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經深了,不知名的風,鉆進殿里,吹的燭火歪歪斜斜,幾度掙扎,終究頑強地挺立,又奉獻出自己的光明。
橘色的光,忽明忽暗地拋灑在李芳衍的臉上,映亮了已經放空的眼眸,也喚醒了他的沉思:“大不一樣了!”
“嗯?……”
“那一天,真的無法相信,那人是大明太子。如果不是我曾經見過他,還以為有人冒充。就好像……好像完全換了個人。除了相貌,其它的,竟然無一絲一毫的相像。”李芳衍帶著感慨,用手比劃著,做了個翻轉的手勢,“和應天府時見到的那一個,被腐儒教出來的,循規蹈矩的太子,真的完全不一樣!”
“當真?”
李芳衍認真地點了點頭:“當真!”
“他膽子很大,沒有了怯懦。那一天,我帶領五六十騎兵,原本是可以脫離戰場,但當我發現了他只帶了幾十個護衛,就敢上戰場,我心動了,妄圖逮住那小子,挽救戰局,才奮力一搏。”
“我錯了,他果斷勇敢。以區區幾十人就敢布陣,迎戰。”
李芳衍吸了吸鼻子,仿佛要重新回味那泥土和青草的味道。“很神奇,先響了一聲,不知何人將火銃打飛后,隨后,我看到……他親自要放火銃。”
“他很冷靜,很有想法。感覺告訴我,他不想真的要殺我,因為火銃口微微下移了……”
“他狠,對自己更狠。我反制與他,要求那些明人放下武器之時,他阻止了……”
“他更無恥。說要行那魚死網破之計,攻我國都,……辱……我們……我的女兒。”李芳衍咬了咬牙
“……著實可氣,可惱……也很無恥!”李芳遠被氣笑了。
李芳遠也陪著干笑幾聲:“所以……此子和他那迂腐的老子不一樣,非池中之物。”他繼續嘿嘿笑了幾聲,“假以時日……朱棣是否能坐穩屁股底下的龍椅,還兩說……”
他抬頭暢想:“二虎相爭,得利的會是誰呢?……大王!”
李芳遠興趣大增:“到那時,又是一個‘元’‘明’相爭時的局面,我國有機會恢復先祖‘高句麗’的榮光……‘女真人’侵占之地,定會奪回!”
“哈!哈!哈!”爽快的,歡樂的二重笑,回旋在寬闊的大殿內,久久不肯離去。
“那時,我就生了拉攏的想法,后來,我又見了他的救人之術,聯想到火銃、那爆炸物……他們說是‘手榴彈’……”李芳衍突然露出了一個神秘的表情,“我還聽到一個消息,他們說,‘朱老爺子’不滿朱棣所為……從天上下凡了,那小子的一身本事,都是老爺子所授,還有更多的……利害的東西。”
“什么!?……當真!”李芳遠即震驚又覺得不可思議。
“這,更堅定了我的決心,一定要將他和我們綁在一起,舍一個女兒又如何!談判時我加上了這一條。”
“你做的對!”李芳遠贊了一句,又補問道:“你準備嫁那個丫頭。”
李芳衍支支吾吾,面露難色:“她在府里過的不愉快,大王你也知道,我就想……”
“難道是她?”李芳衍一臉的古怪。
大殿內靜悄悄的,二人不說話了。
良久……
“也好,說不得,是個好歸宿,咳!……我對不起她們。”李芳遠喟然嘆道。
他眼前又浮現出那一道粉色的倩影。
心是苦的,王后哪里都好,但一涉及到這件事情,就仿佛吃錯了藥一般,容不下那對母子。
李芳遠揮了揮手,仿佛要驅走心中的不快:“不說了,你說,那些明人下一步要到哪里?”
......
“什么!跑了!跑到哪里了?”
應天府,皇宮,御書房內朱棣大發脾氣,他派出的兩路奇軍,都撲了個空。
御案下面,戰戰兢兢地站著三人。分別是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突襲杭州的陳瑄,攔截鐵鉉的柳升。
南邊,盤聚在蘇杭一帶,最有可能是會朱允炆的那一路,追擊到海上時,一場臺風過后,杳無音訊。
北面,攔截鐵鉉時,眼見的就要成功了。在朱文奎那小兔崽子的干擾下,功虧一簣,也失去了消息。
朱棣瞪著紀綱問道:“你可有探聽到什么?”
“臣,無能,一無所獲。”
“撲通,撲通,撲通。”三人已匍匐在地。
紀綱在中間,他的眼睛余光,還左右掃了陳,柳二人一眼,心中暗罵:兩個蠢蛋,到手的鴨子都能飛了,前期的消息,老子提供的多么詳盡啊!這是多么無能!
朱棣登基已有一個月了。初登大寶的新鮮感,興奮感已悄然消失。
旱災,水災,匪災,接踵而至。
他憋著一股子勁,凡事都親力親為,繁重的政務,使他每日工作到深夜。
他立志要洗刷得位不正的污名,要超越先帝的功績,要做出成績給臣民們看,要給政敵們看......他,朱棣是天選之子。
朱棣突然打了一個冷戰,舌下生出一股苦澀,“爹,你太偏心了!”
難道那個“鐵匣”是傳言是真的,否則無法解釋朱允炆的前后表現,出現那么大的差異。靖難的時候,他手握百萬雄兵,一點做為都沒有;得到鐵匣后,有如神助,一南一北,帶領十數萬人,在自己的重兵圍剿下,如插了翅膀般,神秘地消失了。
“怪力亂神”,是哄那些無知小民的把戲,我不信!手中的實力才是王道。否則,爹如何能以一個乞者,開辟了這萬世基業;否則,我如何憑八百騎,奪了這花花江山。
我繼續要與天斗。改天換地,我已做到,你奈我何!
我要北伐蒙元余孽!我要修復運河!我要遷都,天子守國門!我要造船,追殺建文余孽,不,是威服四海,萬國來投!
想及如此,他又盯著紀綱:“你說,他們會到那里?”
紀綱爬起來,走到側面的屏風前。那里有一副巨大的大明輿圖。
他指著圖上的幾個點說:“建……朱允炆有可能到這里。”手指上移,停留在某處,“小的那個,有可能到了倭國或努爾干。不可能投奔朝鮮人,朝鮮人沒有膽量收留他們。”
“……”
朱棣看著地圖,想著心事,嘴里念叨著:“要解決這些麻煩,要錢呀!要很多很多的錢!”
一人的名字蹦入腦海,戶部侍郎“夏元吉”,一個很有辦法的人。
“來人,宣……夏元吉!”沉穩很多的三寶太監,躬身領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