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叛徒
張嫣看著那個頭發花白,站著似乎都有些顫顫巍巍的老頭,輕輕哼了一聲:“那你上請辭奏折吧。”
“啊?”居然,居然就這么被罷官了嗎?禮部侍郎腿一軟,跪了下來,但張嫣的話已經說出口了,絕對不可能收回去,他只能將帽子摘下,行了個大禮,“謝娘娘體恤!”
還有幾個,也想借口不去,看到這一幕,都不敢吭聲了。
“年紀大,身體不好的,可以上折子說明,朝廷自有論斷。”
你們不說,張嫣替你們說,經過幾年鍛煉,崇禎四年的進士,如今已嶄露頭角,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員,可以陸續淘汰了。
……………………
再說遼東的多爾袞,聽說朝廷派兵收復吐魯番,同時還派水師進攻呂宋島,不由欣喜萬分。
這幾年,因為朝廷的封鎖,他們買不到糧食,買不到武器,再加上遼東天氣極其寒冷,糧食減產,他們過得極為艱難,每年冬天,都有不少的人凍餓而死。
多爾袞原本想得挺好,暫時保持低調,悶頭發展生產,造出明國那樣的槍和炮,至少得有炮,不然打不進關去。
可等他真的努力發展生產時,才知道有多難,女真人什么都不會,這才跟著漢人的工匠開始學習。
他們看漢人工匠做事,似乎挺簡單,三下兩下就歐克,但工具到了他們手上,那個別扭就別提了,做不出零件不說,經常還弄壞了工具。
三年來,不知多少漢人工匠被惱羞成怒的女真人鞭打、殺死。
自己笨學不會,還怪漢人工匠沒好好教,這就是現狀。
多爾袞在第一年過去,就有些明悟,等第二年結束,就開始另想辦法。
他再逼著女真人學手藝發展生產,估計大王的寶座都會被掀翻了。女真人對多爾袞這個大王,非常不滿,都在懷念皇太極,懷念去明國肆意搶劫的美好日子。
接下來又是一年多,多爾袞終于做好了準備,沒想到即將出發,明國那邊還給他打配合,把兵力全都派出去。
多爾袞忍不住笑出鴨叫聲,立刻下令,召集兵士,準備去明國。
他派人佯攻錦州。然后,帶著真正出擊的兵馬,繞道去大明。
另一個時空,皇太極就是這么干的,不過,那時候錦州已經失守,祖大壽守的寧遠,就那么眼睜睜看著他們走過去,死活不敢出城堡一步。
就在多爾袞發出集結令,在遼東的錦衣衛就將消息傳回大明。
內閣如今的首輔孫承宗,雖然這幾年,邊關是比以前加強了,上次還頂住了韃子的進攻,可這次是否還能頂得住,他依然心里沒底。
“孫愛卿在擔心什么?”張嫣倒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
“娘娘殿下不該讓進士們變成武人。”
咦,這句話似乎有深意。
“孫愛卿聽到什么不滿言論?”
“……”
“這兩年,重文輕武又抬頭了?”
“不是,現在人們對武將沒有那么鄙視,但,還是有人不喜歡武事。”
張嫣有些疑惑不解:“選擇從武的進士,都是自己報名的,本宮又沒有強迫啊。”
“那些人也就是想做個參贊,不想領兵,尤其不想在關口上當個低級的小武官。”
張嫣立刻嚴肅起來:“孫愛卿,你什么時候聽說的?為何不早點給本宮說?不喜歡,本宮也不強迫啊,可以將他們調離的。”
張嫣立刻讓人通知戚永芳,今年畢業的軍校生,現在全在他手上,還有,去冬西域回來養傷的曹變蛟和周遇吉,現在也已經恢復健康,正在兵部等候安置。
京城外的軍營中,還有五萬舊軍,已經整訓一年余,大同、薊州等地的舊軍,也全都進行過回爐重造。
張嫣認為,眼下的大明,哪怕三線做戰,也比崇禎五年時,皇太極帶兵過來時強得多,她緊急召見戚永芳,把孫承宗的擔憂給戚永芳講了。
戚永芳表情凝重,建議對有謠言產生的關口將士進行換防。
張嫣很是贊成,像上次一樣,將戰爭的指揮權,交給了他。
戚永芳建議張嫣,派登州水師偷襲遼東,讓韃子顧頭不顧尾。
這建議深得張嫣的心思,登州水師雖然只剩下原來水師留下的福船,但已經修葺好,上面也有火炮,還有五千訓練半年登陸作戰的水師兵馬。
恰好可以讓他們出去見見真章了。
所有這些,全都交給了戚永芳,讓他來統籌安排。
因為交通不暢,這時候的戰斗,都是慢節奏的,從遼東發現問題送情報過來,到張嫣手里就已經半個多月,然后,京城里準備糧草,整軍出發,到達關口,已經是十多天之后了。
建奴雖然是騎兵,但他們的戰士平時都分散在各家各戶,召集到一起,也需要時間,所以,兩邊兵馬到長城關口,時間差不多。
多爾袞這次穩操勝券,乃是范文程喬裝打扮,親自到了明朝境內,四處尋訪,知道有個進士,駐守獨石口,他剛開始也是滿腔熱忱,可是,枯燥乏味的守軍生活,很快就澆滅了他的雄心壯志,正當他厭煩時,范文程找上門來。
范文程乃是建奴第一漢奸,最善于做挑撥離間的事情,當年,袁崇煥的死,就和他有莫大關系。他還有一項特長,就是善于培養漢奸。
陳演是陳演為天啟二年進士,他見張嫣對從武的文人非常器重,就報名去軍校學習,他以為,文人進了軍校,也不過是學些謀劃策略,進軍隊和在別的地方當官沒什么不同。
哪知道張嫣來真的,軍訓那個苦啊,陳演第一天就想撂挑子,可他也知道,一旦不能從軍校畢業,他連原來的官兒都沒了,再加上,軍校的思想工作很及時,總是不斷給大家鼓勁,陳演猶豫了一下,幾天就過去了,身體已經慢慢適應了,他咬牙堅持了下來。
接下來,陳演以為自己可以當大官了,沒想到,卻被發配到喜峰口,當了個指揮使,連個參將都不是,和他想象的差距太大了。
但前面駐守喜峰口的,如今已經跟隨盧象升去了南直隸,成了蘇州府的知府,崇禎四年才中的副榜進士,這官兒當的,火箭一般,他陳演,還是天啟二年的,比崇禎四年早九年,現在也沒到五品。
如今,軍隊里有個流言,想升官,必須經過一場戰爭,戰事結束,論功行賞,有功的當然升得快,沒有功勞,也能跟著坐車,好歹升個一級半級。
北方的守將,就等著打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