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憶夢長安

憶夢長安;長安后記 第六章;清朝始末

憶夢長安 孤王崔衛東 1591 2022-12-05 15:33:50

  他是北方草原的雄鷹,能征善戰驍勇無敵。

  他是后金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

  他統一了女真族各部,起兵反明。

  然而,戎馬一生的他卻敗在了一個從未打過仗的書生手中,帶著恥辱與遺憾永遠的告別了他的江山。

  他就是被稱之為;天可汗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1559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出生于建州地區,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一個滿族奴隸主家中。祖父、外祖父及父親都是建州指揮使,因外祖父反叛明朝,被明廷所殺,其祖父及父親也受牽連被殺,努爾哈赤和弟弟舒爾哈齊僥幸逃脫,后被明廷封龍虎將軍,命努爾哈赤承襲建州指揮使一職。

  而后,努爾哈赤利用祖父及父親所留下的兵士,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他采用先內后外,先弱后強,遠交近攻等策略,首先統一建州本部,隨后奪取東海部及海西部。

  起兵之初,努爾哈赤在建州女真族中勢力最弱,但在他的正確領導下不斷兼并擴張。在三十余年的努力下,最終統一女真各部,成為八旗共主。

  1603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開始修建城堡,又增修外城。

  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稱汗,建元天命,被尊為;英明汗,又稱;天命汗,改赫圖阿拉為;興京,國號;大金,史稱;后金。

  1618年,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反明,對明朝腐敗不堪,備受壓迫統治的各部紛紛響應。努爾哈赤親率兩萬大軍直下撫順,明軍守將投降,而援軍也全軍覆沒。

  1618年七月,努爾哈赤攻陷撫順,遼東,清河等地,一路高歌猛進,軍事發展令明廷震驚。

  1619年,明廷發動大規模滅金戰爭,兵分四路直逼赫圖阿拉。然而,努爾哈赤集中兵力,采用各個擊破的戰略,雙方在今撫順東渾南岸的薩爾滸展開決戰。

  明軍占據絕對優勢,然而卻慘遭大敗,僅僅四天,后金便粉碎了明軍的進攻。薩爾滸之戰也成為了明金關系的轉折點,明朝失去了進攻的能力,對后金采取防御措施。

  明軍大敗后,后金實力大增,政治野心和掠奪欲望也隨之增長,乘勝攻克開原,鐵嶺,葉赫等地,廢棄明廷律法,改用;天命金國汗印,自此揚威天下。

  一個泱泱大國明朝,卻被一個小小的后金政權所制衡,其根本原因還是此時明廷的腐敗,君王昏庸,沉迷酒色,驕奢淫逸,鋪張浪費,大造宮室,濫行賞賜,官僚賄賂,腐朽不堪,爭權奪利,宦官專權,致使人心思變,民變迭起,兵變不斷。

  為了挽回敗局,明廷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總領,熊廷弼整頓軍紀,督造戰車,修繕城池,精心部署,暫時遏制了后金進攻的勢頭。

  然而,明廷皇室政權的頻繁更迭,致使政局動蕩,黨爭加劇,熊廷弼在明熹宗執政間被排擠后罷免,袁應泰代之。

  袁應泰任意撤換官職,任用親信,改變熊廷弼防御固守方針,導致軍心動蕩,前線大亂。

  努爾哈赤抓住這一時機,于1621年,傾盡后金之兵力,分兵八路先后攻克奉集堡、沈陽、遼寧、廣寧等地,突破了明軍遼河防御。隨后,對占領地區進行治理,鎮壓反抗勢力,訓練軍隊,發展生產。

  1625年,努爾哈赤將都城遷至沈陽,進一步鞏固遼沈地區的統治,為大規模攻明打下基礎。這一時期,明朝與后金處于對峙狀態。

  而明廷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勢力,因與遼東抗金將領孫承宗發生不悅,故而處處彈劾極力排擠,孫承宗被罷免后,高第繼任。

  高第胸無遠略,肆意改變孫承宗抗金策略部署,致使孫承宗多年的心血毀于一旦。

  袁崇煥抗命不從高第撤退至山海關內的戰略,執意堅守孤懸于山海關外的寧遠城。

  努爾哈赤得知高第撤退至山海關內,熟知此人弱懦無能,便乘勝西進。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率大軍十三萬西渡遼河,長驅直入抵達袁崇煥固守的寧遠城。然而,龜縮在山海關內的高第擁兵自重,坐視寧遠孤城被圍而不救。

