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關,承訊非常忙碌。首要的是國事,一大清早上朝之后,就坐在御書房處理各種煩雜事務。
王守成帶來了喜憂參半的軍情。農墾司江南署二部送過來的消息是,投資萬貫卻沒能把皇甫繼勛送進內閣。燕王李景達有他自己的打算。他說服了魏岑、周宗等人,將武昌軍節度使林仁肇升為樞密副使,而把皇甫繼勛升為武昌軍節度使。承訊感覺這樣對于打探江南軍情是非常不利的,唯一的好處是將來攻打江南,有很強作戰能力的武昌軍就很容易搞定。既然皇甫繼勛遠離了政治中心,還是要讓王守成給二部下命令,繼續尋找新的目標。
趙普從中衛城回來復命??吹饺块T的城防驗收意見,承訊表示滿意,又向趙普問及,如果派他去修米倉道,有什么想法。趙普詢問了米倉道的情況之后,請示皇帝,是從漢中修到巴州,還是修到平昌?
承訊想了想,先修到巴州,希望能在明年秋天前將道路修好,驛站可以再考慮。趙普有點擔心。山高路險,怕是只有半年時間太過倉促。
趙普提議,如果攻蜀可以試試佯攻東川,實際強攻劍州。承訊看著趙普,趙普趕忙跪下謝罪,這既非他的管轄范圍,又非他所擅長,本不該擅加揣測。承訊讓趙普起來,并告訴他,修米倉道也是造福一方。
承訊封趙普為正三品東川巡閱使、固城伯。趙普成為第一個因修城而不是軍功獲封爵位的官員,不過,修城也算是一種軍功吧!畢竟他還是個普通官員,承訊沒有對他進一步透露戰略意圖。
承訊又和趙普長談治國之道,趙普起初說話比較謹慎。面對智者,承訊展現了應有的誠懇,感慨唐末之后戰亂不斷,數十年間,帝王更換猶如兒戲,爭戰無休無止。承訊問計于趙普,要從此息滅天下之兵,建國家長久之計,有什么好的辦法嗎?
見皇帝如此把王朝更替這樣的問題拿出來討論,趙普有點受寵若驚,開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感謝皇帝的知遇之恩。趙普給出了他思考已久的答案。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于藩鎮權力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治理的辦法也沒有奇巧可施,只要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
承訊問趙普,當年孟知詳有一群很有謀略和作戰能力的大將,方能以區區西川之地消滅東川,北拒中原,建立蜀國。孟昶即位之后,以文官擔任節度使,除去驕兵悍將、固然能夠鞏固皇權,蜀國百姓安居再無內亂。
皇帝的意思是,趙卿家你的策略蜀國皇帝孟昶已經用過了,除去悍將去除精兵,可是這樣一來誰來為皇帝守衛四方?
趙普的建議對于承訊來說只有共鳴,沒有新意。承訊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采用了徐而圖之的策略。節度使們都換成了親信,正如趙普說的錢谷已收,政權也已經收了一半,但是天下未定,還需要他們為皇帝和國家守衛四方。這些時間,承訊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若是盡去節度使,天下又怎能真正安寧?蜀國的今天就是大漢的明天。
承訊曾經和蕭淑沂討論這個問題,也和姜成信討論過這個問題,都認為這是一個無解的話題。
太傅告訴承訊,秦朝亡于宦官,前漢(西漢)亡于外戚,后漢(東漢)亡于宦官,前晉(西晉)亡于內訌和外族入侵,后晉(東晉)亡于權臣?;实壅瓶卮髾嘀卫硖煜?,則能長治久安。
太傅認為,皇帝不要過度解讀大唐滅亡于節度使制度之事。大權旁落,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再就是權臣?;实刍栌篃o能或者玩物喪志、不理國事才是歷朝滅亡的根源。
太傅安慰皇帝想開一點,一代只管一代人,我們兩人手長一點、多管一代,再后面哪能管得到呢?
有些不甘心的承訊,現在又把這個問題拿來問趙普。
除去悍將去除精兵,可是這樣一來,誰來為皇帝守衛四方?趙普顯然沒有想到會有這一問。趙普思考良久方才回答。其實,陛下已經開始著手處理此事了。天下長治久安的策略唯有一個,就是陛下保重龍體、長命百歲。
承訊想了想,御書房議事,趙普不應該這樣毫無遮掩的奉承,笑問趙普,“趙卿家,你這是在勸朕不要御駕親征嗎?”
