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紫從記憶里知道家里的男孩子滿六周歲就會去平安村的學堂讀上一年書。
祖父祖母說雖然沒有條件讓大家去考科考,但是起碼能讓子孫去學學認字不至于大字不識
不是偏心不送女孩子去上學,而是這個時期根本沒有女子學堂。
那些大戶人家都是請夫子回家教的。
他們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連男孩子也只能上一年學堂認認字而已,畢竟真的一直讀書那要交的束脩不是目前他們這個家庭負擔得起的。
這些年光送孫子輩去學堂學一年已經很吃力了
家里都是省吃儉用!
女孩子就交給男孩子回家自己教,學堂里學什么回家就教家里的姐妹學什么。
因為這些原因他們堂兄弟姐妹之間感情也特別好!
在古代的鄉下地方,一輩子老實務農的祖父祖母這些想法真的很讓慕紫吃驚感慨。
不是誰都能認為農村娃要上學堂,畢竟生存已經很難了。
還盡量一碗水端平的,不管資質好壞都是一視同仁,要知道一個家族傾其所有培養一個人的多的是。
但是這樣的話那個人可能會有優越感,那些沒辦法去讀的又打從心里不服氣。
久而久之再好的感情也要磨沒了,祖父祖母真的是讓慕紫打從心里敬佩!
就算是在現代也有許多高學歷父母不擅長教育孩子
而他們卻把這個度掌握得很好,讓家里人擰成一股繩。
這時二伯母開口了:
“爹,娘,我今天回娘家借了十兩。
這幾年娘家的豆腐生意也是馬馬虎虎,并沒有存下多少錢。
再加上我侄子定親了,成親的日子還沒定下來,但是也是要使銀子的時候。
娘家沒什么余錢,我爹爹讓我跟你說一下,沒能幫上什么忙心里很過意不去。”
二伯母家在鎮上,家里在賣豆腐的,生意還不錯。
但是日子也就過得去,因為沒有土地平時吃的糧食都是要買的,確實也沒有余錢。
這年頭普通老百姓日子都不好過,慕紫對了這個時代有了更深的了解。
“親家這是說的什么話,你娘家日子也不好過,能借十兩給我們怕是家里的日子也緊巴巴了。”
祖母陳氏接過方氏手里的十兩對她吩咐道:
“明天帶十個雞蛋再到菜地里割些菜帶回娘家,替我們謝謝親家。”
“娘,我回娘家借五兩。”
沈氏緊接著說,也把手里的錢遞給婆婆陳氏。
慕紫的外祖家是二十年前逃難到這里的,在大埔山下不遠處落戶。
那邊叫平安村住都是當年各個地方逃難來的
村長是后來住下來的這些人里面選出來的識文斷字的一位長者
大家都是逃難來的沒有誰排斥誰,一村人也團結。
村名就由村長取的,寓意大家平安逃難來也希望以后大家都能平安過日子。
因為有不少逃難來的以前條件不錯認識字,所以平安村是附近幾個村里唯一有學堂的。
相比去鎮上近些,這樣一來附近的孩童要上學基本都是在平安村上,束脩也比鎮上便宜。
村民各來自不同的地方,村里姓氏很多。
與慕家村中間隔著一條河!
這里的原住民都是住在河這一邊,因為大埔山山上有野獸,隔著河住比較安全,河這邊有六個村。
大埔山是呈七字型,最靠里面的李家村一面臨山一面臨水與陳家村比鄰
陳家村有一座石板橋連著河兩岸,附近幾個村要去平安村都要從這座橋上過去。
陳家村一面與李家村靠著,一面臨水,另一面就是慕家村
慕家村再過去就是劉家村,劉家村與靠山鎮之間只隔著一條河。
這里也有一座石板橋可以去鎮上。
姜家村與張家村臨著陳家村,慕家村,劉家村。
而張家村一面比鄰依水縣,說是比鄰但是要去縣里坐牛車還要兩個時辰左右。
古代交通不便,出行不易啊!
環各村而過的這條河(除了姜家村,姜家村是從張家村這段河開個大溝渠進村的)是從大埔山上流下來的,就叫大埔河。
大埔河穿過各村流過鎮上,再過縣城直到府城。
再遠到哪里慕紫就不知道了,畢竟她最遠也就去過鎮上和縣里,從沒有到過府城。
從慕家村去鎮上坐牛車要一個時辰
去縣里從張家村橫跨過去,比先去鎮上再從鎮上去縣上要近一點,但是也要兩個時辰。
慕紫在心里對比一下如果是坐船去可能要快一點
可惜附近幾個村子也只有幾條能坐下兩個人的小船了,都是方便村民捕魚的,這種小船沒辦法去遠,一個浪頭就能翻了!
要是以后有條件要造一艘大點的船,這樣不管去鎮上縣上甚至是府城都要快些。
像現在坐牛車去府城要顛一天才到,人都要顛散架了!
大埔河橫向目測應該有四五十米吧,行船還是妥妥的。
想到這心里美滋滋的,這樣去府城就又穩又快。
這時大伯母也已經把從娘家借的五兩拿給祖母了
大伯母娘家在李家村,也是地道的農民,家境也普通。
祖母讓幾個媳婦明天拿點謝禮回娘家,又對眾人交底:
“家里總共有六十三兩六百多文錢,我留下三兩多應急其余的就都帶上吧!”
六十多兩聽起來多,但是家里幾個哥哥姐姐也都差不多到談婚論嫁的時候了。
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怕是真要辦好事都夠嗆。
“好了,老二先把赤兒抱回屋睡覺,明天要趕早。
趕緊各自洗漱了去睡覺,你們幾個皮猴也趕緊的,別鬧晚了。”
“祖母,等一下。
我想讓伯母和娘親她們這幾天曬一批番薯干出來
到時候去鎮上或者縣上賣可以,可以嗎?”
慕紫抓緊時間發問。
“番薯干?這個怎么弄,能賣出去嗎?”
不怪陳氏這樣問
一般老百姓只圖能吃飽就好了,誰會費那個勁去折騰。
番薯都是直接煮熟吃,或者煮飯后放灶口里面用余溫烤熟吃。
而大戶人家是不稀罕吃番薯的,所以陳氏才有疑惑。
“祖母,其實番薯干做起來很簡單
把番薯皮削掉切段或者切條上鍋蒸
蒸熟后放太陽底下曬到七成干,再上鍋蒸軟再放太陽下曬七成干,然后再蒸軟再曬到七成干如此三蒸三曬就可以吃了,
做好的番薯干吃起來軟糯香甜,保管比鎮上賣的各種點心好吃。
那些大戶人家的夫人小姐一定喜歡,不過四斤番薯也只能曬出大約一斤番薯干。
祖母,讓伯母和我娘親做一些試試看好不好,如果不好賣我們就不做了,有機會總要嘗試一下。”
“那行,那就聽我乖孫女的試試,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
陳氏覺得就用一些番薯在費點人力還是值得一試的
就吩咐三個兒媳明天蒸個五十斤試試
交代好就回屋了
剩下的一窩小的在院子里嘰嘰喳喳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