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憶夢長安

夢長安中;長安奠定史 第七章;張騫出使

憶夢長安 孤王崔衛東 2143 2021-01-14 14:10:10

  公元前138年,劉徹得到了一個重要的情報;一個匈奴俘虜供述說;在河西走廊一帶,原本有好幾個游牧部落,較為強大的月氏(rouzhi)部落,打敗了烏孫國,烏孫人被迫向西遷移,進入西域。匈奴人進入河西走廊后,又打敗了月氏部落,殺掉了月氏部落的首領。月氏部落從此也遠走西域,新的月氏王渴望向匈奴復仇,奪回被占的故國土地。

  劉徹敏銳地察覺到這個情報的價值,一個大膽的戰略構想,在他心中成形;如果漢帝國能夠聯合月氏部落,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匈奴,或許可以徹底擊敗自己的世仇,洗刷大漢帝國幾代人的恥辱!。

  但是,要實現心中這個龐大的戰略構想,就需要有人能夠穿越茫茫戈壁大漠,遠赴西域,找到想象中的戰略盟友,這必定是一次,九死一生的冒險。

  于是,劉徹決定公開招募出使西域的有識之士,他需要一個真正的英雄,而在劉徹的時代,漢帝國并不缺乏這樣的勇者。

  就在此時,有一個人毛遂自薦,主動請纓,接受了這個看似有去無回的重任,他就是劉徹的宮廷侍從,陜西城固二十七歲的(張騫),應詔出使。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于張騫出使的原因記載得十分簡略,后人無法猜測,他當時的真實心理。

  公元前138年,在漢帝國都城長安西北,約一百二十公里的甘泉宮中,一場隆重的送行儀式在這里舉行。劉徹為張騫安排了一百多名勇敢的武士,和隨從人員,一個投降的匈奴人(堂邑父),作為向導和翻譯,也將跟隨張騫出發。

  史書并沒有記載張騫辭別劉徹時的任何具體細節,但相信,對于劉徹和張騫來說;這都是不同尋常的一天。

  當劉徹親自將象征漢帝國的符節,交到張騫手中的那一刻,此時的張騫知道,這位大漢帝國的一國之君,已經把漢帝國未來與匈奴對決的賭注,交給了自己。而張騫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生死命運,已全然交給了遙遠莫測的遠方。

  不甘心做一個宮廷侍衛的張騫,決心代表大漢帝國,第一個出使西域,幫助年輕的皇帝,實現掃滅匈奴的夢想。

  此刻的劉徹,并不知道他們能否到達西域,或者能否完成他所期待的使命。

  張騫的使團向西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來自中原的張騫,第一次感受到,大漠的風沙和蕭瑟,更令他們感到緊張的是,當時的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人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落入匈奴人之手,生死難料。但要去往西域,就必須穿越這條生死通道。

  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有著廣袤無垠的戈壁沙灘,有著碧草藍天的草原,有著巍巍雄壯的昆侖山。

  幾千年來,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通道從此穿過,伴隨著悠悠駝鈴,東西方的文明,在此碰撞交匯。

  這塊美麗的土地,在匈奴的鐵蹄下,備受蹂躪,直到張騫闖入這片天地,才為人們開啟了另一扇大門,也為這塊富饒的土地,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漢初,西域對中原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世界,是一個謎一樣的世界。漢朝的君臣,是在匈奴單于給漢帝國的示威信中,才得知在自己的西部,有一塊廣闊的土地,散布著數十個小國家。

  于是,漢朝人把從今天的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到新疆,甚至包括中亞以至更遠的地方,統稱為“西域”。

  戈壁堅硬,黃沙漫漫,陽光熾烈,如火一般燃燒。走上很遠才能看到一片綠洲,和稀疏的人煙,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勁吹的風沙鋪天蓋地,危險無處不在。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險穿過匈奴人嚴密控制的這條通道。

  在漢初統治者眼里,那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世界,因為匈奴的鐵騎,就在眼前。

  不幸的是,張騫的使團進入戈壁不久,就被匈奴騎兵發現,使團中的許多人被殺。幸運的是,匈奴單于并沒有殺掉張騫,只是將他與堂邑父扣押下來,張騫從此開始了在匈奴人監管下的生活。