其實大漢兵退河西,趙普就非常擔心,皇帝為之奮斗十余年的天下安寧,可能會毀于一旦。趙普謙恭地回答,“是的。蕭干、慕容彥超、高懷德和邱衡這些鎮守四方的大將們,有陛下在,他們就能造福一方?!?p> 趙普表示,毫不擔心這些鎮守四方的大將們會背叛陛下,現在他們的部下更不敢多言慫恿。但如果陛下有什么不測,無論是皇太子,還是恕侯,都不足以震懾天下。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大將們的部下貪圖富貴,就會有作孽之人擁戴他們,這些大將們可能就會動心。
趙普十分認真地提出自己的觀點:精兵強將和驕兵悍將完全是由皇帝來決定的,皇帝強就只有精兵強將,而皇帝弱就只剩下驕兵悍將了。這是又一個版本的太傅式勸慰。
承訊心想,正如太傅和趙普所言,要想延續大漢就要把太子培養好;手再長一點,就是要求太子把太孫也教育好,再后面哪還能管得到呢。
左宰相王章生病了,一連三日告病不上朝。承訊派宮人帶去皇帝的問候,又派太醫去給王章看病。太醫回來稟告宰相大人的病情,說了一大堆,委婉地表示,并無大礙,不過要注意休養和調理,不要再喝烈酒。承訊心想,原來是前列腺炎增生這類疾病,讓太醫多準備一些合適的補品給王章送去。
結果,王章第五日就跑來上朝了。承訊觀察他的舉止,身體還是有些差強人意,一直在強忍。下朝之后,王章又跑到御書房來謝恩。承訊不忍心他站著,還專門賜了坐。王章痛哭流涕,感謝皇帝的厚愛,一定要為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還決意把三千兩銀子上繳國庫。
承訊心想,王章這是心中有愧來退贓,還是干什么呢?王章平時雖然貪財,日子過的還是很節儉。為了過酒癮還專門買些低劣的烈酒喝,這樣同樣的價格能多喝點…承訊說,“王愛卿,算了。銀子你留著,就當朕賞賜的,好好養養身體吧。”
王章卻堅持說皇帝幫他識破騙局,至少挽回五千兩損失,這是應該的!既然這樣,承訊也沒有再堅持,接受了王章的請求,同樣讓宮人多選了一些綿柔型的貢酒給王章送去,并提醒王章,要按照太醫的囑咐、千萬別再喝烈酒了。
想著王章的情況,承訊體會著趙普說的話。當初在晉陽,王章就是太祖的得力助手,后來我即位,王章成了國家的功臣??墒?,如果我要是死在了東都的晉宮,承佑即位后,他或許就會和蘇逢吉和史先肇這些人成為驕橫之臣。
后位之爭結束后,蕭淑沂和李沁的相互妥協使得后宮歸于平靜?,F在鐘芳芳的出現,平靜的后宮出現了波瀾。
蕭淑沂可能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鐘芳芳就來了。承訊跟她解釋再三,蕭淑沂表面上算是接受了,但是內心還是不接受的。李沁向鐘芳芳伸出了友誼之手,沒事派人來問問生活上有什么需要的,偶爾也會來看看她。
一日,李沁來熙寧宮和鐘芳芳閑聊,鐘芳芳告訴李沁,當日見到皇帝也沒有想那么多,只是覺得有一種莫名的沖動,要去救眼前的這個人,一直以為救的只是一名商人。
李沁笑笑,也許這就是緣分吧,又問鐘芳芳家住哪里,還有什么親人。
鐘芳芳嘆了口氣,“我本是金陵官宦之家,因為家里出了些變故投奔姑姑?!?p> 見鐘芳芳不愿意多說,李沁也沒有多問,跟鐘芳芳聊了宮中的一些情況。皇后不管后宮之事,都是她暫管的,有什么需要和要求盡管找她。
鐘芳芳很是感激,“之前我知道陛下還有一位夫人,還以為皇貴妃娘娘很厲害,沒有想到這么和藹可親?!?p> 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心,鐘芳芳感嘆,“我還和皇后是義結金蘭的姐妹呢!跑去希望和皇后談談都被她拒絕了。還是皇貴妃娘娘好。”
李沁對鐘芳芳說,“都是自家姐妹,別再皇貴妃娘娘的叫,怪生疏的。以后就叫沁姐姐吧!”鐘芳芳點點頭。
細心的李沁慢慢發現了一點奇怪的地方。鐘芳芳沒有怎么學習宮廷禮節,可是她卻沒有顯得與皇宮格格不入,很是適應這里的情況。禮儀好似不學自會,哪里該去哪里不該去,做些什么事情要和皇貴妃知會,都了如指掌。
鐘芳芳遇到李沁,行禮的姿勢是非常標準的。這也就罷了。還有一次鐘芳芳在李沁宮中遇到了楊樂,她和楊樂見禮的方式讓李沁大吃一驚,用了一個標準的貴人向王妃行禮的方式。另外,鐘芳芳還詢問李沁,她何時合適去拜見太后。李沁的意思是,太后的情況有點不同,因此第一次還是皇帝帶她去拜見比較好。
李沁專門找內務府的管事宦官和女官查問,都說鐘貴人沒有專門學習禮節。李沁開始有點懷疑,鐘芳芳會不會是出身江南皇家呢?
