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龍興寺鐘聲
大順元年四月,沙州城,西風緊。
張承奉并沒有被昨日的酒醉影響,今早起來照常是練習刀槊,打熬力氣,又和渾鷂子對砍了一陣,直到渾鷂子說吃不消為止。
一起吃過早飯,拜別了張淮鼎和母親陰氏,便帶著渾鷂子和幾騎隨身押衙奔向龍興寺。
龍興寺在城中東北,張芝墨池附近,面積廣大。為沙州首寺,都僧統(tǒng)司所在地。
一行數(shù)人,進了山門,牽馬步行,即可有知客僧上前問好,張承奉忙還禮,問道:“悟真大和尚可曾起床,現(xiàn)在何處?”
“幾位施主,大和尚起得甚早,如今正在經(jīng)堂講早課,幾位稍待片刻,等鐘聲再次響起,即為早課已畢。幾位便可前去寺后禪院相見。”
又打了稽首,牽了馬匹,過了廊廡邊側角門,向后院馬廄而去。張承奉看著知客僧進了角門不見了,突然心中一動。鐘聲,鐘聲,鐘,鑄鐘,好像想到了什么。
沙州佛教昌盛,而以“敦煌勝境,憑三寶以為基”來說,三寶當指佛、法、僧三寶。因此,龍興寺建筑便以此為據(jù),寺內蓋有佛殿,經(jīng)樓,講堂,僧房、禪院等建筑,有“東廊西院,支給齋食而無余。南殿北堂,表散粥糜而又遍”之稱。
龍興寺東西兩兩角樓,東為鐘樓,懸鐘一口。西為經(jīng)樓,滿貯經(jīng)卷。鐘樓歷來為文人墨客所青睞,成為其抒發(fā)感情的所在。
雖說大唐所處中古時代,文武還沒有分家,但凡官宦子弟,世家大族子孫一般都是文武兼修,只是各有側重罷了。出將入相可不是說著玩的,和后來的文人手無縛雞之力,武人胸無點滴之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承奉一行幾人都是出入行伍,不能說胸無點墨,但是站在鐘樓之上,登高遠眺,遠近景色錯落有致,鐘聲洪亮攝人心神的景象,也說不出來“初鐘生萬象,再扣息冥幽”的感懷詩句來。
張承奉哪去關心這些,此刻正全神貫注地看著刻滿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經(jīng)文的銅鐘,鐘上有耳,以粗大的麻繩系于鐘樓木梁之上。時不時地用手敲一敲,又繞著轉圈,仔細查看銅鐘表面,又進到鐘內,內側也光滑如鏡,只是還是能看出有打磨痕跡,可能鑄造工藝尚不完善,有些瑕疵被打磨平了。
正在此時,打鐘人上得樓來打鐘,卻是龍興寺的寺戶索再晟,為寺院打鐘是其承擔的勞役。忙詢問此鐘口徑,對方不解,又問粗細幾何?答曰:此鐘粗三尺兩寸,高五尺九寸,聲可至數(shù)里。張承奉又問何人所造,答曰:不知。走吧,張承奉拉著渾鷂子等人下樓去寺后禪院去尋悟真大和尚去了。
-------------------------------------------------------------------------
安排渾鷂子等在院內等候,張承奉自己整理了一下袍服,推門進了禪房。
悟真大和尚慈眉善目,寶相莊嚴,身穿百納袈裟,閉目盤腿坐于禪房內,雙眉如雪從兩鬢垂下至耳垂,聽得張承奉進來后,緩緩睜開眼睛,端詳了張承奉一會兒,柔緩地說道:“嗯,越發(fā)像你的祖父了。”
“弟子承奉,拜見都僧統(tǒng),大和尚身體可安好?”張承奉恭敬地行禮問道。
“彌陀佛,老衲年壽耄耋了,好就是不好,不好就是好,如此而已,倒是你父身子從來就不算康健,記得多勸其修養(yǎng),你做為嫡子,也要多盡心臂助。”悟真和尚哈哈一笑。
“弟子明白,弟子此次來寺中是有一事不解,想請教大和尚?”
