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鴆指的是一種毒鳥,直白的翻譯就是我讓鴆鳥去幫我說媒,鴆鳥不肯,并離開了我。”
“宴安鴆毒,不可懷也。——出自《左傳·閔公元年》,書本第42頁,第七排,第1個字開始。鴆指的是用鴆的羽毛泡成的毒酒。”
“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使醫鴆之,不死。——出自《國語·魯語上》。書本第97頁,第十三排,第7個字。鴆從名詞變成了動詞,是毒殺的意思。”
“課本里鴆就出現在這三個地方。”
慕阮回答完畢。
老師沒有說話,好像傻了,呆呆的望著她。
不光說了每個字的出處,居然還說了是第幾頁第幾排?
難不成她把整本書都背下來了?可是背下來也記不清是第幾頁啊?
慕阮見老師沒反應,以為是自己沒答完整,又說:“哦……還要說課外的出處是嗎?鴆是一種中國傳說中的毒鳥。形象為黑身赤目,身披紫綠色羽毛,喜以蛇為食。它的羽毛有劇毒,放入酒中能置人于死地。《漢書》中記載,漢惠帝二年時期,齊王入朝,惠帝對其禮遇有加,結果遭到呂后的不滿,令人贈鴆酒意圖謀害。此鳥以蛇為食,應是指大冠鷲,古人以為它多食毒蛇,羽毛中必亦含有劇毒之故。”
慕阮向來對歷史感興趣,說的興致來了,侃侃而談:
“關于鴆的形象變化也很有意思,鴆是形聲字。從鳥,冘(yn)聲。鴆與冘并舌音,侵韻。故書中以冘為“抌”(《墨子·經說上》),后乃為造分化字。《說文》始收錄,隸變后楷書作鴆,類推簡化作鴆。《山海經·中山經》:“(女幾之山)其鳥多白,多翟,多鴆。”郭璞注:“鴆大如雕,紫綠色,長頸赤喙,食蝮蛇頭……”
……
慕阮的語氣不急不緩,將鴆字的用法,出處,形象變化,典故,從古至今的改變,有條不紊、引經據典的娓娓道來,一席話下去,猶如上了一堂古代文言文課一般,將所有人的目光全匯聚到她的身上。
待她說完之時,剛好下課鈴聲響起。
慕阮看著全程呆若木雞的老師,問:“老師?”
“啊?”老師猛地反應過來。
慕阮問:“我說的有問題嗎?”
“沒、沒有,你說的很好……”
老師輕咳兩聲,尷尬的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何止是好!慕阮講的很多東西,連她都不知道,慕阮隨手就能搬出《資治通鑒》、《離騷》《論語》來講課,文言文翻譯又十分精準,觸類旁通,博古論今,這是什么水準,大學的文言文教授能做到嗎?
“慕阮同學學習的很不錯!大家要向她學習!”
一堂課下來,語文老師服服帖帖,走的飛快。
“臥槽慕阮你太厲害了吧?你看程老師那副吃癟樣!”
“你真的記得住每個字的位置嗎?難不成你把課本背下來了?”
“我想叫她一聲阮姐,真的,太牛了。”
同學們吹水吹的飛起,而話題的中心,輿論的主人,慕阮同學,百無聊賴的打了個呵欠,又趴在桌上,開始睡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