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位于SX省運城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一個叫峨嵋的土塬上。
進門后,博學多才的邵興旺老師,又給眾人當起了免費導游。
邵興旺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起:“該寺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原名永清院。普救寺之名,來源于五代。”
“你怎么知道?”趙雨荷問。
“門口發的宣傳彩頁上寫的。”邵興旺回答。
眾人哄笑。邵興旺繼續講:“傳說五代時,河東節度使作亂,后漢朝劉知遠派郭威去討伐,圍蒲州年余,百姓苦甚。”
“你看一眼就記住了?”線團問。
“這么精彩的故事,還需要背誦嗎?”邵興旺回答。
“厲害!”線團豎起大拇指。
“牛掰!”高蘭婷夸獎道。
“狗子哥從小就是學霸,荷花,我說的對嗎?”線團問趙雨荷,趙雨荷抿嘴微笑。
邵興旺繼續講:“郭威召寺僧問策,僧曰:將軍發善心,城即克矣!。郭威當即折箭為誓,翌日破城,滿城百姓得救,從此更名普救寺。”
霍前程打斷說:“我記得這是一座充滿著浪漫愛情故事的寺院。”
“沒錯,這是中國唯一一座與愛情有關的佛教寺院。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說的,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內。”邵興旺說,“紅娘,這個美麗而幸福的人,千百年來,成全了不知多少癡男怨女,和如今的媒婆一詞相比,媒婆丑陋且庸俗。”
眾人笑。
邵興旺接著講:“人世間,一旦庸俗戰勝了美好,都將是文明的退步,那怕小得如一個詞語。作家周國平說,世上婚配,形形色色,真正基于愛情的結合并不多,因而彌足珍貴,也令人千古頌揚。牛郎與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張生與崔鶯鶯,令人唏噓,也令人羨慕。”
“講得好!講得好!”眾人皆拍手稱贊,連旁邊的散客也跟著邵興旺移步換景。
突然,戴著紅袖章的景區管理員,大步流星地走過來,說:“喂,喂,喂,你是哪里的導游,你的證件拿出來我看看?”
“我不是導游。”邵興旺趕緊解釋。
“不是導游,你做什么講解?不是導游,你帶這么大的團干什么?”管理員繼續質問。
“我真不是導游,我是游客。”邵興旺趕緊解釋。
“像你這樣不交管理費,偷偷帶客的野導游,我見得多了。我們這兒,每天我都能逮住一兩個。小伙子,你很不幸,今天被我逮住了。走,跟我去辦公室交罰款。”說完,這戴著紅袖章的景區管理員,就來拉邵興旺的胳膊。
“哎,哎,哎,你干什么?我們都是游客,狗子哥也是游客,我們是一起的,買票進來的。”線團著急地說。
其他游客也開始幫著說話:“這位先生也是游客,人家知識多,給自己一同來游玩的朋友講講這寺廟的故事,也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就是,就是。”
“我們可以證明,人家是游客,不是導游。”
“老先生,你看,這是我買的票。”邵興旺從口袋里掏出了他買的票給管理員看。
管理員看了一下,說:“還真是。那你講得好啊,吸引了這么多人,比我們景區的專業導游還講的好。”
“哈哈哈,哈哈哈。”
眾人都笑了起來。
經人這么一夸獎,邵興旺更來了精神。字正腔圓,繼續講解:“大家請看,這座寺院建筑布局為,上中下三層臺,規模恢宏,別具一格。”
大家繼續朝里走。
邵興旺繼續講到:“大家眼前的這些殿宇樓閣,廊榭佛塔,依塬托勢,逐級升高,給人以雄渾莊嚴,挺拔俊逸之感。”
“加之和《西廂記》故事密切關聯的建筑,比如說,張生借宿的‘西軒’,崔鶯鶯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馬解圍之后張生移居的‘書齋院’穿插其間……”
“狗子哥,你咋那么有才!”線團忍不住夸獎了一句。
“就是的,今天才見識到了,邵主任是個大才子!”袁方圓老婆也跟著夸獎了一句。
“嗯——美麗的荷花姑娘,我們都好羨慕你呀!”線團故意逗趙雨荷。
