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做這樣的一個設備,有人會使用嗎?”
那幾天,他上癮了一樣,連走路的時間都要掏出紙和筆來上來那么畫一畫,在房間里貼滿了他的創作。有時候他靜靜的躺在床上,他還在回想該如何把那些零零散散的東西做出來。他還考慮采用一下3D打印方式做出雛形。
“另外視角的話。如果把手機當成一個人,把它控制在體感機上,或許能拍攝到不一樣的……”
等等,這不是在做虛擬體驗機嗎?拍攝那樣的視頻,暫時是沒有意義的,他告訴自己。
“不過,我還真的需要用手機來代替模擬體驗機里面的人,畢竟這要先做出來一款mini版。電動機,傳動軸還有更多未知的小零件,都要考慮好。或許,我可以找一些伙伴來和我一起完成!”
未來,到底會發生什么呢?沒有人會告訴他,有些道路走下去,肯定會成功。也有一些道路就是讓你體會到人間百態的。經歷了那么多次的失敗,未來,肯定會偏向固執的主角。
“管它呢?“
早些年間這個口頭禪,還一直存在。
有一種,挑釁他們的感覺。挑戰未來,挑戰未知,挑戰任何的不可能!
“你相信他們會為你這樣的裝備買單嗎?“
這句話,換做5年前的海里舍來問,會更適合。可惜,這一句話,海里舍一直沒有機會說出來,他反而,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自己。這些,怎么樣才能吸引他們的眼球!
“帶著另外一個視角你會告訴大家,除了你真正觸摸到你的身體,其他的反饋都是假的。”
“我們有必要把所有的世界都變成那個樣子嗎?“
“你覺得未來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的!“
“未來,會更加方便,快捷,人們會更擅長足不出戶。“
他看了看擺在桌子上的零部件,未來真的有這樣的轉變,他會把這些提示告訴大家的。
“未來,大家目光所至的地方都會有屏幕的終端給他們提示,這些都是可以反饋到的。你們有沒有想過,足不出戶都可以領略異鄉風情。”
“更重要的還是參與的感覺,大家可以在視頻影像里面深入體驗與互動!”
“生活和工作都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未來和現在同樣的。我們大家既然對未來充滿無限的希望,用未來的生活方式補充到現在的技術中來。這才是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
“你有沒有想過未來?”
“我一直都在想這些事情。?
“為什么?”
“我在想,5年后再一次回到這樣的出發點,可以在去做哪些事情!”
出其不意
“如果一直能本能的反抗就好了,但是眼下的世界,總是會讓你溫順的待在睡夢中,在每一個夜晚安詳。假如,睜開眼還不到天亮,身體會抽搐一下,然后告訴自己,你可別睡過去了!”
“研究深層次的感官后,我發現了很多很多問題,大家都會覺得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才是真實的。我們已經有了倒立和跌落的應激反應,可是系統還是會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和特殊的語句中出現一個深層次的BUG。”
“這會不會影響系統本身的運行?“
“不會的,目前來說。這也是其中一位用戶的行為日志中才找到的出錯位。“
“那是什么樣的一個動作?“
“一般我們對閃躲都會有反饋的時長,根據客戶的心率我們有對應的反應時間。不過當心率和時間秒數出現了負相交的點,然后就出現了我們啟用了賢者模式。這應該是正確的,系統會快速處理完這個請求,然后再一次流通到目前的動作中來,得到反饋時間會更快,視覺沖擊會延長一段時間。這時候我們的計時器也在延長了,可是用戶在里面存在的時間會縮短。如果一天重復了次數多了之后,會出現意識時差。“
“意識時差,是在我們的感官中,得到了反饋時間的加成,但在現實的世界中,反饋時間會趨于下降。那么,對與一件同樣的事情,視覺畫面上傳的數據越多,越能強化對應的感官體驗,也弱化了現實中的反應。“
“就好像,你會通過慢動作,看到了很多細微的變化,這并不是說明你的反應時間變的快了,而是周圍的場景在慢慢適配你現在的自我時間軸。“
“這會讓你意識中得到很多很多的視覺流向。“
“會不會,我們內外的計量時間的參數錯誤了呢?還是計算機圖靈已經上線了?“
“不太可能,雖然網絡上已經有了機器圖靈,不過我們目前還沒有參與到整體的協作中來,我們目前開發的應用和視覺轉換編輯等都和圖靈的框架有關。如果說要有一定的原因,我敢肯定的說,機器的語言就是為了方便開發者進行創作。機器圖靈一定會給你做暗示的,就像現在一樣。“
大家可能還記得她,一個智能Ai。
事實上,這些小小的改動,是她自主完成的,而且是為了讓系統更加完善的運行。比如說之前的一些保護方案,系統檢測任何存在的風險,會對接時控工作人員;比如有降落傘和臺階來降低難度;再比如這一次,它能自我分析然后會自主選擇去上線新產品。
“這個問題,我會記住的。大家繼續忙其他的事情吧!”
當他再一次打開電腦屏幕時候,他發現這樣的一個編輯框,已經被打開了。
上面的光標還在閃爍著,不經意見,又編輯了一頁文字。可是,他從來沒有敲過那么快,那么復雜的代碼。
“你這是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