“嗯,就知道你無事不登三寶殿,說罷,有何事,老衲知無不言。”
“謝大和尚”張承奉高興地說道。
“弟子來時發(fā)現(xiàn)鐘樓上有一碩大銅鐘,不知是何人所造?”張承奉問道。
“這個老衲確是知道,記得是大中年間,沙州光復,太保著作坊司為首,帶領沙州一眾鐵瀉匠,用沙州民眾所捐之銅,花了三個月鑄造而成,新鐘鑄成之日,萬人空巷,皆來觀禮,蔚為壯觀那,記得當時打鐘一次,余音繞城可達半柱香之久。”老和尚回憶著說道。
“哦,那當時鑄鐘之人可還健在?”
“都已三十多年了,那一代人就算還健在,估計也都五六十歲了,你可去作坊使詢問一番。難道你來此就是問這個問題的嗎?”悟真大和尚有些不解地問道。
“那倒不是,弟子前些時日在使府觀政,了解到我歸義軍目前所轄之地內所有人口,唐民已只有五六成。于是便想到開元天寶時,河西及西域戶口百萬,如今安在?”張承奉連忙回答道。
“這個唐民嘛,可是命運多舛得緊哦。幸而老衲活得久些,年輕時為你祖父太保公驅策,經(jīng)常東西出使,縱橫捭闔,也聽多了,也見多了。”
“要說這唐民的去處,河西與安西還是有些區(qū)別的,一是兩地雖然都陷于吐蕃,但時間各有不同。二是安史之亂后,朝廷抽調河西和安西的軍隊東進平叛,以河西之軍抽調最多,安西次之。”老和尚緩緩地說著。
“當年吐蕃優(yōu)先攻略的是大唐的河西之地,蘭涼甘等州的唐民最慘,老弱者被殺,強壯者被千里押解回青唐、湟中、吐蕃本土為奴,這部唐民的后代就是現(xiàn)在占據(jù)涼州的溫末和青塘海西各處的吐蕃雜部。”
“而沙州唐民算是幸運,沒有被千里轉運到青塘吐蕃故地,也沒有被迫為奴,算是有大幸運了。故此,乃祖張?zhí)2拍芤陨持萜鸨猛罗瑑葋y,奴部造反之際,席卷河西啊。”
“所以,河西唐民如今以沙州最多,其他幾州怕是更少,有也是在鄉(xiāng)野,收攏也破費時日。”
“至于安西之地的唐民,吐蕃陷河西之后,安西便與朝廷失去聯(lián)系,孤懸塞外。幸好當時西域局勢對唐民有利,西邊大食沒有東進,北邊突騎施在蘇祿死后,發(fā)生了黃、黑二姓內訌,而漠北回鶻人也算親唐,雖說占了我大唐的北庭數(shù)州,但還是數(shù)次救援安西軍于危難之中。”
“由于安西和北庭留下的唐軍仍然較多,而附近的于闐、疏勒、焉耆三國的君主對大唐比較友好,所以安西還能做到胡漢雜居,和平共處。大唐駐軍以及駐軍后代還能靠屯田自給自足,頑強堅守下去。”
“或許是老天垂憐我唐民。安西四鎮(zhèn)最南端的于闐鎮(zhèn)太靠近吐蕃,最后被攻陷,但剩下的唐軍在郭令公的指揮下又抵抗了十余年,直至唐元和二年最后龜茲城被吐蕃圍攻,幸賴回鶻保義可汗帥兵救援,雙方合力殲滅了來犯吐蕃軍隊。如此大勝,回鶻人甚至立碑紀念,碑名叫《九姓回鶻可汗碑》”
一口氣說了很多,老和尚又喘息了一會兒,才繼續(xù)說道:“所以,安西與北庭唐民也免遭吐蕃蹂躪,幸存下來,后來這些唐民感念保義可汗恩德,大都歸附了回鶻國。”老和尚一時唏噓不已。
