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的強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經歷了七十余年的積累,帝國的衰敗也不是一日而成,它甚至還有過回光返照。
公元前87年,當時世界上擁有子民最多,疆域最廣的帝王駕崩。這位備受爭議的漢武帝,雖然晚年昏聵,讓漢帝國處于危險的邊緣,但最終,能夠及時醒悟,更為關鍵的是;他選好了自己的繼承人,并配備了幾位精明能干的助手。
與眾多酒色誤國的庸主截然不同,漢武帝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漢武帝臨終前,立最為寵幸的鉤弋夫人其子(劉弗陵)為太子,為防止小太子的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后稱制的局面,不惜找借口處死了鉤弋夫人。
而后,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與左將軍(上官桀),車騎將軍(金日mi磾di),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共同輔佐幼主,其中,霍光居首,位在三公之上。
霍光,是武帝時期名將霍去病同父異母之弟。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征討匈奴回師路過平陽,帶上十來歲的小弟霍光回到長安,安置在自己帳下做事。
兩年后,霍去病逝世,霍光任奉“車都尉”,負責保衛漢武帝的安全。
霍光精明干練,做事謹慎,二十多年來沒有出過任何差錯,深受漢武帝的賞識,最終被委以重任。
事實證明漢武帝的確眼光獨具,霍光不僅政績赫赫,也得到了繼位的漢昭帝(劉弗陵)的信賴。
公元前87年,年僅八歲的劉弗陵繼承大統,對于年僅八歲的劉弗陵來說,剛剛經歷了喪失父母之痛,又在懵懵懂懂之中繼承一個龐大的帝國,一條艱澀的道路等待著這位年幼的君王。
隨著劉弗陵登基為帝,霍光與另外三位輔政大臣開始共同掌控朝政大局,輔佐幼主。
霍光針對漢武帝在位時,實施的一系列政策弊端,正視國家財政空虛,戶口減半的嚴酷事實,繼續實行漢武帝晚年,減輕剝削,節約民力,予民休息的政策,同時,重新恢復與匈奴和親的關系。
上官桀,歷任中央廄令,侍中,太仆,最終升至左將軍的高位。
桑弘羊掌管中央財政近四十年,為漢武帝四海賓服得大一統國策,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金日磾,本為匈奴休屠王太子,在匈奴的內斗中,休屠王被殺,金日磾與其母歸降漢朝,獲得感漢武帝的信任。
這個看似帝國的元老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竭力忠誠大漢帝國,輔助少年天子治理國家,然而事實上,激烈的政治斗爭才剛剛開始。
霍光與上官桀是兒女親家,關系最為親密,而曾在漢武帝時期立下汗馬功勞的桑弘羊,渴望分得更多權利,卻又勢單力薄,力不從心,而并無野心的金日磾,在劉弗陵即位的第二年后便早早逝世了,如此一來,朝廷大局完全被霍光與上官桀把控,但這兩位卻又各懷心思,追逐名利的政治暗潮,在他們之間悄然涌動。
劉弗陵即位不久,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向霍光提出;送五歲的女兒入宮,然而,這一提議被霍光直接否決了。
上官桀不甘失敗,轉而與劉弗陵的姐姐(鄂邑蓋)長公主結盟,最終,在長公主的活動下,上官氏得以順利入宮,登臨皇后之位。
自此,上官桀與霍光之間的關系漸行漸遠,而桑弘羊由于霍光反對自己為親信謀求官職,也對霍光心懷不滿。