趙雨荷也跟線團開起了玩笑:“那咱們換一下,明天讓狗子哥去你家住。”
“去你的!”線團說。
“舍不得,是吧!”趙雨荷說。
“有啥舍不得的。霍前程,你去不?”線團又逗起了她的丈夫。
“我不敢。”霍前程笑著說。
“我同意,你去。”線團繼續開玩笑。
“我怕狗子哥打斷我的腿。”霍前程說完后,眾人哈哈大笑起來。
人群里,只有高蘭婷沒有笑。她笑不出來。
“好了,別鬧了,咱們繼續聽邵主任講解。”高蘭婷大聲說。
眾人便停止了嬉笑。
大伙移步寺廟后面,邵興旺繼續講:“大家請看,此處是一座地勢起伏,形式活潑的園林花園。園內疊石假山比比皆是,飛檐翹角各具神態。池塘上還橫架著曲徑鵲橋,亭與橋相接、湖與山相銜。小巧精致,美不勝收。鶯鶯的’拜月臺’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這寺中的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奇特的結構,明顯的回音效應著稱于世。游人在塔側以石扣擊,塔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令人連連稱奇。大家可以試一試。”
邵興旺剛一說完,眾人便急不可待地去嘗試,果然,“咯哇”“咯哇”的蛤蟆叫聲絡繹不絕,眾人紛紛稱贊神奇。
“說實話,土塬不大,寺廟不大,但故事卻很大,很耐人尋味。”邵興旺意味深長地說道。
“你怎么知道的這么多,好像曾經來過這里。”高蘭婷感到不可思議。
趙雨荷趕忙解釋:“家里剛好有一本關于普救寺的書,狗子哥昨晚一直在看,來之前還上網查了資料,做了功課。”
高蘭婷問:“家里買電腦了?”
趙雨荷說:“沒有,半夜跑到樓下網吧查的資料。別人都在打游戲,他在網吧抄筆記。”
袁方圓的媳婦說:“怪不得邵主任懂得這么多,這么厲害。”
邵興旺說:“喜歡,愛好這個。給大家講講,把導游費也省了。”
邵興旺的講解,贏得了眾人的一致好評,趙雨荷沒有嫁錯人。雖然邵興旺也曾經犯過錯誤,但總體上講,他是一個博學多識的好人,一個有缺點的普通人。
下午,邵興旺他們一行,又驅車前往黃河岸邊的“鸛雀樓”。
鸛雀樓因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名揚天下。
邵興旺認為,在這個星球之上,凡是華人,皆知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佳句。
當老師時,邵興旺給孩子們教過這首詩,雖然從未來過此地,但并不代表他不熟悉。
在當老師給孩子教授古詩時,邵興旺對鸛鵲樓的前世今生,還是做了一定的研究,所以,在陪同眾人登樓的路上,一直做著講解: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歷經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鐵馬進攻中原,毀于兵,僅存故址。”
“明初時故址尚存,后因黃河水泛濫,河道擺動頻繁,其故址隨之難以尋覓。人們只得以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登臨作賦者不絕。”
“約704年前后,唐朝才子王之渙游蒲州,登上鸛雀樓,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不朽詩篇。使鸛雀樓名揚天下,與武漢的黃鶴樓、岳陽的岳陽樓、南昌的滕王閣等名樓勝閣相齊名。”
“今天的鸛雀樓為鋼筋水泥仿唐建筑。鸛雀樓高臺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勝,據柳林之秀。”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
“登上此樓,向西遙望,天地蒼茫,大河流淌。邵興旺的眼前卻總是浮現《詩經》中的句子景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你太有才了。”線團又忍不住夸獎了狗子哥一句。
“我是老師嘛!中文系的高才生,這點知識積累不算什么!”邵興旺謙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