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軍離開了三郡地區,吳承宗的壓力一下子減輕了許多,處理好林大的事情之后,他開始整頓自己的隊伍。
野軍這一次的表現讓他極其失望,可他依然是需要有人來指揮這一支部隊。
于是他的小舅子宋得之就被拉上馬,成為了野軍第二位統帥。
宋得之(生卒年392—432),東南臨海人,他有一個姐姐,就是吳承宗的妻子,此人早在409年就已經投靠吳承宗了,只不過并沒有什么突出的特長,在吳承宗手里只是擔任護衛一職。
在前幾天拓跋嗣大軍殺來的時候,就是他亂軍之中組織起隊伍拱衛姐夫吳承宗,才能堅持到林大殺過來,也算得上是功不可沒了。
這一年他25歲,和其他的幾位統帥比起來自然是年輕了許多,但是之后他的才華就會展現出來了。
五月七日,劉裕晉軍成功吸引潼關秦軍出戰,隨后野戰斬殺秦軍一萬五千,俘虜八千余人,其余人全部潰逃。
潼關守將閻生和前來支援的姚益男死于亂軍,秦國損兵折將!
六月初二,經過二十多天休整的晉軍在劉裕的帶領下到達潼關,此時,王鎮惡請求率領水軍從黃河入渭水,逼向長安。劉裕采納了他的建議。
王鎮惡軍出發后,正值后秦恢武將軍姚難由香城(今陜西大荔東)率軍西撤,王鎮惡跟蹤追擊。姚泓率兵由霸上到達石橋(長安城洛門東北)接應姚難;以鎮北將軍姚疆和姚難合兵守衛涇上(今陜西高陵境)迎擊王鎮惡軍。王鎮惡命將軍毛德祖率部攻擊,將秦軍擊敗。姚疆戰死,姚難逃回長安。東平公姚贊得知晉軍迫近長安,便率軍由定城退往鄭城(今陜西華縣)。
緊接著劉裕大軍逼近,后秦主姚泓見長安危急,自己尚有數萬軍隊,可以抗擊晉軍。遂令姚丕軍防守渭橋(長安城北),胡翼度軍防守石積(長安城東北),姚贊軍防守霸東(霸水東岸),姚泓自己率軍守衛逍遙園(長安城西)。
六月二十三日,王鎮惡軍乘小艦進至渭橋,棄船登岸。當時,由于渭水湍急,大部艦船皆被沖走。
王鎮惡乘勢激勵部眾說:“吾屬并家在江南,此為長安北門,去家萬里,舟楫、衣糧皆已隨流。今進戰而勝,則功名俱顯;不勝,則骸骨不返,無他歧矣,卿等勉之!”于是,身先士卒,率軍進擊姚丕軍。姚丕戰敗,姚泓率兵來救,與姚丕敗兵互相踐踏,也不戰而潰。姚諶等皆戰死,姚泓單騎逃回宮內。(注)
這時候吳承宗在干什么?
他也是坐不住了,在蹲在三郡別說肉了,湯都沒得喝了。
六月十九日,他率領天騎軍,十二軍,常備軍共計一萬人跨過黃河,從馮祤郡南下,幾天之后直接包圍了長安,搶先一步在王鎮惡面前。
不得不說,吳承宗把握時機得特別好,他的部隊是在姚弘潰敗進入長安之后的一個時辰抵達這里。而且路上的秦軍都已經被王鎮惡掃蕩得差不多了。
接下來就很簡單了,吳承宗由平朔門(長安北門)攻入長安城,姚泓與姚裕率數百騎逃奔石橋。
東平公姚贊得知姚泓兵敗,率眾往救,可惜上到將領下到士兵,皆潰逃。沒有人愿意為了這個快要垮臺的政權拼命。
這一天,王鎮惡大軍也是來到了長安城外,此時此刻,他極其憤怒,在他眼里,吳承宗就是過來撿便宜的小人,可是他麾下就只有不到萬人,并且經歷了幾場惡戰,否則他非要和對方打一場不可。
這時候姚弘已經走投無路,他還有兩個選擇。
要么和晉哀帝一樣被抓走,要么和崇禎皇帝一樣君王死社稷,不過到最后他選擇了前者。
我們不能去指責一個投降的君王,雖然說他們應該為了保全自己的氣節而自盡,比如崇禎,或者金哀宗。
但所有的皇帝,他們第一身份都是人,其次才是皇帝,所以他們有生存下去的欲望和權力。
但是選擇向誰投降呢?王鎮惡還是吳承宗?