  當時寧遠守軍不足兩萬,袁崇煥面臨強敵,后無援兵,但其臨危不懼,集將士激以忠義,將百姓盡遷入城,以身作則,誓死守城。

  努爾哈赤率大軍激戰三日,遭到猛烈轟擊,傷亡慘重,努爾哈赤也被大炮炸傷,被迫撤退。

  這是明朝與后金交戰以來第一次大勝,也是努爾哈赤四十三年戎馬生涯中第一次失利。年近七十歲的努爾哈赤難以承受寧遠之敗的打擊和恥辱,憂憤成疾,致使病體愈加嚴重,不久,于1626年八月病逝。

  努爾哈赤之死,使得明朝面臨的緊張局勢暫時得到了緩解,但努爾哈赤的繼承者皇太極,并沒有善罷甘休,后金對明朝的戰爭也將繼續進行。

  努爾哈赤死后,他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皇太極即位后勵精圖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征服朝鮮及蒙古各地,解除了后顧之憂,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志在入關,實行滿漢一體,減輕農民負擔,發展生產,增兵納將。

  1636年,在漢、滿、蒙三族的共呈勸進表下,愛新覺羅皇太極正式稱帝,國號;大清,史稱;清太宗。而大清王朝也是中華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1642年,清軍在與明軍的長期作戰中,贏得松錦大戰,俘虜明將洪承疇,使得明軍精銳部隊喪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朝迅速擴展勢力,為入主中原打下堅實的基礎。

  1643年九月,在位十七年,享年五十二歲的皇太極去世,傳位于第九子順治帝福臨。福臨六歲登基,因為年幼,由叔父睿親王,后為攝政王的多爾袞輔政。

  同年,也就是明朝崇禎十六年,原為闖王高迎祥農民起義軍部下將領的李自成,在襄陽自稱;新順王,繼而在河南汝州殲滅明廷陜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軍,乘勝進占西安。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定都西安。

  同年三月,李自成率兵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于煤山自縊,明朝就此滅亡,明朝的殘余勢力四分五裂,各自為政。

  而清軍繞過寧遠城,也直逼北京。此時,出身富貴,手握重兵鎮守寧遠城的吳三桂也立即率軍援救京師,但他還未到達京城,崇禎皇帝已經自縊身亡,吳三桂只能帶兵返回孤城寧遠,繼續鎮守山海關北面的最后一道清廷屏障。

  平民出身的李自成占領北京后,招降吳三桂,吳三桂雖然猶慮,但也并未拒絕招降。然而,隨即傳來噩耗;吳三桂的家人被農民軍扣押、拷打,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李自成部下強占。

  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隨即降清,在清軍的支持下,吳三桂與李自成展開激戰。面對勢力強大的李自成起義軍,吳三桂潰不成軍。

  見吳三桂戰敗,清軍才出兵援救,在清軍與吳三桂的聯合下,李自成不敵,只能撤退。經此一戰,起義軍一蹶不振。

  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殺死吳三桂全家,隨即退出北京城,而吳三桂則打開山海關,引清軍涌入關中。從此,李自成與吳三桂不共戴天。

  李自成戰敗后退回關中,又被迫退至湖北等地,最終在湖北九宮山因勞累過度熟睡,被山民誤當成賊打死。

  而吳三桂為大清繼續立下赫赫戰功后,被封為;平西王,直到康熙當政,因吳三桂擁兵自重,權勢滔天,被康熙撤蕃而反清,最終于1678年,突發疾病,死于衡州。

  山海關一戰,清軍入主關中,同年,遷都于北京,在擊破各個政權后,大清江山得以穩固。穩固后的大清王朝繼續沿用長安被更名為;西安的稱謂。

  1650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福臨正式親政。首先招降彌亂,大力恢復生活生產秩序,懲治貪官污吏,直到順治末年,除了東南沿海之外,全國領土基本得到統一。

  1661年,在位十八年,享年二十四歲的順治帝福臨病逝,遺詔傳位于第三子玄燁,這也就是日后名揚四海的康熙帝。

  1661年,年僅八歲的康熙帝玄燁即位,為清朝第四位君王。因為年幼,朝政由權臣鰲拜把持。少年時期的康熙就展現出非凡的聰慧,設計鏟除鰲拜,開始親政。

  1681年,成年后的康熙志向遠大,平定三藩之亂,繼而澎湖海戰,收復臺灣,挫敗沙俄侵略,確保中國主權,又三征葛爾丹,征服蒙古各部,并籠絡蒙人,加強中央集權,標榜仁政,優待漢人,發展經濟,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國勢逐漸蒸蒸日上。

  然而,晚年的康熙帝開始倦政,朝廷出現了吏治腐敗的現象,諸多皇子為了爭奪皇位,對康熙晚年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

  1722年,在位六十一年,享年六十九歲的康熙駕崩,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

  他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大清王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被后世尊稱;千古明君。

