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報社做編輯,工作雖然不算忙碌,但也很難說有空閑。而我本身也是比較不愛出門的人,于是常常就在出租房和單位兩點一線地來回,生活雖然枯燥,但也很符合我的天性。只是我的同事們卻不這樣以為。
我在單位里有一位較好的同事,這里便稱呼他為A吧,他天生樂觀開朗,外向大方,經常邀請我一道吃飯,因此我才得以與他成為朋友。畢竟我是一個不善言辭不敢開口的內向人類。
我記得那是在清明節前,他問我是否有回老家的掃墓計劃,我答他說沒有,因為我的老家實在是距離工作的城市非常遙遠了。在我給予了他否定的答復之后,他誠摯地邀請我假期第二天時候一道去馬尾船政博物館,也算得上是清明祭拜先烈了。于是我就這樣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請。
在清明節當日,我們驅車來到馬江邊上的船政博物館。來祭拜或是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人流交織之中,一幢巨大的祠堂建筑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向我介紹道:“這是昭忠祠,你進去看就知道了。”
于是我和他一道走進這個祠堂。兩邊展館是馬江海戰介紹以及犧牲陣亡將士遺物的展覽,還有小小志愿者在對來參觀的游客做著講解。而祠堂正中則是高懸一塊匾額,上書“碧血千秋”四個大字,落款為薩鎮冰題。匾額下方擺放著兩個大牌位:右手之上書“甲申海戰忠勇殉國將士之牌位”,左手上書“甲午海戰忠勇殉國將士之牌位”,這兩個牌位兩邊又分列著具體書著姓名的牌位。
清明時節雨紛紛,大廳和擺放牌位的堂屋之間的天井正飄灑著細雨。面對著英烈的靈位,我整理了衣服肅立著,鄭重地鞠了三個躬。之后我的朋友帶我來到祠堂左手邊穿過一條小道來到的一處似乎是公墓的地方。此處立有一塊石碑,碑上丹書“光緒十年契約初三日馬江諸戰士埋骨之處”。我們一道獻上了花束。在此之后攀登上馬限山公園,望著眼前的江面,我的心中久久難以平靜,總有什么要噴薄而出。
這個小插曲很快過去,隨著假期的結束,我又回到了兩點一線的生活。是啊,生活總是這樣,偶爾的一點煙花是有的,但更多的只是靜謐的長夜。
但是我的心已經靜不下了。在昭忠祠參觀時的心情一遍遍地沖擊我,使我總在回想很多年前觀看過的一部由陳寶國主演的電視劇《甲午海戰》,又想起了歷史課上的一個個姓名。我總在工作之余搜集著這些先烈們的資料和生平故事。我和A在一次食堂一道吃飯時候說起了這件事情,也和他分享了我的心緒。他感到很意外,并詢問我有什么樣的想法。其實這個問題我自己也不知道,只是忽然好想回到那個時空,和先輩們交流。
日子一天天過去,在一個傍晚,當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正準備下班時,忽然一股奇妙的沖動沖擊了我的四肢百骸。我想講一個故事,一個虛構的人,或者帶入我自身,在那個時代,對于那一切的經歷。我將這個想法分享給A,他聽后對我表示可以試一試,但不論如何他要做我的第一個讀者。
總之,這部小說就這樣奇妙地誕生了,它源于一次沖動,希望我能為讀者們講好這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