這時候他身邊的人都告訴他,吳承宗受了你三郡的恩惠,怎么說都比王鎮惡好一些,于是姚弘選擇了吳承宗。如果他知道后面吳承宗還是會把他交給劉裕,恐怕就不會接受這個建議了。
六月二十五日,姚弘率群臣至吳承宗軍營投降,至此,后秦便宣告滅亡。
劉裕滅后秦之戰結束,歷時一年零一個月(416年5月—417年6月)。
劉裕大軍兩天之后進入長安,晉朝在一百年之后終于成功的光復兩京,那一刻,整個王朝由上到下都是極其喜悅的。
不過吳承宗也是很識時務的撤退,駐扎在長安城外。
劉裕終于是對吳承宗起了殺心,并且是必殺的那種。
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沒辦法掌控這個人了。
擁有三郡根據地再加上定陽和馮祤的吳承宗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大有一種分裂的前奏。
劉裕不能容忍這種事情發生,可是滅秦之戰,他本身也是損失慘重,再和吳承宗起沖突恐怕就不明智了。
這時候拓跋嗣的騎兵依然在零零散散的騷擾著邊境,胡夏的赫連勃勃趁著秦晉大戰的時候一連占領長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新平郡,距離長安只有不到一天的路程。
于是劉裕命吳承宗進入長安城匯報情況,吳承宗嗅到了危險,連忙說自己生病了,無法去拜見劉裕。
緊接著甘祖又以自己的名義下令撤退,離開長安范圍。
這時候劉裕快速出動大軍,要圍剿吳承宗。
一場血戰,即將開始!
七月二日,劉裕派遣王鎮惡,檀道濟率領一萬八千人追擊吳承宗。
吳承名,甘祖連下,率領大軍和晉軍開戰,吳承宗則在三百精銳的護送下離開。
兩軍大戰到傍晚,甘祖感覺吳承宗已經走遠了,于是和吳承名率領剩余部隊撤退,只可惜由于王鎮惡大軍一直在追擊,以至于他們的隊伍被沖散,七零八碎的四下散逃。
吳承名,甘祖僅僅帶著幾十騎離開,撤退到馮祤郡內,而吳承宗也是過黃河回到了河北郡。
這一戰吳承宗軍受到了極大的削弱,因為吳承宗之前帶領南下的一萬人全部都是精銳,現在崩潰了,難以收攏起來。
七月初五,吳承宗公開宣布,自己脫離劉裕,并且聲明了劉裕出爾反爾,騙自己來和他北伐,之后卻無緣無故攻擊自己,但自己依然是晉朝的將軍,有責任拱衛皇室,號召天下起兵勤王。
吳承宗的這一個聲明并沒有把自己推到四面楚歌的位置,他很清楚的表示自己反劉裕,不反晉朝,否則自己一旦政治上被孤立,那么就變得很危險了。
面對吳承宗的聲明,劉裕毫不在意,并且在七月初七悍然出兵一萬五千攻打馮祤郡。
馮祤郡甘祖和吳承名死死堅持,可惜城內有一些之前的后秦士兵投降,偷偷打開城門,吳承名發現的時候為時已晚,晉軍已經殺進來了,于是和甘祖撤離,離開馮祤郡之后假裝難民才能混過去,經過三天的東躲西藏才能度過黃河,回到河北郡。
馮祤郡四千多人全部被劉裕剿滅,吳承宗實力再次大打折扣。
劉裕大軍并沒有繼續進攻吳承宗,因為吳承宗還有三萬多人,真的要剿滅自己肯定會損失慘重。還有,現在是七月份,黃河早已經開始流動,這就是一道天然的防線,晉軍沒那么容易渡河。
最主要的是胡夏赫連勃勃似乎想繼續南下,劉裕必須拿出十二分精神對待。
吳承宗看劉裕沒有繼續進攻,緊接著就開始修文政。
“武帝據三郡,吸納魏,晉流民,并收豪強田地,分發百姓。”
這樣的結果是,幾個月后,三郡地區人口增長,生產力得到了提高。
這段時間里面,劉裕和赫連勃勃連續打了三次大戰,劉裕兩勝一負,攻克北地郡,新平郡。
本來他還想集合優勢騎兵,一鼓作氣把胡夏勢力逼出長城內,但天不遂人愿。
義熙十三年(417年)11月27日,劉裕在健康的支持者,代言人,后勤保障者,平衡首都各方勢力者劉穆之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劉裕聞訊后感到震驚和悲痛,亦感到自己于揚州健康根本之地已空虛無靠,于是決意起行返回建康,留年僅十一歲的劉義真與王鎮惡,沈田子,沈林子等諸將留守關中。
因為朝廷大事向來倚重劉穆之,他死后朝廷亦大為恐懼,劉裕以徐羨之代管留任之事,但平時由劉穆之決定的大事都需要向劉裕請示,徐羨之不熟悉這些事物,并且沒有劉穆之那么得心應手。
劉裕離開了長安,在此之前他明確告訴王鎮惡他們,重點防范赫連勃勃和吳承宗,這兩個人都有可能趁虛而入,等自己處理好朝廷內部的事情之后再回來。
安排好一切之后,劉裕離開了長安,只可惜他不知道的是,這輩子他都沒有機會再踏入長安了。
(注:這一段和結尾劉穆之那一段取之于百度,特此聲明。)
(后秦皇帝叫姚泓,不是姚弘,剛剛才發現錯了,那就將錯就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