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理宗端平元年,即1234年。這一年發生了許多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大事:宋、蒙一同滅亡金國;宋朝“端平入洛”,試圖收復河南;蒙古南下攻宋,開始了四十五年的宋蒙戰爭。
【2】:孟珙(1195—1246),字璞玉,南宋名將、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其曾祖父及祖父都是岳飛部將,早年孟珙隨父抗金,功勛卓著,使金人聞風喪膽。后與蒙古軍一同會師于蔡州城下,滅亡金國。宋蒙戰爭爆發后,孟珙統領南宋川蜀、京湖兩大戰場,以一人之力統御長江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晚年以寧武軍節度使致仕。宋理宗淳佑六年(1246),孟珙病逝,年五十二,謚“忠襄”。——因杰出的軍事才能與令蒙古人束手無策的一體化防御體系,孟珙被后世尊稱為“機動防御大師”。
【3】:金哀宗自殺后,蔡州城破。孟珙找到金哀宗的尸首(時已成焦尸),與蒙古將領塔察兒將尸首一分為二,各取一半,當時的人記載,蒙古方面只拿到了金哀宗的一只手,說明其余部分都被孟珙取走。后宋理宗以金哀宗尸身敬奉太廟,告慰宋徽宗、宋欽宗的在天之靈。
【4】:靖康之恥,指發生在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的金人南下事件,北宋因此滅亡——宋徽宗、宋欽宗被俘北上,后客死異鄉。
【5】:張天綱(?—?),字正卿,金國大臣,金國滅亡后被南宋俘虜,客死臨安。
【6】:薛瓊,時任臨安知府,其余均不詳。
【7】:指金哀宗完顏守緒(1198—1234),其中(1224—1234)在位,共十年,金國的亡國之君。在位期間竭盡全力希望能挽救金國,但金國已積重難返——其本人又多次決策失誤,導致金國只能走向滅亡。
【8】:宋徽宗趙佶(1082—1135),其中(1100—1126)在位,共二十六年。即位初期頗有明君之相,但經過蔡京、童貫、高俅等人的引導,成為昏君典型,國力一落千丈。他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全才,被后世評為“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靖康之變后被俘,受盡折磨而死。
【9】:宋欽宗趙恒(1100—1156),其中(1126—1127)在位,共一年又兩個月,年號靖康。為人反復無常且優柔寡斷,對金兵的南侵毫無抵抗決心,只知議和。后來親往金營議和,結果被扣留。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金人命宋欽宗與遼國末代皇帝耶律延禧比賽馬球。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逃跑,被亂箭射殺;宋欽宗不善騎術,跌落馬下,被亂馬踏死。宋欽宗在位僅一年多時間,卻更換了二十六名宰執大臣——對宰相們的救國之策,宋欽宗從未聽從;對宰相們的誤國之策,宋欽宗言聽計從。
【10】:宋理宗趙昀(1205—1264),其中(1224—1264)在位,共四十年。在位初期,朝中有史彌遠大權獨攬,理宗自己則尊崇理學,游樂無度。史彌遠死后,理宗親政,立志中興。起初頗有一番作為,但在端平元年(1234),端平入洛失敗后,理宗一下就萎靡不振起來。執政晚期,理宗沉浸在醉生夢死的生活中,國勢日衰。宋朝滅亡后,僧人楊璉真伽盜掘南宋皇帝陵墓,理宗的頭顱被砍下后制成了酒器。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明軍攻占大都后將頭顱找到,明太祖朱元璋聽聞后“嘆息久之”,于次年(1369)依帝王禮歸葬。
【11】:尹杰(1192—1259),字衡淑,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與裴褒同中進士。為人奸詐陰險,喜歡搬弄是非——在1·1則所記載的事件后與裴褒結怨。尹杰與奸相丁大全多次試圖構陷裴褒,裴褒則與賈似道多次進言罷免尹、丁二人,相爭四十余年,貫穿宋寧宗、宋理宗兩朝。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尹杰被文天祥彈劾罷免,在流放途中被押送官兵縱火焚死,年六十七——在賈似道的建議下,理宗賜尹杰的謚號為“荒丑”,意為“荒唐丑惡”。而奸相丁大全則在景定四年(1263)被罷黜,后在貶謫途中被押送官兵擠進水中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