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比武,主考官自然是秦犇,副主考乃關健。兩人都是年輕人。
比到最后,剩下兩個人。一個叫郭進,是郭子儀后人。一個叫趙鋼,乃三國趙云之后。對于他們的名次,秦犇與關健產生了分歧。秦犇覺得應該是郭進為先,關健則覺得趙鋼的武藝似乎更好。
關健說:“我認為取士應該公平。明明趙鋼的武藝更好,為何卻要點郭進。難道你與他相熟?”
秦犇說:“非也,即使相熟,也不能恂私。我是認為,為將之道武藝雖然重要,然謀略更為關鍵。想那郭進,乃郭子儀之后,世代為將,見多識廣。我考問之下覺得此人熟讀兵書,滿腹韜略,大有郭子儀遺風,是個為將的人才。故垂青于他。”
關健說:“你說的雖有道理,可是眾目睽睽之下,我怕的是其他舉子不服。
秦犇說:“朝廷取士,自有道理,必須綜合各方面情況加以權衡。服與不服,且看皇上定奪。”
這樣就把球踢給了李辰君。
李辰君思考片刻說:“朕同意秦犇的意見。為將者首先是謀略,是獨到的眼光見解。致于武藝可放在二位。比如朕若上戰場,也沒有武藝可言,朕要把握的是大局,致于上陣拼殺,那是你們的事情。”再者,第一,第二只不過排名的問題,并不影響具體使用。你們說呢?”
秦犇說:“這正是微臣的意思。”
關健說:“皇上高瞻遠矚,微臣佩服!”
李辰君笑道:“為臣者不要拍馬屁,有不同意見盡管說,朕不怪你。”
關健有點尷尬,說:“臣并非拍皇上馬屁,只不過被皇上說服而已。”
李辰君說:“這件事情就這樣吧,具體安排由你們商量決定。關鍵的是征東的準備工作做得怎樣了?”
秦犇說:“這事必須細細籌劃。戰船已經全部修好,不用新造。征兵工作也已完成,大都是熟習水性的江南之兵。訓練工作也已如火如荼的展開。不過還需時日進行鍛造,盡量做到萬無一失。”
李辰君說:“先皇那次東征,失敗在后勤上面。后勤屢屢被襲,以致延誤時日,拖到冬天。你們道,高寒國的冬天奇冷,不利我軍作戰。這次東征朕以為必須在三個月內拿下高寒國全境,不可拖延。這點必須想點辦法。否則又會無功而返。”
秦犇說:“關于這方面,微臣想了些辦法,不知可行否。”
李辰君說:“說來聽聽。”
秦犇說:“到人家家里打仗,關鍵是環境對我們不利。他們熟習,我們生疏。這段時間我研究了那次東征。我聽說,先皇后勤老是被襲,他們利用熟習的地形長途繞道襲擊我們的后勤補給線。迫使我們頻頻回救,耽誤了時間。這是我們的劣勢。我想可不可以這樣,雙管齊下。一邊派人潛入高寒國,將我們進軍路線上的地形繪制下來,摸清他們便于伏擊的路線,地點,預先作好準備,先敵進行伏擊。這是個大工程,我派的人已進去半年之久了,已經送回一些地圖。另外,我們進軍時,陸路,可以一人二馬,其中一匹馱上糧食。也就是說軍糧隨身攜帶。海路也一樣,每膄戰船旁邊帶配上一膄運糧船。這些糧食既有生糧,又有隨時可食的干糧,比如烙餅,炒面。這樣,萬一后勤被劫,也不懼斷頓。不知道此舉可否?”
李辰君聽了,拍手叫好。說:“沒想到你的思慮如此周密。不愧朕的提拔。好的,就依你所言加緊辦吧。
秦犇說:“微臣還想問個問題。”
李辰君說:“你問。”
秦犇說:“不知此次東征,皇上是否親征?”
李辰君說:“朕當然要去。”
秦犇又問:“皇上是隨陸路呢,還是坐船?”
李辰君說:“陸上兩路,海上三路,自然是海路。”
秦犇說:“我猜也是。不過海上風浪太大,恐怕皇上受不了哩。”
李辰君說:“那朕就事先練練。”
秦犇說:“這也是我之所想。皇上應在練兵之時多上幾次船,顛簸顛簸哩。到時候就不暈船了。”
李辰君說:“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