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放榜后為學子們舉行的慶祝的宴會,在唐代、五代、宋初稱為聞喜宴,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開始改為在瓊林苑舉辦,因此這場宴會又被稱為是“瓊林宴”。
……
……
……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
宋代“重文輕武”,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后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
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
進士科之外,其他科目總稱諸科。
……
……
……
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變。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
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
宋朝大幅增加了科舉錄取名額,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一科取人近萬名,平均每年達四百五十余人。
唐朝總共取進士總數才六千多人。
宋仁宗對進士名額做了限制,規定每科不超過四百人。
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達一百三十多人。
宋朝平均每年取進士數是唐朝每年取進士數的十幾倍。
唐代科舉考試有兩級(即地方州縣的發解試和中央尚書省禮部的省試),宋初承襲其制。
……
……
……
開寶六年(973年)以后,宋朝將天子親臨殿試變成為定制,州縣發解試第一名自唐以來即稱“解元”,
中央省試第一名宋代改稱“省元”,殿試第一名方才稱“狀元”。
“連中三元”遂稱為科舉時代讀書人的最高愿望。
殿試時皇帝一般并不親自閱卷,事實上仍由各考官閱定等。
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覽”。
皇帝控制科舉的最后一關——“殿試”后,新進士們即成為“天子門生”。
……
……
……
彌封、謄錄,時北宋對科舉制度進行的最重要的改革。
彌封就是將試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記錄封貼起來,又叫做“糊名”。
糊名之法最早出現在唐代,唐初在吏部詮試授官時,所試判文,即用糊名考校之法。
……
……
……
五代后周廣順三年(953年),知貢趙上交首次在進士考試中采用糊名彌封的辦法取士。
考生姓名彌封后,考官仍能認識其筆記。
……
……
……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設置謄錄院,殿試卷子一律派專人抄錄,然后試官審閱,此后省試、發解試也次第推行謄錄制度。
……
……
……
此外,北宋還進一步加強了科場紀律,實行嚴格的搜身法規,考察內兵衛羅列,巡行監視。
北宋時舉子入場挾帶作弊之風頗盛,舉子“重裘而進,便于懷挾”,“挾書為奸”者頗多。
北宋力求堵塞各種權門舞弊之徒,自然要嚴肅考場紀律。
這些制度,對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此種方法也就流于形式了。
北宋科舉最初仍每年舉行,但隨著實行彌封、謄錄,增加殿試等,使每一次考試的組織準備、人員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舉行考試,從中央到地方都會疲于奔命。
因此從宋太宗以后,科舉實際上已沒有每年舉行。
……
……
……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正式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
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
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宋代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
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
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
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后,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
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并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于通經致用。
……
……
……
熙寧八年(1075年),宋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
并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
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后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
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
后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北宋取消了吏部銓試。
但是從宋太祖開始殿試舉人,給士子們在省試上增加了一道難關。
不少人省試通過了,殿試卻遭黜落。
……
……
……
于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正式下詔“進士殿試,皆不黜落”此后舉人通過省試后,就算穩拿進士,殿試只排列名次。
北宋大大擴充了科舉名額,宋太宗在位二十二年,僅進士一科取人近萬名,平均每年達四百五十余人。
……
……
……
宋仁宗時對進士名額作了限值,規定每科不超過四百人。
按三年一科算,平均每年仍達一百三十多人。
……
……
……
代科舉是為有錢人家所包攬的,科舉所需的經濟開支,的確不是一般農家所能負擔的。
這還不包括十年寒窗不事生產的花費,小戶人家豈敢問津如此科舉?
北宋科舉名額的擴大幾乎把全社會的讀書人都吸引了進去,科場競爭激烈,士人頭白身衰,出入科場,死而后已。
……
……
……
而在唐代,科舉還不是士人的唯一出路,還不足以吸引整個知識階層。
宋代科舉杜絕引薦,純以試卷定取舍,但考試內容的不合理卻因此更加突出,詩賦、經義并不是選拔人才的科學尺度。
……
……
……
唐代“通榜”辦法允許考官有較大的自主權,只要考官正值,就能選出那些雖不長于文詞卻德才兼具的士人,唐代政績卓著的卿相大臣比宋代多。
……
……
……
而宋代科舉一決于考卷,便使不長于文學的才能之士難于出頭,而單有文采卻不懂治國理民的人可能選在高第。
第六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