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希匹,小爺就不相信了,你張家是不見兔子就撒鷹的主!
從今兒起,你張士翎怎么做,老子也怎么做,我就不信——你姓張的會吃虧?
見到李恒成動了真格,張士翎懶洋洋道:“姓張的都給我聽著,你們要是被比下去了,就給我跳茅坑去!”
他一張女子也要慚愧三分的俊逸臉上,素來掛著的懶洋洋下,隱藏著常人難以察覺的鋒芒。
身為家族嫡子,他受到的教育,常人難以想象!
“是,大少爺!”
眼見大少爺動了真格,張氏子弟自然不敢怠慢,他們做事更加仔細了。
……
主院內,聽到院子里一眾少年郎的怒吼,張思源嘴角掛上了笑容:
“殿下,這紅薯的育苗方法,不會出現疏漏吧?”
“放心!”朱慈炯擺擺手:“你運回來了一萬斤紅薯,若是育苗得當的話,明年最少會有五百萬顆幼苗。”
“這紅薯苗,只要有了一點水分,就能種活。”
朱慈炯笑道:“最主要的是,紅薯的種植,并不是只有使用幼苗這一條道路,它就像楊柳一般,隨便一插就能成活。
先種植早紅薯的秧苗,等到這些秧苗,長到了一尺長,就可以剪枝插釬,種植晚紅薯了。”
“只要舅父能夠說服當地百姓,配合我們進行種植,等到明年秋天,這紅薯的產量,突破五萬萬斤不成問題。”
“一斤紅薯種,能繁殖五萬斤紅薯出來?”張思源眼睛都要瞪出來了。
“是的,一個紅薯,只要不凍壞,明年能收獲五、六岔幼苗,一茬就有大幾十根紅薯秧,而只要有了一場春雨,這一顆種在地里的紅薯秧,再剪枝插釬百十棵晚紅薯苗不成問題。”
“一顆秧苗,通常一個月可以生長出三根一尺長的藤蔓,而剪插的時候,只需要分成三寸長一段就可以種活了。”
“關鍵是紅薯的種植期,長達兩月,這期間,只要雨水對勁,隨時可以剪枝插釬!”
朱慈炯簡單的給張思源算了一筆賬:“這是一筆子生孫、孫生子的糊涂賬。
而一窩紅薯,最低都有三五斤的產量,舅父你說這產量會有多少呢?”
張思源驚訝的快要宕機了,這筆賬該怎么算……
朱慈炯笑了笑:“這東西行距需要一尺左右,柱距只需要半尺就可以了,雖然要起壟,但是,我們可以將壟挖的稍寬一些,用雁別行交替依次種植,如此一來,一畝地大約需要秧苗一千棵至三千棵之間。”
張思源簡單的計算了一下產量:“那也就是說——這東西若是種植的好了,產量能達到幾千斤?”
他只覺得心跳開始加速。
就算食用紅薯會有很多弊端,但是,單單這畝產,就足以讓它迅速擴散開來了啊!
更重要的是,殿下說了,紅薯適合種植在山坡地形上,這種田地,就算種植耐旱的大麥、小麥,產量也不過只有五六十斤……
一邊是五六十斤的畝產,一邊卻是輕輕松松畝產上千斤——最重要的,這紅薯它是糧食啊!
莫說是糧食了,等到了饑荒年,別說野菜、草根了,哪顆樹上還有葉子喲!
朱慈炯看向了窗外的群山,他緩緩道:“我已經讓劉公公帶著小宦者,開始培育新種。
不消三五年時間,紅薯當能達到三千斤以上的畝產。”
有一句話他沒有說,紅薯的產量雖然紙面上計算著這么高,但是,這個時代的紅薯,因為沒有選育良種,是以藤蔓旺盛,甚至藤蔓上還會生長小紅薯。
因為養分被分散掉,密集種植的時候,平均產量并沒有單株產量高。
而且,最重要的是,等到藤蔓爬滿了溝壟的時候,需要將藤蔓翻過來,曬死氣生根,不使養分分散,這需要四五次之多。
種植紅薯,也很需要勞動力照顧的。
“夠了!夠了!”張思源欣喜欲狂。
“殿下,鄖陽、淅川那邊都是山區,按照您說的,正是適合種植紅薯的地方。
殿下,這是活民無算的無量功德啊!”
……
中華是一個耕地稀少的區域,它用世界上最差的耕地,養育了最多的人口。
糧食的差額,就算是將地主全部刮了,也湊不夠……
土地有限,產出有限,縱然地主囤地,糧食卻是屯不住,終歸是要流入市場的。
民眾,家貧,地少,產出不豐,糧食人均全年合不到五百斤……這就是華夏的現狀!
人均不到五百斤糧食,還要喂養牲口——更有吃糧大戶軍馬!
在沒有油水的時代,五百斤糧食,還不夠一個人吃半年的……
這個鍋,誰來背?
在開拓進取的軍功爵時代,地主是征戰的主力,甚至,國家會有意識的制造出一批又一批的地主……
張家是大地主。
白水張氏手中掌握的土地,達到了整個南陽(宛襄)平原的一成以上。
若是將這些土地集中起來,足足抵得上幾個縣。
朱慈炯已經說服了張思源,張氏手中適合的田地,都會拿出來種植紅薯……
……
“舅父,你剛才說找了多少鐵匠?”朱慈炯放下了糧食的事情,開口詢問道。
張思源的臉上有了一絲窘迫:“這兩年不比前些年,清廷對這種匠戶管的很嚴,我只找來了十幾個鐵匠,不過學徒倒是找了百十個。”
丟人丟大發了,沒有想到就連他張氏出面,也找不來多少鐵匠……
鐵匠這件事,還不能讓李家知道,誰知道已經是五品官的李挺然,會不會跟他一條心?
“學徒?什么樣子的學徒?”
朱慈炯并沒有在意找來了多少鐵匠,反倒是對學徒有了興趣。
“若是打制一些農具,他們倒是合格……就是打制兵器,還沒有出師……”張思源只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大話他許下了,哪知道竟然這么艱難。
清廷分門別類將匠戶們登記造冊,甚至,每月還會派遣衙役前去查看。
他找來的這十幾個老師傅,都是家中有出師的子嗣,這才敢跟他走的。
“作坊那邊工具都到齊了吧?”朱慈炯前些天的時候,就吩咐了這件事。
張思源點頭,這個他早已購置到位。
“走,那就去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