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流傳下來的歷代典籍中也均沒有記載有關太陵隨葬的例證,太陵周圍民間鄉里,當地百姓皆傳說太陵無寶可盜,后歷代軍閥、土匪在太陵挖陵盜墓,均沒有任何收獲。
隋文帝節儉愛民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所下發的俸銀只夠官員養活一家老小,至于迎來送往的花費、家丁仆役、轎夫馬夫,包括幕僚師爺等人的工資,只能官員自掏腰包了。
慢慢的,百姓繳納的錢糧,各地方官肯定要挪移一部分進入私囊,縣官如此,以下村長里長甲長莫不如此,這樣一來便是百分之百的征稅,上繳國庫的也最多只有六七成。
因此稅賦不足時,各地方官便開始各顯神通,田地數超過吏部掌握的縣份便以多補上,先天不足的縣份就壯著膽子上報天災請求減免,既完成了征收稅糧的任務,又博得了愛民的好名聲。
而易陽縣作為一個邊遠小城,社會上如今是個什么樣子,他一概不知,說實話,他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去了解,畢竟自己這個縣令就是假冒的,還真指望自己穿著那戲服一般的官袍去處理政務,呵呵,想想都可笑之至。
但隨即,他卻發現了一個讓人頭皮發麻的問題。
這個讓人頭皮發麻的問題就是,他發現,易陽縣地處隋朝版圖的邊緣,居然挨著一個不安分的鄰居,這是一個困擾了中原王朝有數百年之久的游牧民族——突厥。
突厥與匈奴有著共同的淵源,是匈奴的別支,是北方一個以狼為圖騰的游牧部落。
北魏時期,突厥族興起于中國北方。
隨著突厥由原始民主制向奴隸制過渡,突厥貴族不斷南下掠奪中原王朝的人口和財富,與當時北齊、北周政權時戰時和,中原各封建王朝也用和親政策籠絡突厥,突厥則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系。
到隋朝初年,突厥分為五部,分別是攝圖稱沙缽略可汗,毗羅稱第二可汗,大邏便稱阿波可汗,玷厥稱達頭可汗,此外還有步離可汗。而五部可汗之間又沒有人來統轄,而是分居四面,其中又以沙缽略可汗的勢力最為強大。
隨著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以后,待遇突厥的禮數漸漸變少,而嫁給沙缽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因為不甘心北周被隋文帝楊堅篡位,屢次勸沙缽略可汗出兵,為周室復仇,于是突厥各部漸漸開始怨恨隋朝。
其后,突厥派兵侵犯隋朝,隋朝起兵反抗,兩者之間遂爆發了長達二十六年的戰爭,從開皇元年到大業三年,歷經幾十載,隋朝方才徹底平復突厥之亂。
然而現在才是開皇二十年,雖然隋朝在對突厥的用兵過程中漸漸取得了優勢,但是卻還是未能徹底將突厥打垮。
這也導致了像易陽縣這樣的城關小城,是非常有可能遭到突厥的劫掠的。每逢節假日,尤其是突厥人吃不飽肚子的時候,他們就會集結騎兵,主動來中原做客,每次還都是連吃帶拿的,完了再讓中原的人替他們買單。
畢竟,中原王朝的農耕文明因為缺少馬匹,所以大部分時間里,幾乎都是很難與游牧民族的騎兵相對抗的,這也是困擾了中原王朝有數千年之久的難題。
想想自己有可能遭到突厥這些野蠻人的搶掠與虐待,獨孤不悔就感到寢食難安。
這些游牧民族,每逢遭遇災年,遇到中原王朝衰落的時候,就會揮兵東進,進入中原王朝的地界,燒傷搶掠,劫掠人口、牲畜,搶奪糧食。
劫掠回去的男女全都會淪為突厥人的奴隸,男為奴,女為妓,結果都是非常悲慘的,十之八九死于非命。
看來,遇到一個這樣野蠻的鄰居,以后還得提高警惕,要小心防范才是。
《《《《《《《《《《《《《《《《》》》》》》》》》》》》》》》》
獨孤不悔在易陽縣縣衙后堂整整休息了一個月有余,他的傷勢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
在這段時間里,他早已經下地走路,發現這小小的縣衙里居然還有個后花園,有幾日溜達著就轉了一圈,發現這個小花園是長方形的,里面有假山,怪石嶙峋;有山泉潺潺,每當流經高低起伏的山石,就會飛濺出變化萬千的水花。
花園兩側桃花盛開,朵朵粉色的桃花像小女孩頭上的紅頭繩;花壇里的迎春花星星點點,像是鑲嵌在壯觀瀑布上的寶石,這里樹木挺拔、蒼翠,儼然是一個類似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地方。
獨孤不悔轉了有幾次,每次都是興趣盎然,興高采烈。
在療養身體的時間里,獨孤不悔也仔細的翻閱了蕭起帆拿過來的公文、卷宗之類,雖然他是從現代而來,但是他曾經長期跟隨老師古月楓教授研究古代文字,因此對隋朝時期的文字也有一定的涉獵。
在他的印象中,開皇九年隋文帝楊堅消滅后陳之后,遂統一了天下南北。隋文帝在登基之初,特別重文治,優禮學者,曾“詔購求遺書于天下”。
開皇三年,秘書監牛弘上表請派遣使者到各地搜訪異本,“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于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
在隋文帝平定后陳之后,因發現市面上的書大多出自陳宣帝太建時所抄,而那個時期的書紙墨不精,書亦拙劣,于是隋文帝“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等,于秘書內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于宮中,其余以實秘書內、外之閣,凡三萬余卷”。
后據韋述《集賢院注》記載:“隋舊書用廣陵麻紙寫,作蕭子云體,赤軸綺帶,最麗好。”
這里就明確的說了隋朝的書法出自蕭子云,當屬南朝流風,院中書手或多屬南人。當時國子監設書算學,各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招收學生四十人。
隋啟唐制,是時既設有書學,吏部取士,亦應有書科,然紙無千年之壽,由于隋時經籍及文書之類甚少見存,所見書法,大都是銘石之書,且以楷書為主,因此分析隋時書法只好囿于楷書范圍。
雖然隋唐時期的楷書與現存于后世的書法楷書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變化卻不是很大,因此獨孤不悔還是大部分都能認識的,偶爾有一些艱澀難懂的字,也會有蕭起帆代為解答,另外再加上縣衙的公文、卷宗之類的文字記述的內容都是寫得比較淺顯的,因此這對于他閱讀文卷、瀏覽縣衙的相關資料還是不存在大的問題的。
因此月余之后,獨孤不悔基本上熟悉了縣衙一般的工作流程,清楚了易陽縣衙的人員編制與人員分工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