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則中,論辯聚焦于南宋究竟是否是正統的問題。
在童子看來,每一個占據中原的王朝都是正統王朝,譬如曹魏、金;在裴褒看來,在一個曾經占據過中原的王朝徹底覆亡前,這個王朝將一直擁有正統的地位。正如他自己所說:縱使宋朝君臣遷往南海的一個海島上,宋朝仍是正統。
等到未來有一個王朝能徹底攻滅正統所在的朝代,才能重新獲得正統——宋朝于崖山海戰后徹底覆滅,元朝至此才獲得正統。
有意思的是,作為一位理學家,裴褒在正統的觀念上卻與朱熹不同。朱熹有“正統之始”“正統之余”等說法,裴褒并不推崇。裴褒指出,正統不存在什么“正而不統”“統而不正”,或者“正統之始”“正統之余”,而只存在是否為正統的問題。
宋朝自太祖趙匡胤建國以來便是正統,此后一直至1279年崖山海戰為止。縱使期間宋高宗趙構于1129年曾致書金人,表示愿奉金國為正統,裴褒堅定地認為這是宋高宗自己糊涂,他于2·6則曾抨擊了這種行為——在裴褒看來,不管宋高宗有沒有致書、有沒有稱臣,在法理上,宋朝始終是正統;而金國始終是一伙盤踞中原的蠻夷部落。
我們統稱這種思想為“節烈觀”,它鼓勵著一代代宋朝臣民為民族尊嚴而誓死抗爭;這更是理學家強烈民族榮譽感的體現,它促使著漢民族的仁人志士為保家衛國付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