  康熙死后,他的第四子雍正帝胤禛即位,雍正帝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少數民族統治,實行改土歸流,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減輕無地,少地的農民經濟負擔,促進人口增長,大力整頓財政,實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1723年,出兵青海,平定叛亂,大力整頓吏治,凈化皇儲制度,避免了皇儲之間為了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現象。

  雍正本人更是勤于政事,為朝臣樹立標桿,吏治清明,朝政穩固,為康乾盛世的延續創造了堅實的基礎。

  1735年,雍正帝駕崩,傳位于第四子乾隆帝弘歷。

  乾隆帝弘歷是中國封建社會名聲顯赫的帝王,在位期間,經過一系列改革新發展,清朝達到了自建立以來最為昌盛的時代。繼而,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得到大力發展。社會穩定,注重民生,五次普免天下錢糧,減免農民負擔,使得國力日漸強盛,經濟繁榮。京劇也盛行于此,并得到了大力推廣。

  多次鞏固邊疆地區,從根源遏制反叛勢力,并完善對西藏地區的統治。再次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使清朝版圖由此達到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

  然而,乾隆統治后期,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又面臨英國、俄國的侵略行徑,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由此拉開了與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差距,中國也隨后落后于西方列強。

  1795年,乾隆帝禪位于第十五子嘉慶帝颙琰(yong yan),禪位后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

  1795年,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帝駕崩,享年八十九歲。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帝王。

  乾隆死后,嘉慶帝才正式親政獨掌大權。面對乾隆末年的弊政,嘉慶銳意改革,整頓內政,嚴肅綱紀,嚴懲貪官污吏。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權臣和珅。

  和珅為乾隆第一權臣,深受寵愛,無法無天,玩弄權勢,二十年的為官生涯中,貪污程度相當于清王朝十余年的國家收入,最終被嘉慶誅殺。

  嘉慶帝在位期間,大力整頓吏治,任用賢臣,廣開言路,驅邪扶正,崇尚節儉。然而,盡管他采用一系列措施,都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反倒更加嚴重。

  白蓮教起義再到天理教起義,令朝廷不停的鎮壓,削弱自身實力,財政支出也日益窘迫。加之,清廷八旗貴族不停的壓榨,令清政府更是雪上加霜。

  清政府在忙于處理內亂之際,英法等西方國家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并積極向東方擴展勢力,中國便成為了目標。

  面對西方勢力的殖民挑戰及鴉片與傳教士的強勢入駐,盡管嘉慶帝極力打壓,但也沒能阻止清朝由盛轉衰的命運。

  1820年,嘉慶帝去世,傳位于第二子道光帝旻寧。

  道光帝在位期間,整頓吏治,提倡節儉,杜絕奢靡,勤于政務,嚴禁鴉片。

  當時,英國每年輸入中國近兩千噸鴉片,致使國庫空缺,經濟日益嚴峻。道光帝被迫下令查處鴉片。

  1838年,在道光的大力支持下,林則徐堅持執行禁煙措施,收繳鴉片,并于虎門將收繳鴉片銷毀。而英國也借機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

  1840年,英國出動戰船封鎖珠江口,正式挑起了鴉片戰爭。

  在一批貪生怕死、目光短淺的朝臣彈劾下,林則徐等人被革職查辦。在與英軍的對戰中,結果可想而知,清朝政府已是岌岌可危。

  1842年,被逼無奈的道光帝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即;南京條約。

  清廷國庫已經頻于崩潰的邊緣,只能大肆搜刮民財。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由此農民起義揭竿而起。

  由洪秀全等人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軍最為強大,而清廷也在不斷的鎮壓,使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1850年,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道光帝含恨而逝,傳位于第四子咸豐帝奕詝(yizhu)。

  咸豐帝奕詝是在內憂外患,遍地硝煙中繼承帝位,在經過一系列改革后,又大力整頓吏治,選賢任能,罷免昏庸腐敗官吏,全力扭轉清朝頹勢,重用曾國藩等人。

  1856年,英法聯合再次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太平起義軍與英法兩國的重重壓力下,咸豐帝卻束手無策。

  在英法聯軍占領廣州之后,于1858年北上攻陷大沽口,直逼天津。在武力的逼迫下,無奈簽署了又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即;天津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次進攻渤海灣,各地接連失陷,英法聯軍長驅直入,直抵北京,咸豐帝出逃至熱河。

  在戰事不斷的執政中,咸豐帝心神交瘁,開始懈怠朝政,縱情聲色,醉生夢死。如此不僅使身體日漸惡化,而且還造成了慈禧日后專權,使中國更加喪權辱國后,加快了衰敗的步伐。

  1861年,咸豐帝于承德去世,長子同治帝載淳即位。

  同治帝載淳是清王朝第十位君王,但他的實際親政不足一年時間,他的一生都是在慈禧太后的掌權中度過,基本毫無作為。

  同治帝六歲即位,因為年幼無法親政,其父皇咸豐帝為他指定了八位大臣輔政。然而,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奪取了輔政大權,將八位大臣或是斬殺或是流放,開始了垂簾聽政。