“再后來,唐開成五年,漠北回鶻汗國被吉嘎斯所滅,唐會昌二年后,吐蕃帝國內亂。隨后不久,部分漠北回鶻人在龐特勤率領下投奔北庭和安西的回鶻國,最后發(fā)展為西州回鶻(高昌回鶻),并且開始轉信佛陀,當?shù)刂輰W縣學也都是教授《論語》、《詩經(jīng)》、《孝經(jīng)》等中原典籍,只是用回鶻語來讀罷了。”
“后來響應張?zhí)#陉D王室也率部起義,推翻了吐蕃。總之,安西和北庭之唐民,只有于闐受難稍重,其他幾鎮(zhèn)和北庭數(shù)州都保全下來,現(xiàn)下估算一番,于闐有唐民后代數(shù)萬,安西其他三鎮(zhèn)疏勒、龜茲和焉耆,再加上北庭庭州,西州和伊州等州大概剩下唐民后代怕是十萬之眾還要多,只是大多不會唐言了。”
張承奉一直靜靜地聽著,沒有插話,心里也是感慨萬千,心緒難平。過去的無法改變,現(xiàn)在的自己必須掌握。于是,又問:“大和尚,您有大智慧,如果弟子用贖回或者交換的方式換回唐民,可行否?”
和尚沉吟了一會兒,繼續(xù)說道:“此法雖然可行,只是見效太慢,而且需要大量財貨,我歸義軍怕是難以實行啊,不過老衲有一個建議,不知你肯聽否?”
“只要能救回唐民,承奉做什么都愿意,您就說罷”張承奉激動地說。
“佛陀有以身飼虎之舉,施主可有以身換回漢民之志乎?”悟真大和尚略帶戲謔地說道。
“和尚這是何意?以身飼虎,以身飼虎。難道和尚的意思是要我歸義軍與于闐或者西州回鶻聯(lián)姻?”張承奉似有所悟,但又不確定地說道。
“老衲正是此意啊,不過西州回鶻雖然親唐但遠不如于闐,而聯(lián)姻于闐,此計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結一強援,于闐國現(xiàn)如今可是有人口三十余萬,勝兵十萬,與其結好,我歸義軍西部便可高枕無憂,盡可全力東向。第二個好處也便是你所說的可以以公主陪嫁的方式,要求于闐國王送回一些唐民,于闐國王一向禮佛親唐,這個要求卻也不是不能答應的。”
“這。。。”張承奉無語了,辦法倒是好辦法,自己要獻身也無所謂,來自后世的自己可沒有保持血統(tǒng)純正的觀念,就連大唐李家都是鮮卑和漢人的混血呢。
“多謝大和尚為弟子解惑,弟子看和尚也疲倦了,今日就叨擾到此吧。弟子告退。回去后弟子會和父親及阿母商量這件事情的。”張承奉俯身行禮道。
悟真大和尚也沒有挽留,上了年紀的人,說了這么久的話,確實有些疲倦了。
張承奉輕輕退出禪房,小心關上門。轉身走出去遠了些,才喚過來渾鷂子,由叫隨從去馬廄牽來馬匹,幾人翻身上馬,一會兒就出了龍興寺。
此時也近午時,寺院門口楊柳樹蔭下已經(jīng)占滿了擺攤賣貨的,還有支起幾張桌子賣羊湯胡餅的,再加上前來上香還愿的仕女,禮佛參禪的居士。一時間好不熱鬧。
張承奉也不回府吃了,就和渾鷂子一桌,幾個隨從一桌,叫了同樣的羊湯胡餅吃將起來,渾鷂子邊吃邊問老和尚說了啥,張承奉也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心里卻盤算著聯(lián)姻于闐的得失以及其他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