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看這個角色是什么樣的情況下產生的。
“觀察一個人一周后,要看他處理事情的態度。”
“可是這個人,總是在無中生有的找一些事情!”
“哦?哪些事情呢!”
“大家不想因為一些其他的安排,打亂他們本來的進度節奏。”
“所以?“
“小A觀察了很多部門甚至組員之前的工作流轉,發現其中有80%的項目需要協作,需要更多維度的交叉協作的。“
“那么他的建議是怎么樣呢?“
“目前還沒有。“
“不錯,很好,你看一下我接下來的時間。抽出10分鐘,你讓他來找我。“
沒錯,這就是后來,他們制定了的,一個簡單的反饋流程。
任務分發小組成員
①小組成員-能做-接受-計劃什么時間做好-完成反饋任務
②小組成員-能做-稍后再做-接受/不接受-計劃什么時候做好/反饋任務-完成反饋任務
③小組成員-不會做-反饋任務
④小組成員-不會做-要嘗試解決-抄送到下一位可以協助完成的同事
⑤小組成員-非必須要做-反饋任務(反饋任務數量達到5人即可取消本次任務)
當然,這都是自動記錄了的,對當事人并沒有產生工作上的影響。因為有人關注處理這些事情,不要小看這樣的一個優化,小A他看到了很多事情都應該需要有一個閉合。不僅僅是整個項目從立項到開發到完成這樣的閉合,而是很多小事情上面也需要閉合。
人不能被一件小事接二連三的耽誤三次,尤其是當你覺得已經完成了的事情,你會發現這會極大的影響他的創新想法。事無巨細,經過一周的時間,小A就向他提交了一份他下發的各種臨時的任務,甚至很多用戶的反饋更新,很多事情已經早早的落地完成。比之前的效率大大加快了很多。
“時效,是我們一直要追求的真理。我們不僅僅是看到了大家各司其職的忙碌,更要看到讓大家有價值,有創造性的忙碌。“
“程序會幫助我們做很多很多的事情,甚至我們不需要記憶那么多東西,但是我們的大腦一定要凌駕于程序之上,讓它們為我們所用。“
“今天再一次和你聊天,你發現了哪些問題了嗎?“
“我知道了,您應該考慮到,要再走下一步優化了。“
“不錯,挺聰明的,我來和你說一說我的計劃
AI模式。
你現在處理的事情,我會用程序來代替。就是你所說的優化,有些時候,我會把它當成一個機會讓你們去做,但是我已經優化好了。目前這個任務系統AI是按照你之前的創意來做的,它會自動生成一些任務(任務來自于我的下發和反饋系統關鍵詞),分類和相關分類你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它會自動下發到可以做這件事的項目組和項目工程師。流程和這些都一致的。不過,我會給你一個簡單的記憶載體。需要你來關注這些事情最終的反饋情況也即是完成情況。“
“什么是記憶載體?“
“哦,這個你慢慢就知道了。“
“你要盡快適應下來,記住我說的最后一句話
要利用技術的運算能力和數據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