按照鐘貴人的請求,承訊帶她拜見太后。太后先是問了問鐘芳芳家里的情況,鐘芳芳也是“照實”回答。太后又問起鐘芳芳學過些什么,鐘芳芳回稟只會寫幾個字、撫琴。承訊插嘴說,“芳芳哪只會寫幾個字,她是能吟詩作賦的?!?p> 太后夸贊說,大漢宮中又多了個才女,還囑咐鐘芳芳,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有什么需要可以跟皇貴妃講,再有什么事情可以找母親。
鐘芳芳見太后對她很和藹,就請示,能不能每日來問安?太后擺擺手,“你要有這心,月前來一次就行了。不要沒事就來,天天來我這老人家還要穿戴整齊,嫌煩呢?!?p> 太后又問及,“皇后那邊是不是對芳芳的事情還有意見啊?”
承訊尷尬地告訴母親,“淑沂表面上說沒意見了,可討論政事出工不出力。芳芳也想去找結義的姐姐談談,淑沂也拒而不見。”
太后有點責怪蕭淑沂,提起當初自己也不贊成皇帝三宮六院后妃眾多,不過兒子做的還行,當了十年皇帝也就是一后一妃一貴人。不知道怎么的就又提起了楊樂不讓承佑納妾,太后潸然淚下。承訊趕緊安慰母親,太后說,“沒事,我靜一靜就好了。榶兒學習之后會來陪奶奶,你倆都走吧?!?p> 離開皇宮之后,鐘芳芳告訴承訊,“來之前,我心里很是忐忑?,F在則有些慶幸了。”
承訊問,“慶幸什么?”
鐘芳芳笑言,“現在看來,只有淑沂姐姐難說話,母親和沁姐姐都為人隨和。”
承訊還是勸她,“淑沂心地很善良,有時候偶爾小心眼,其實心胸是很開闊的。這些年她也受了不少委屈,卻從不向人提起?!?p> 鐘芳芳誠懇地說,“陛下愿意用命去救的人一定是善良的人,我會努力去化解淑沂姐姐的怨氣的?!?p> 晚上,李沁帶著皇太子來陪太后,太后乘著孫子跟宮女們玩一會,說了自己的看法。這個鐘貴人看起來沒有什么大的心計,說話很平常。
李沁就把自己的觀察說給太后聽。太后指點她,“你管鐘貴人是公主也好,郡主也罷,在大漢宮中她除了貴人,什么也不是。這也正好說明她沒有刻意隱瞞什么,是個沒有心機的人?!?p> 太后又問李沁,“現在蕭淑沂和皇帝耍脾氣,要不要乘著皇帝有了新寵,想辦法搞一下蕭淑沂,加深她與皇帝之間的矛盾?!?p> 話沒說完,孫子回來了,太后忙著跟著孫子玩鬧,李沁先行告退。
李沁回去思考太后的話,思想斗爭的非常激烈。是聽母親的先下手為強,還是回到本心做不爭之爭。本就不善于爭斗的李沁理智戰勝了沖動,她覺得,如果此時暗地里對付蕭淑沂,做人有些不太厚道,更主要的是,時機也不是很好。
次日,李沁面見太后,勸慰太后,一切順其自然吧!該爭的時候我會爭,可沒有必要先下手為強,以免弄巧成拙。
太后告訴李沁,“我也算盡力了。前些時日,我寫了書信給你三伯,問你三伯家的兒子想不想去朔方慕容彥超那里當個縣令。如果愿意,應該沒有什么問題。結果今日上午回信到了,幾個兒子都說那里是苦寒之地又危險,不如呆在晉陽,你三伯父倒怪我不夠照顧娘家,不選個好地方?!?p> 太后想的是,有慕容彥超照顧,又為皇帝去守邊疆,三年五年就能升個刺史、判官,也算小有所成,可惜這番苦心娘家人不能理解。老想著像李業一樣,上來整個正一品、正二品。
李沁安慰太后道,“母親,這些人家就不要管了。作為小輩,我本不該摻和這些事情,可是想起當初他們怎么對待太祖、太后和我父親,我就來氣。現在還嫌母后沒有照顧他們。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p> 太后嘆了口氣,握著李沁的手,“婉兒你說的對,為這些人去跟皇后這么厲害的人物斗個你死我活不值得。既然如此,一切聽天由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