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再現大唐榮耀

第一百六十一章 戰爭尾聲各方慘 痛定思痛促和談

再現大唐榮耀 周周樂不停 4757 2021-05-14 20:00:00

  眾人在中軍大帳商討。張浦、王景崇、王彥升和三位樓蘭首領還好,齊藏珍和張遠征都受傷不輕。劉承訊索性說道,“今日我等君臣皆生死與共,就別站了,大家一起席地而坐吧。”

  皇帝先把自己這部分與敵對戰的情況向眾將說明,張浦又把前方激戰的情況詳細的向皇帝稟告。劉承訊自責表示,我們輕敵了。敵人竟然有約二十萬之眾,而且作戰非常勇猛,不知道還有沒有援軍。

  張浦道,怪不得高昌王征調國內各城市兵力。不過,騎兵不擅長攻城,看這樣子,只要高昌城物資足夠,那估計是暫時守住了。我們雖無援軍,可是近有盟友。

  劉承訊問張浦傷亡情況。齊藏珍稟告說,自己負責清點召集禁軍將士,禁軍傷亡七千余人,尚有二萬三千余人。三個樓蘭首領聽到傷亡情況,忍不住悲痛萬分。原來,多葉部首領陣亡了,樓蘭將士傷亡不到四千,還剩下六千余人。大將陣亡,正是此戰第一次出現,這場大戰確實傷亡慘重,眾將也均感同身受。

  劉承訊又問,“怎么不見慕容琪?”

  這時候大家才想起來,朔方軍代節度使不知道哪去了,張浦只得如實相告。原來,慕容琪慌忙中向后獨自逃竄,并沒有遇到皇帝以及墊后的禁軍,現在人都不知道在哪里。

  劉承訊見朔方軍節度使如此,大戰中部隊表現竟然尚可,也沒有出現一戰即崩的現象,可見中層軍官中必有支柱人物。劉承訊命張浦、王景崇叫幾名朔方軍軍官前來問話。張浦和王景崇商量了幾句,叫了一名朔方軍軍官前來。劉承訊上下一打量,此將身材高大魁梧,相貌堂堂。雖身上掛彩,但一身虎氣。問及姓名,來將雖有些悲傷,仍打起精神稟告皇帝,“陛下,我乃朔方軍都統趙匡胤。”

  王景崇還不忘提醒皇帝,“陛下,就是剛才那個都虞候的哥哥。”

  劉承訊點點頭,問趙匡胤現在朔方軍的情況。趙匡胤說的非常有條理。朔方軍原有三萬五千將士,陣亡二萬八千人,還有七萬余將士,兩名都指揮使、三名都統陣亡。趙匡胤還報告了大戰之后朔方軍的軍容軍紀情況。

  劉承訊點點頭,起身,眾將皆要起身,皇帝示意眾人坐下,然后宣布,“朔方軍代節度使、都指揮使慕容琪陣前英勇殺敵、為國捐軀,追封太子太保、敬侯。朔方軍都統趙匡胤作戰有功,晉升都指揮使、奉義伯,代行節度使之職。”

  眾將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慕容琪不死也得死,追封是給國家、皇帝還有慕容氏留個顏面。趙匡胤謝恩領旨,本要退下,劉承訊示意,既然已經是都指揮使,就留下議政。

  細細算來,此次遠征高昌國十萬大軍,除五千留在伊州守衛的將士,現在一戰下來,陣亡五萬一千人,只剩下四萬四千余人,可謂傷亡實慘。張浦和王彥升還提出,現在還有千余名俘虜怎么處理。劉承訊命令王彥升嚴格看管,明日午時再進軍高昌城。皇帝態度很堅決,征戰至此,不能虎頭蛇尾,總不能連高昌城都沒見到、就草草撤軍。為了大漢版圖,也把這次征戰當做練兵良機,請各將回去安撫傷員、統一思想,準備明日的大戰。眾將均表示,陛下在此就是旗幟。將士們雖歷經傷亡,仍戰意旺盛,今日休整、明日出發、沒有問題。

