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3年正月十八,過完年的吳承宗從長安調兵遣將,甘祖大軍入平陽,吳立炎大軍入河東,吳承名大軍入北方大城。
這一年,吳承宗為了成功滅亡北魏,向上天祈福,并且該年號為“天璽”。
所以這一年就是大周天璽元年,大宋景初元年。
大周內部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調動自然不可能隱瞞北魏,拓跋嗣得知消息之后極其震驚,于是下令放棄已經獲得的黃河南部的地區,回防北方。
當然了,大周的軍隊主要是屯兵,除了吳承名可以在北方任意調遣軍隊之外,其他兩路都要得到吳承宗的指令才能出發。
吳承宗這個舉動也是想把拓跋嗣的軍隊全部都吸引過來,最好在太原和鄴城兩個地方殲滅他們的主力,這樣子就可以和當年曹操擊敗袁紹,吞并河北一樣消滅北魏了。
二月初一,吳承宗下令,甘祖,吳立炎發兵!
那一刻,大周再次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
吳立炎派遣大軍進攻河內,與北魏留守軍隊大打出手。
甘祖則是從平陽直接殺到了太原城下,在此之前攔截他們的一萬騎兵被這十幾萬人的氣勢嚇到了,不敢靠近。
此時此刻太原城內有三萬北魏軍,面對大周的包圍他們并不害怕,反而是奮起反抗。
這時候吳承名早已經率領大軍在長城北方的草原地區大打出手了,不僅如此,早在422年十月份,吳承宗就已經和柔然(北魏時期北方草原地區游牧民族的名字)聯盟,畢竟北魏和柔然可以說是世仇,雙方都想在對方身上占便宜。
拓跋嗣回到了平城,面對大周和柔然的聯手,北方可以說是牽制了他們至少十萬騎兵。
二月份到四月份期間,南部軍隊的吳立炎連續三次親自率領軍隊擊敗北魏援軍共計三萬,隨后攻克河內。
此戰斬殺北魏軍八千余人,城內軍隊因為缺少糧草,被迫投降,并且投入吳立炎麾下。
北魏在河內的兩萬步兵和兩萬騎兵里面主要是損失步兵,騎兵在城池攻破的第一時間就騎馬跑了,由于吳立炎麾下就只有五萬人,所以就沒有第一時間追擊。
在接納了上萬士兵之后,吳立炎不希望這些人成為自己的累贅,于是率領兩萬騎兵,殺向鄴城,想在路上把那些逃跑的北魏騎兵斬殺,如果他們回到了鄴城,那么自己攻打也會更加艱難,還不如在這里弄死他們。
此時此刻,那些向鄴城狂奔的騎兵以為吳立炎不會窮追猛打,于是在路上的速度放慢,緊接著被吳立炎趕上,損失慘重,大潰之。
四月下旬,吳立炎完成了對鄴城的包圍。
鄴城城池高大,三國時期的袁紹和曹操都曾經在這里建立行政中心,他也一直是北方的軍事重鎮,那個時候對于河北而言,鄴城的重要性就好像長安對于關中的重要性。
更何況這時候鄴城內部還有三萬多士兵,足夠拖延他們一段時間。
另一邊,太原還在攻打中。
甘祖在此期間連續兩次擊敗過來支援的北魏騎兵,阻斷了他們的外援。
可是太原城卻依然巍然不動。
五月份初,吳承名奇襲,占領嘉樂,率領漢匈騎兵共計六萬和北魏在嘉樂南部長城地段展開了會戰。
拓跋嗣親自出馬,想奪回嘉樂,統領五萬精銳騎兵。
五月中旬,吳承名和拓跋嗣血戰八天,雙方各自損失慘重,最后只能撤退回城。
拓跋嗣陣亡兩萬騎兵,吳承名陣亡兩萬四千余人,傷筋動骨。
大周這時候的騎兵力量已經可以和游牧民族平起平坐了。
目光回到吳立炎身上,在攻打鄴城一段時間沒有結果之后,他率領一萬騎兵,突然襲擊,把鄴城西北地區,和三郡地區接壤的樂平,上黨兩郡攻克。
緊接著看北魏軍不僅僅沒有援軍過來,還越來越容易打了,那么吳立炎就開始改變戰術。
六月份到八月份,吳立炎連續掃蕩鄴城周圍的城市,包括陽平,相州,廣平,進一步孤立魏軍。
在南路大軍所向披靡,中路大軍寸步難行的時候,北方戰場再次爆發了一場大戰。
八月七日,魏帝拓跋嗣為了清除柔然的入侵,率領四萬騎兵,在北方草原抓住了柔然主力軍六萬,硬生生的把柔然打殘廢,全體崩潰,柔然大單于都身受重傷落荒而逃。
可要命的是,曹達在支援的路上,率領著一萬騎兵,大致停留在了北魏六鎮的柔玄鎮(今興和縣)北部平原。
拓跋嗣率領大勝而來的騎兵殺向曹達隊伍之中,雙方血戰長達五日,曹達身先士卒,前后斬殺二十幾個鮮卑騎兵,一把大刀所向披靡。
這時候曹達軍隊只剩下一千八百余人,拓跋嗣要求他們投降,但卻被曹達嚴詞拒絕。
“吾本莽夫,得陛下信賴,官至將軍,怎能降敵?”