如此一來,上官桀,桑弘羊,蓋長公主三人之間達成了反對霍光的政治默契,與此同時,劉弗陵之兄燕王(劉旦),也開始蠢蠢欲動,并勾結上官集團,意圖將王位取而代之。
公元前80年,燕王劉旦找借口彈劾霍光,意欲伺機除掉霍光,不料,劉弗陵對霍光沒有絲毫責怪。
不久,上官桀一黨又派人詆毀霍光,然而,劉弗陵明確表明態度;大將軍霍光是忠臣,先帝讓他輔佐朕,敢有詆毀霍光者,按罪論處。
如此一來,上官桀等人只得暗自籌劃武裝政變。值此危急關頭,蓋長公主門下一名管理稻田租稅的官員,告發了上官桀等人的陰謀。
霍光先發制人,將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一網打盡,論罪族誅,蓋長公主與燕王劉旦見事不濟,也相繼自殺。
此后,霍光大權獨攬,不但自己權傾朝野,其弟弟,兒子,女婿,也紛紛擔任朝廷要職,成為漢王朝實際統治者。
此時的霍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也沒有人沒夠制約他。但西漢王朝君臣和諧,國力逐漸復蘇。
霍光掌權期間,對外與匈奴和親,致力于維護良好的外部環境,對內繼續推行輕徭薄賦,予民休息的政策,大力發展經濟,君臣互信,對西漢王朝的壯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公元前74年六月,年僅二十一歲的漢昭帝劉弗陵突然駕崩于未央宮,膝下無子嗣,后入葬平陵。(今陜西省咸陽市秦都新區平陵鄉大王村)。
也許這位年少的皇帝曾經少壯多知,曾經心懷憧憬,在他的心中,或許也曾為大漢帝國規劃過美好的藍圖,或許也曾幻想過有朝一日君臨天下,接受萬人歡呼的帝王之尊,然而他的人生太過短暫,所有的事情都已來不及去完成,他沒有機會像父親那樣大展宏圖,建立屬于自己的豐功偉績。
國不可一日無君,作為首輔的霍光與大臣商議;迎立漢武帝的孫子(劉賀)為帝,史稱“漢廢帝”。
然而,剛登上王位的劉賀荒淫無道,為人處事滑稽不堪,在位僅僅二十七天,就被廢除。“漢廢帝”這個稱謂,也是后人為了調侃這個昏庸無道的皇帝而冠名。
在霍光的主持下,又立漢武帝曾孫(劉詢)為帝,劉詢原名(劉病已),史稱“漢宣帝”,霍光繼續執掌朝政。
然而,由于長期執掌漢王朝的大權,霍光逐漸貪戀起權勢,霍氏家族也基本包攬了朝政大權,在朝廷建立了盤根錯節的勢力,以至于使成年的漢宣帝如芒在背,對霍光十分忌憚。而后發生的事情,更讓漢宣帝對霍氏家族恨之入骨。
霍光的夫人為了使自己的女兒,能夠成為皇后,竟然不擇手段地毒殺了與漢宣帝為貧民時的結發妻子(許皇后),這便使得漢宣帝懷恨在心,伺機鏟除霍家勢力。
公元前68年四月,霍光逝世,葬于茂陵,(今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茂陵村),與漢武帝陵遙呼相望,但霍氏家族在朝中的權勢仍然十分顯赫。
史料中,對于霍光的評價頗多溢美之詞;霍光忠于漢室,老成持重,知人善任,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他擊敗了上官桀等人發動的政變,使漢室轉危為安,其政治膽略令人贊佩。他改變了漢武帝末年暴斂的政策,使漢朝的經濟穩健發展,其重民重國的為政理念也可見一斑。
很多學者認為;其成就可與周公相媲美,的確達到了漢武帝對他的期望。
然而,也有人認為;霍光對于權利追求,是值得商榷的,他始終也未能擺脫“身為將相,子弟封侯”的評說。
霍光的宗族,子弟都獲得了高官顯位,最終,也為霍氏家族埋下可禍根。
漢宣帝劉病已以皇帝制的規格,高調地安葬了霍光,追謚其為“宣成侯”,同時下詔稱贊霍光的功績,其子孫后代可以永世繼承他的爵位和封地。
雖然有著權利的矛盾,但劉詢卻是以大局考慮,還是認可了霍光對國家做出的貢獻。
