀若蘭山聽了管家的話很生氣,他首先很不滿意管家這種煞風景的行為,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真是有辱斯文。其次,管家是回家之心不死啊,這一路之上,只要有機會,他定然會勸說道,“咱們還是打道回府吧”。
因此,也就只顧題詩看景,不再理他,那管家也只好閉嘴,知趣的去一邊檢查車馬的情況了。
------------------------
“管家,咱們已經走了快二十天,想必離云州不遠了吧?”又行了半日之后,離那恒山愈發的近了,賀若蘭山突然很想去看看那聞名遐邇的懸空寺。
素聞這懸空寺遠近聞名,是一大奇觀,而賀若蘭山又是一個酷愛游山玩水的人,一路走來已然是錯過了不知多少名勝古跡,奇山秀水,只因為一心趕路而不得空閑,竟是生生的忍住了。
到如今云州城已是遙遙在望,再加之這懸空寺名氣實在太大,錯過實在可惜,于是賀若蘭山特意抽出小半日的時間,前去游覽懸空寺。
這一日,他們乘坐馬車到了恒山腳下,就見一座寺廟凌空而起,如飛龍一般盤踞在半山腰。走的近了些,就發現那寺廟竟然真的是建筑在距離地面幾十丈高的懸崖之上,卻又沒有搖搖欲墜之感,實在是讓人驚嘆不已。
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馬尾”是指連接閣樓棧道和巖石的三組紅木,每組10根,一共30根,每根長約十幾米。從外邊看來,懸空寺似乎就是靠這些立木中的大多數都是可以晃動的,而且每根立木都十分纖細,根本不足以支撐重達幾十噸的樓閣。
去之前,主仆二人特地找了當地的一個向導,仔細打聽了這懸空寺的情況。原來這懸空寺本名叫做“玄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據說,公元398年,在北魏建都平城后,北魏天師道長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說,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
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終于修建出了懸掛在北岳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間的懸空寺,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于一處空中寺院內,并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
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恒山,不但沒有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足以說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懸空寺由于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峰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因此,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才能長時間的保持原樣。千余年來,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蝕,卻依舊完好無損。
而賀若蘭山聽聞隨著歲月的侵蝕,這懸空寺的許多巧妙絕倫的遺跡都消失了,去晚了,好多佛頭都被別人搶跑了,只留下梟首后的殘軀擺在哪里受人膜拜。
現在去想必還在,這可是無價之寶啊,指不定哪一日就會毀于天災人禍,早早下手,定然能一睹這偉大的建筑。可是打聽過后才得知,近段時間懸空寺都在修繕,暫時不對外開放,更不會接待游客。
這可如何是好,賀若蘭山不禁牙疼,等到修繕完畢再去?這對于時間緊迫的他們來說,是斷然不可能的。
賀若蘭山便四處轉悠了一圈,然后在圍著山腳轉了一圈后,他的心里不禁有了主意。
于是,一個幽暗的早晨,天還黑著,沒有完全放晴,賀若蘭山便帶著管家共同往半山腰的懸空寺而去。
今日出門之時,主仆二人特意做了裝扮,兩人都是一身短打扮,看起來像是附近的民夫。賀若蘭山手里提著一筐雞蛋,而管家肩上則挑著一根扁擔,里面俱是些蔬菜瓜果之類,他們的本意是趁著天未放晴,滿山尚是大霧彌漫之際,打著上山送東西的機會潛上了半山去觀摩一番,結果竟然順利的進了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