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是唐朝發明的官職,相當于給你劃分一片地方,你就是那里的皇帝,不過你還是要歸最大的皇帝管轄的。當然全憑你自覺,如果你不服氣,可以造反,但一個節度使的力量是不足以和朝廷抗衡的。
凡事都有例外,唐朝后期隨著節度使日益增強,朝廷的腐敗。皇帝壓制不住時,就麻煩了。安祿山就是例子。
美其名曰節度使實際上就是分封制。手下的力量過于強大,中央就得麻煩了。
趙匡胤看著周圍的這些軍閥,感到很不自在。
在趙匡胤心里,這些人也有當皇帝的心,黃袍加身的事難免不會再發生一次。
削潘成了新國的大事。
趙匡胤采用了丞相趙普的建議,把藩王的土地統一收歸中央,軍政錢糧大權也回同時到了中央,國家又恢復了活力。
凡事都有利弊,以往的皇帝不是不知道分封制的危害,相比之下,他們更知道塞外那些胡人,蒙古等少數名族的厲害。失去了這些將軍們的庇護,王朝也同樣容易坍塌。
趙匡胤生活在分封制危害最厲害的五代十國,親眼看到無數的節度使反叛的事實,自己也是這么上位的。
他管不了那么多了,宋朝的江山在自己死后不能在換主了,這種日子該結束了。
為此趙匡胤設計了一種獨有的方案,簡單概述就是外敵入侵時,將軍拿著朝廷給的令牌,去調兵。如果你分到老弱病殘,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真正做到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大家都互不認識,誰原意跟你去反叛?當然,對抗外敵時也是同樣的心理。戰斗力可想而知。
趙匡胤極力推崇文人擔任武職,在他看來,文人是極易控制的。
從小讀著四書五經的他們,“盡忠報國,忠于國家,忠于皇帝“,老老的印刻在他們腦海了。反叛幾率幾乎為零。
趙匡胤是天生的打仗能手,可以不需要將軍,可他忘了自己的后人怎么辦呢?指望天天在深宮里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公子哥們去打仗嗎?
趙匡胤的這一措施,徹底的終結了藩王反叛的時代。中央集權高度集中,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自太宗之后,軍隊戰斗力日益下降。打仗調動部隊程序繁瑣,必須經過層層核查,戰場支援速度極其的慢。后面的方臘反叛宋朝的反應深刻提現了這點。
不能說趙匡胤這樣做的有什么不好,根據當時的社會風氣,武將反叛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在不加以克制,估計趙匡胤死后,國家又會易主。
針對當時的情況來說,這是最有效的改革,畢竟趙匡胤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外面的藩王解決了,說到底都是陌生人,自己下刀子快,也沒什么不舒服的。
到了自家兄弟那,就有點難辦了。石守信,韓令坤,慕容延釗等人都是拜把子兄弟,國家剛成立就卸磨殺驢實在有點難為情。
不過很快趙匡胤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七月的某日,晚朝后,趙匡胤留下了石守信等人,設宴款待。酒過三巡,趙匡胤忽然長嘆一聲,顯得有些悶悶不樂。手下人看見老領導的樣子,連問何故。趙匡胤緩緩說到:“這天下若不是你們全力扶持,也不會有我的今天,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你們的好。可是……
石守信等人又連忙追問,趙匡胤頓了頓說道:“皇帝在世人的眼里是很風光,真是如此,才有很多的人想要爭奪它。
手下人也不傻,聽到這就回過味了。嚇得目瞪口呆,撲通一聲跪在趙匡胤面前,連聲說道:“陛下,臣等萬萬沒有此心啊!
趙匡胤聽了群臣的話,繼續道:“我們是兄弟,我當然知道你們不可能有異心的“。但是你們的手下難免有人貪圖富貴,一旦把黃袍披到你們身上,雖然你們不想當,又能有什么辦法呢?
武將們聽到這,自能一邊磕頭,一邊哭道:“我們太愚蠢了,沒有想到這些。陛下就可憐我們,給指一條活路把!“趙匡胤等的就是這句話,直接了當的說:“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忙忙碌碌,還不是為了“富貴“二字。這樣吧,我賜給你們金銀田產房屋,終生享受不盡,回家養老吧!
第二日,石守信等人紛紛告老還鄉。讓無數帝王頭疼不已的問題,就這樣被趙匡胤打太極般的化解。
從此以后大宋王朝徹底擺脫了禍害了幾百年的藩王叛亂問題。

還朕江山
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