然而,霍氏子弟不知收斂,不久,大禍即將臨頭。
漢宣帝為了震懾群臣,削弱霍家勢力,先是解除了霍光兩名女婿東西宮衛尉的職務,又讓自己的親信擔任南北軍和御林軍的統帥,掌握兵權,繼而任命霍光之子右將軍(霍禹)為大司馬,明升暗降,并進一步架空霍山,霍云等職務,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霍氏集團又鋌而走險,企圖推翻劉病已,擁立霍禹為帝,但他們的陰謀很快就被鎮壓。
最終,漢宣帝以謀反為名,將霍家滿門誅滅。漢宣帝終于完全掌握了真正的皇權。
公元前65年,劉病已改年;元康,并更名為(劉詢),以便百姓避諱,自此,以嶄新的姿態君臨天下。
劉詢雖然鏟除了霍氏家族的勢力,但在施政方針上與霍光并無分歧,基本延續了昭帝時期的統治政策。此外,劉詢還建立了完善的考核獎罰制度,朝廷中自此涌現出大批良吏,政治風氣煥然一新。
在劉詢的努力下,漢朝迎來了興勝的景象,史稱“昭宣中興”。有強盛的國力做基礎,劉詢又一舉降服匈奴。
當年的漢武帝在漠北決戰中擊敗匈奴,一舉奠定了漢強匈弱的格局,但并未將匈奴威脅徹底消除。
劉詢掌權后,派遣十六萬兵馬攻打匈奴,并聯合烏孫騎兵五萬,與漢軍形成東西并進的鉗形攻勢,決心一舉掃除隱患。
這也是漢朝四百年間最大規模的騎兵出征,匈奴無力抵抗,大敗而歸。
同年,匈奴襲擊烏孫,遭遇暴雪,生還者不及十分之一。
此后,漢軍僅遣三千騎兵出擊,便捕獲幾千匈奴人,大勝而還。
不久匈奴的五位單于爭權奪利,再也無力侵擾漢境。
十年后,匈奴(日逐王先賢禪)降漢,被劉洵封為“歸德侯”。
公元前60年,漢朝建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行使國家主權。西域都護府統轄西域諸國,諸國有亂,則發兵征討。從西域都護府設立時起,西域的廣袤土地正式歸屬大漢王朝。
又過了六年,匈奴“呼韓邪(ye)單于”在內部爭斗中,被其兄“郅支單于”擊敗,隨后引兵南遷。
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在甘泉宮朝見劉詢,并俯首稱臣,至此,歷時百年的漢匈之爭基本宣告結束。
縱觀劉詢的帝王生涯,其軍事成就堪與漢武帝相比,一役令匈奴甘愿臣服,將整個西域納入大漢疆土,對其匈奴策略,也不遜色武帝。
而后,劉詢大力整頓吏治,仰制土地兼并,在各地設立平倉,平穩物價,使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這也是西漢武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期。了解民生疾苦的劉詢將漢王朝帶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公元前49年,漢宣帝劉詢駕崩,葬于杜陵,(今陜西西安市三兆村),謚號;孝宣皇帝,廟號;中宗。中宗之號,對應中興之功,實至名歸。
逝世前,劉詢詔命樂陵侯(史高)為大司馬兼車騎將軍,太子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少傅(周堪)為光祿大夫,共同輔佐太子“劉奭(shi)”。
然而,物極必反,漢宣帝犯下了皇帝生涯中,唯一一個致命的錯誤———
在他之后,漢朝即將進入無可挽回的黑暗時代,可是歷史不可假設,如果劉詢另立****煌還能繼續延續嗎?
劉詢沉睡帝陵之中,已無力指導兒子執掌權力,也無法再為王朝的未來指引方向,這位承前啟后的中興之主,懷著對故土與人民的熱愛,沉入永恒的夢境。
偉大的西漢王朝,不可避免地進入了衰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