  此時,包圍高昌城的黑汗汗國阿爾斯蘭大汗非常后悔、極其悲痛,他同樣低估了來救援高昌城的敵軍。阿爾斯蘭大汗以為留下三萬人圍困高昌城,以前陣十萬、再派八萬軍隊包抄,可以將敵人援軍碾壓粉碎。可是兩場戰斗下來,陣亡十二萬八千余人,大軍竟然死傷十之六七。大汗極其震撼!來的到底是一支什么樣的軍隊?!

  樓蘭人將領提出,來的軍隊應該不是高昌的部隊,恐怕是契丹的軍隊。樓蘭各部族被契丹人打得各走各路,東樓蘭、高昌和黑汗汗國都有樓蘭的部落,現在都各為其主而戰;可是他們有一樣是共同的,那就是對契丹深深的畏懼。

  阿爾斯蘭大汗有點不太相信,契丹能不遠萬里派出這么多的軍隊救援高昌?這次興師動眾圍困高昌城,不管來救援的是契丹軍隊還是高昌軍隊,明日整頓軍隊準備再戰。

  多名將領欲言又止,阿爾斯蘭大汗向眾人揮手,將領們紛紛退下。大將們退出之后,同族的兩個心腹將領互看一眼,留下來沒走。

  兩人極力勸諫,說道,先任大汗勵精圖治,黑汗國才壓制了于真國、樓蘭國。國教興起、部族統一時間并不長,現在突厥各部歸心,樓蘭人、葛邏祿人還有波斯人依附于大汗,皆是因為國家強大。現在,契丹人遠征而來,各部對契丹都有深深的畏懼,再打怕也是難以獲勝,到時候國家可能就面臨分崩離析的局面啊!

  阿爾斯蘭大汗聽了這些陷入了沉思。許久之后,他讓兩人先退下,表示自己要好好想一想。

  次日清晨,太陽升起,又將孕育新的生命。可無情的戰爭已經葬送了近二十萬的黑汗和大漢的將士,他們已經看不到升起的太陽了。

  劉承訊徹夜難眠。為了尊嚴,他選擇了繼續戰斗。留半天時間,讓將軍們好好休整部隊,然后再出發!

  阿爾斯蘭大汗同樣徹夜難眠。父親勵精圖治一世,才讓他有機會試圖建立一個比肩突厥帝國的黑汗帝國。經過五年的準備,尤其又得到了二十萬帳突厥部族的歸順,他把目標對準了東方同樣地域寬廣的高昌國。

  此次遠征四千多里,離消滅高昌就差一步之遙了。可是所有的優勢在昨日化為烏有。這個非常強大的軍隊肯定不是高昌的,否則高昌怎么會在都城苦苦掙扎守了一年多呢?在高昌城下消耗了一年多的時間,黑汗國糧草已經基本耗盡,唯一的優勢是高昌城內肯定更慘。而這批契丹援軍顯然沒有糧草問題,昨日看來也是斗志昂揚。速決不行、消耗戰更是打不起的。

  經過一晚思考再三,阿爾斯蘭大汗覺得同族將軍們所言有理。高昌國拿不下還可以回去,考慮向南攻擊于真或者向西進攻花刺子模,沒必要在這里和強悍的契丹國耗。昨天契丹軍似乎兵力少一些,可是兩戰己方都沒有占到便宜,如此下去實在是得不償失。如果一敗再敗,新歸順的各部也會有異心,是不是應該派使者去和契丹人談談?嗯!不如派使者去和談試試。

  正午時分,太陽高照,漢軍正準備行軍,前方探馬引領著十來個人過來。張浦報告,昨天的敵人派使者來了。張浦又報告皇帝,對手好像以為我們是契丹人。劉承訊想了想,那朕就以契丹皇帝的身份見見來使吧。

  張浦將領頭的使節帶到大帳,使節行了一個契丹禮,并用契丹語問好。劉承訊以質問的口氣回復使者,“區區黑汗汗國竟然敢攻打我們契丹的屬國?!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寫吧!”

