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故事
在浩瀚的銀河系,有一顆蔚藍色的行星——地球。起初,地球只是混沌一片,后來經過四十億年的漫長演變,才最終成為一個資源豐富、物種繁多的美麗星球。
作為地球生命的一部分,我們每天生活在地球的懷抱中。
關于地球的誕生,普遍認為是源于宇宙空間的一次大爆炸。
大約150億年前,一個質量與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點發生了大爆炸。
爆炸產生的碎片形成了大片星云。
星云由塵埃微粒組成,這些微粒互相吸引,慢慢地聚集在一起,成為微行星。
這些微行星越變越大,在經過漫長的時間后,聚集而形成了多個大的星體,
也逐漸形成了地球、火星、金星等八大行星。
這個理論是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的,現在被認為是最合理的一種地球形成理論。
當然啦,宇宙爆炸說是宇宙形成的猜測之一。
地球是怎樣形成的?
地球是在宇宙大爆炸后的100億年后才逐漸形成。地球大約形成于 46億年前。
誕生之初,它只是一顆光禿禿的行星,就像今天的月球。這時的地球常常遭到隕星轟炸,巖石表面因而開始熔化,變成一個圓球形的、極度熾熱的熔巖海洋。后來,轟炸停止,地球表面冷卻下來,但新形成的固體表面同時也將氣體裹到了里面。隨著壓力越來越大,便導致了接連不斷的火山噴發,而各種氣體聚集形成了新的大氣層。另外,不穩定的地質結構也使得地殼不斷發生激烈運動。于是,就在這種沖撞和震動之中,地球完成了從無機界到有機界的自然演變。
宇宙中的地球
3
在未來,我們還要與地球長久相處,只有了解地球,認識地球的規律,才能更好地保護地球——我們人類唯一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