于是在第二天,北魏騎兵的沖擊之中,曹達突然發現敵人亂了,雖然他不明所以,但還是抓住機會,率領士兵突出重圍,并且連續斬殺三位大將人物,逃出生天。
而這時候他的士兵找到了一個鮮卑士兵,于是質問他發生了什么事,隨后才知道,原來是他們周軍有人砍傷了拓跋嗣,所以保護拓跋嗣的親衛隊亂了,再加上有一些人大喊大叫說陛下受傷了,所以魏軍才會自亂陣腳。
得知這件事情,換做是其他人早已經逃之夭夭了,可是曹達不一樣,他敏銳的抓住了戰機。
雖然說現在北魏還有兩萬騎兵,但大部分已經亂了,現在殺進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于是他率領剩余的九百騎兵殺向其中,史稱“曹達之勇,勇冠三軍,時魏軍大敗,潰逃者十之五六也?!?p> 這時,拓跋嗣的親衛隊帶著他第一時間撤退,其他士兵殿后,卻被曹達一頓亂殺,以至于到最后全部都潰逃,只留滿地尸體。
這一戰可以說是曹達封神之戰,以一萬騎兵硬扛拓跋嗣的三萬虎狼之師,到最后擊垮了他們,還順帶把拓跋嗣送上西天。
這時候的曹達不會想到,他的第一個人生巔峰竟然也是唯一一個,最后一個。
九月二日,拓跋嗣潰逃,曹達率領余下五百余人清點尸體。
這一戰斬殺魏軍一萬四千余人,大獲全勝。
可就是這個時候,有一個還沒有死透的北魏士兵在曹達補刀的時候奮起一擊,一刀刺入曹達肚子。
當天晚上,一代名將,大周(大業)的帝國四將之一,曹達不治身亡,時年37。
曹達(386年-423年),字漢之,廣州將樂人。
魚戶出身,早年參軍,411年吳承宗軍攻克將樂,投降于其中,因其勇猛無比,深得林大看中,416年代表吳承宗出使劉裕和談。
425年二月,大業帝國建立,皇帝吳承宗追封曹達為衛武王,其子孫后代封毅國公。
463年,業文帝北巡路過柔玄鎮,在曹達戰死之地率領官員祭拜。
這些都是之后的事情了,至少當曹達陣亡的消息傳來的一剎那,吳承宗“甚驚之!”
這一戰曹達隕落,對于大周軍隊來說打擊是非常的大的,但曹達也大獲全勝,讓拓跋嗣身受重傷,也是激勵了每一個大周士兵。
事實上這一戰曹達戰死,吳承名必須要背黑鍋的。
為什么呢?因為是他袖手旁觀,坐視不理才導致了曹達戰死,否則曹達和拓跋嗣前前后后打了六天,距離并不是很遠的嘉樂竟然沒有派遣一兵一卒,這一點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
更何況吳承名作為一個北部地區的最高統帥,怎么可能看著自己的大軍出征,一路上沒有斥候觀察情況呢?
而且柔然被北魏按在地上打,吳承名竟然只是派遣了一萬算不上會精銳的騎兵出發,到底是他飄了還是故意為之?
千百年來,很多人都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探討。
之所以有說吳承名見死不救,最主要的原因是曹達和林大關系好,而且通過林大認識了梁銳文,三個人之前就已經關系親密了,更別說現在。
梁銳文是妥妥的太子黨,那么曹達雖然還沒有站隊,但已經被吳承名看成是敵人了。
大周四將里面的其他三個,于大文是他自己人,甘祖還不確定會投靠誰,這時候曹達的選擇就很重要了。
據說曹達和吳承名占領嘉樂的時候兩個人曾經討論過太子吳立炎,曹達的意思是太子在南部打得還不錯,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很適合為天子。
原話是:“殿下文成武德,可為一代明君也!”
應該就是這句話葬送了曹達,不管怎么說,曹達的戰死對于這個王朝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但也標準著北方戰場的大周軍已經開始壓制北魏了。
不僅如此,同時期的鄴城和太原也是開始出現了破綻。
一旦太原和鄴城被攻克,那么北魏在山西和河北地區的統治就會全線崩盤,他們只能回去北方草原喝西北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