  同治帝在位期間,朝廷重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于1864年,平定了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等起義反叛勢力。

  同治帝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光鮮的外表下,卻沒有一國之君的尊嚴與權利,在政治上收到慈禧太后的控制,生活上也遭到慈禧太后的干涉。

  1874年,同治帝在這樣的環境中郁郁而終,享年十九歲。

  同治帝死后,膝下無子嗣,其堂弟年僅四歲的光緒帝載湉于1875年一月即位。

  載湉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一位非皇子而繼承大統的皇帝,他是道光帝之孫,咸豐帝之侄,慈禧太后的親外甥。也正是因為光緒帝年幼才被慈禧選中,以便牢固的控制手中的權力,繼續她的垂簾聽政。

  慈禧不僅切斷了光緒帝與其父母等親信往來,更是想盡辦法為光緒灌輸自己才是其母親的信息,并為光緒帝樹立起自己的權威與尊嚴。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光緒,對慈禧產生很深的懼怕心理。光緒帝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婚姻大事不能做主,就連軍政大事也全權由慈禧獨裁。

  在光緒帝當政的三十年中,清朝正值多事之秋,中法戰爭失敗,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再次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使民族危機更加嚴重。值得慶幸的就是,1881年,左宗棠收復臺灣。

  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有識之士,試圖維新政治,推行戊戌變法,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實現近代化。

  這一變法得到光緒帝的大力支持。然而,此次變法猛烈沖擊傳統封建守舊大臣貴族的利益,于是,慈禧聯合守舊勢力共同鎮壓改革。

  光緒帝的變法運動只持續了一百零三天,就以失敗告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或是出逃,或是被殺。

  期間,光緒帝打算依靠袁世凱牽制慈禧為首的勢力,但反被袁世凱出賣,光緒帝被慈禧囚禁于中南海。

  與此同時,以朱紅燈為首的義和團運動正悄然展開,義和團運動如星火燎原之勢,反清滅洋。

  義和團運動嚴重影響了西方列強的利益,于是紛紛出兵武力干涉,而慈禧政府卻毫無對策,最終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慘劇發生,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逃至西安。

  1901年,清廷派李鴻章與八國聯軍簽訂辛丑條約后,這才使得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平息。

  再次回到北京城的光緒帝,看到滿目瘡痍的京城痛心疾首,政治的失敗,生活的不幸,使他悲憤不已,于1908年11月14日含恨而逝,享年三十八歲。

  光緒帝死后第二天,即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

  光緒帝死后,又因膝下無子嗣,由攝政王載灃的長子,年僅三歲的宣統帝溥儀繼位。

  溥儀是清朝繼位年齡最小,繼位時間最短,也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正是他結束了中國歷史,自夏朝建立約四千年的封建帝制。

  三歲繼位的溥儀因為年幼,朝政由攝政王載灃和隆裕皇太后把持。

  1911年,革命黨人孫中山在武昌發動起義,辛亥革命就此爆發,迅速席卷大半個中國,清政府派出北洋軍南下鎮壓。

  軍閥袁世凱以革命形式拋出優待皇室為條件,迫使清廷自行退位。

  隆裕太后及大臣們為了保住皇帝稱號和自身性命,無奈接受了袁世凱的優待條例。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發宣統帝溥儀的退位詔書,清朝就此滅亡。袁世凱也順利的當上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退位后的溥儀繼續生活在紫禁城中,這時的他剛滿六歲。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等皇室逐出皇宮,并廢除帝號。溥儀從此成為普通公民,生活在天津。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本人的控制下,于1934年至1945年,溥儀做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所以又稱;康德皇帝。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并被帶至蘇聯。

  1950年8月,溥儀被押解歸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

  1959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簽署特赦令后獲得特赦,特赦后為全國政協委員。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一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至清西陵內的皇家陵園中。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县| 神农架林区| 邯郸县| 乐都县| 洞头县| 新沂市| 游戏| 马鞍山市| 溆浦县| 波密县| 紫金县| 色达县| 环江| 林西县| 牡丹江市| 深圳市| 米易县| 乐业县| 内江市| 济南市| 嘉黎县| 贵阳市| 岳阳市| 淮阳县| 洞口县| 江山市| 兴城市| 湟源县| 鄱阳县| 长治市| 陇西县| 保靖县| 平泉县| 南丹县| 综艺| 江城| 临高县| 迁西县| 海口市| 贵南县|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