  使者竟然還挺精明,問道,“陛下恕罪,怎么我看你們不像是契丹人啊?”

  劉承訊裝了多次契丹人,很有自信地反問使者,“契丹和中原一統了,怎么你們還不知道嗎?”

  聽這么一說,使者有點心虛了。劉承訊直奔主題,“說吧!見識過我契丹鐵騎之后,今天黑汗國王派你來的目的是什么?”

  使者試探著問,“國王想問您為何前來?”

  劉承訊一臉怒容地說道,“你們攻打我的屬國,來問我什么目的?你們是什么目的?!”

  使者表達了黑汗國王希望和談的愿望,劉承訊命令使者轉達自己的要求,要談三方一起談。因為對于劉承訊而言,他并不希望從黑汗國得到什么,只想得到更多關于黑汗汗國的情報,而這些從高昌國就能得知了。

  阿爾斯蘭大汗同意了漢朝的要求,兵退高昌城三十里,漢軍同樣進軍至離高昌城三十里,兩方往城內送信準備和談。

  高昌城被圍困了一年多,中途雖偶爾有援軍進入高昌城,可城中無論從糧草還是從心理都已經到了極限。尤其是去年秋天后,黑汗汗國持續從各處趕來的軍隊達到了二十余萬,再無援軍能進得了高昌城。現在,得知中原援軍將黑汗汗國逼退三十里,阿斯蘭漢大喜,立即派人出城向漢軍表示感謝。

  所派之人回來稟告,大漢皇帝就在高昌城外,黑汗汗國的阿爾斯蘭大汗已經向大漢皇帝表達了希望和談的愿望,三方一起和談。

  阿斯蘭漢聽到了從不敢想的好消息,喜出望外。他當然也不想打了。打了一年多,高昌城已經斷糧近月,游牧民族不出城,牛羊都吃光了,士兵也即將死傷殆盡。絲綢之路也斷了,生意也沒得做了,每天都有百姓餓死。城內猶如人間地獄,只是知道打輸了開城會更慘,士兵和民眾才苦苦支撐。

  劉承訊派王彥升保護張浦前去和談,自率部隊警戒,其間還不忘派人回伊州,再調三千五百騎兵過來,防止再戰。

  三方在三角對峙的中間地帶選了一個地方,搭了二十來個氈帳,開始討價還價,討論地域的歸屬。第一天,三方就在打通絲綢之路、保障商貿流通方面很快達成一致。無論三個國家哪國的商人,只要拿著本國的通關文牒,在絲綢之路沿線都可以暢通無阻。畢竟是造福各方的事情,對于各國都有利,容易達成一致;但是在如何打通、各國商人待遇方面,各自的要求都不一樣。

  漢朝和高昌國、黑汗汗國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漢朝沒有跑絲綢之路的官商,天下都是皇帝的。高昌和黑汗都是領主制,王室也要雇傭一些商人,也就是官商幫他們跑生意,給王室賺私房錢。這兩國都希望官商能得到相應的關照,享受使臣能夠享受到的部分待遇,比如住驛站,這樣能夠保障貨物的安全。對此,張浦第一個不同意:總不能我們什么都沒得到,還倒貼吧!于是三方開始繼續相互壓碼、討價還價。

  直到第四天,張浦和高昌國基本達成了一致。考慮到伊州本是歸義軍的領地,高昌國將天山以南、鬼谷口以東庫魯克塔格山脈以北,即原歸義軍擁有的伊州以及附近兩個漢族人較多的小城劃給漢朝。當然,高昌繼續向大漢納貢稱臣、漢朝封高昌的阿斯蘭漢為高昌王,這個還是不變的。張浦同意了高昌國使臣的要求,給予高昌官商待遇,并承諾將漢朝的半使臣待遇和手中的俘虜打包作為高昌國與黑汗汗國談判的籌碼。

  高昌國與黑汗汗國糾纏的焦點是高昌國要求黑汗汗國退出高昌全境,而黑汗汗國不愿意退出塔里木河以北、龜茲(原唐朝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以西的領土,理由是那里樓蘭人并不多,主要民族和黑汗汗國一致,必須歸屬黑汗汗國。

  張浦追問黑汗汗國使者,你們的官商在大漢境內的半使臣待遇,你們拿什么來換?至于安西,這還是大唐的國土呢,怎么能算得上是黑汗汗國的領土?后面,就是高昌依傍漢朝和黑汗汗國一點點的談。

  經過了十天的磋商,終于基本達成了一致。漢朝與黑汗汗國互給半使臣待遇,(雖然漢朝暫時不需要,也得先談下來放著)漢朝歸還所有黑汗汗國俘虜。黑汗汗國退出高昌國全境,歸還高昌國被俘將軍、士兵以及各部族之人。高昌國給黑汗汗國十萬兩白銀,分十年付完、用以贖買相應的國土。同時,三家結盟,高昌國不得再與于真國結盟。

  黑汗汗國本來也希望漢朝也遵守結盟后不再與于真結盟的約定,不過被張浦拒絕了。張浦表示,大漢與于真相隔甚遠,于真使臣偶有入朝,不會對黑汗汗國的軍事造成威脅,沒有必要作此承諾。

  最后,張浦帶著結盟合約遞交給皇帝,對此,劉承訊已經沒有疑義了。看來,黑汗汗國收兵回去,就想對于真國動武了,這個大汗還挺好戰的。劉承訊細想了一下,確實對于真毫無映象,高昌國不與于真國結盟反正也和漢朝沒什么關系,那就同意了吧。

  正商量著,高昌國的官員來求見皇帝,張浦告訴皇帝,正是此人代表高昌談判,職務相當于宰相。

  宰相拜見皇帝,行禮之后,向皇帝表達了高昌王對于以十萬兩白銀贖回西部的郡縣有一些猶豫。劉承訊問,“國王是嫌貴了?”

  宰相尷尬的說,“高昌不像中原地大物博,每年一萬兩銀子,壓力還是很大的。”

  劉承訊安慰他,“不用擔心,絲綢之路暢通之后,生意還是好做的。高昌國豐富的馬匹、皮毛和藥材資源,還是很值錢的。”劉承訊還想到了一點,說,“現在河西走廊暢通,你們的好馬不止大漢需要,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宰相說,“好是好,可繞道太遠了。”

  劉承訊想起一事,問宰相道,“高昌王城被圍后,你見過陳向庭嗎?”

  宰相搖搖頭,“陳向庭去漢朝求援后,高昌城的敵軍越來越多,他壓根是進不來的。”

  劉承訊沉默了一會,看來陳向庭一定是回來之后,在伊州附近組織人馬救援王城,不知現在是生是死。關于河西走廊,劉承訊告訴宰相,“你們不用擔心,河西之地已盡歸大漢,以后來往中原做生意不需要繞行了。”

  聽皇帝這么一說,宰相稍微安心,拜別皇帝,回去復命。

  四月二十日,按照約定,三方在高昌城外設立高臺,漢朝皇帝、黑汗大汗和高昌阿斯蘭漢各帶一百騎兵,將士分立于三側。三位君王登上高臺,在國書之上簽下自己的名字,宣告耗時近兩年,二十余萬將士血灑高昌國的戰爭終于結束了。姓名簽下的那一刻,高昌城內舉國歡呼,黑汗汗國大軍和漢朝的士兵也都同聲歡慶和平的到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