  然而,漢帝國使團的突然出現,引起了匈奴單于的警惕,他們明白,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一向軟弱恭順的漢帝國,正在謀劃著某種隱秘的計劃。

  單于強迫張騫在匈奴娶妻生子,然而,這位漢朝的使節對自己的使命始終念念不忘。

  轉眼間,風雪飄搖十余載,十年后他終于找到機會,和那位善于騎射的堂邑父,逃脫了匈奴人的控制。

  一路跋山涉水,歷經艱辛,經中亞古城大苑和康居,最終到達了大月氏。然而,在東方屢屢受挫的大月氏,在打敗了中亞的阿姆河流域的原住居民后,并在此地安家落戶。

  該地水土豐饒,沒有外敵侵擾,大月氏人,牲畜興旺,豐衣足食,安逸的生活使大月氏人,淡忘了昔日的仇恨,況且他們也忌憚于匈奴的彪悍強大,又考慮到與漢朝相隔遙遠,無法呼應,大月氏人,便放棄了向匈奴復仇的打算。

  張騫在西域逗留了一年多后,終于踏上了歸程,為了避免被匈奴人發現,這次張騫改走南道。

  不料,改走南道還是被匈奴人發現,為此,又扣留了一年多時間。直到匈奴單于病死,匈奴貴族為爭奪統治權發生內亂,他才帶著堂邑父一起逃出了匈奴領地,奔回漢朝長安,而這時,已經是公元前126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十三年,這十三年期間,漢朝與匈奴相繼爆發了馬邑之謀,及河套之戰。(具體內容,會在后倆章節詳細解析,感興趣的朋友,請仔細閱覽后兩章節的段落內容,及時間節點)。

  張騫出發時,浩浩蕩蕩,回來時,卻形單影只。漢武帝劉徹,鑒于張騫此行所經歷的艱險,以及取得的成績,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封為“奉使君”。

  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實現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的計劃,但是張騫深入到西域各國,對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獲得了大量漢政府前所未聞的寶貴資料。從此,西漢初步了解了西域各國,甚至更遠的印度的情況。

  此外,張騫的西行,也傳播了漢朝的文化,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西域的廣闊與富饒,也激發了漢武帝開擴疆土,加強與外部世界交往的雄心,進而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由于張騫在匈奴滯留了十幾年,熟悉了匈奴地區的水草分布,風俗人情,因此他協助漢軍數次大敗匈奴,并因此被封為“博望侯”。

  公元前121年,漢軍大敗匈奴,并把匈奴趕到大漠以北,(今甘肅境內),由中國內陸通往新疆的要道,(河西走廊)再也沒有匈奴人的侵擾,通往西域的道路,徹底通暢。

  漢朝占領河西走廊后,為了鞏固對此地的統治,張騫建議漢武帝;招引烏孫國回河西故地,以斷匈奴右臂。張騫對漢武帝敘述;他被匈奴扣留時,聽說烏孫原先住在今甘肅祁連山及敦煌一帶,與大月氏為鄰,大月氏曾攻占過烏孫住地,但隨著匈奴的擴張,大月氏開始向西遷徙,烏孫又在匈奴的幫助下擊敗大月氏,占領了,位于亞洲中部的伊犁河流域。然而,烏孫仍然十分懷念故里,張騫建議漢武帝;重金賄賂烏孫,招他們東遷回歸故里,協助漢軍固守河西。

  公元前119年,張騫又以中郎將的身份,偕同副使,將士等三百余人的使團,攜帶牛羊萬頭,金幣帛數千巨萬,再次出使西域,并把大量絲綢經西北帶到了西方。

  經過艱難的跋涉,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來到烏孫。然而,此時的烏孫由于內部紛爭,已經一分為三,隨著實力的削弱,烏孫對勢力強大的匈奴更加畏懼,所以,不愿再向東方遷徙。于是,烏孫便派了一個數十人的使團,攜帶禮物隨張騫到漢朝答謝。

  此外,張騫在烏孫期間,還派遣副使分別訪問了西域其他各國。

  后來,這些國家也都派使節,攜帶禮物,隨漢朝使臣陸續回訪長安。

  為了供應和保護往來的使者,漢武帝昭帝時期,在今天的新疆庫爾勒市,新疆輪臺縣等地駐兵屯田,積聚糧食,設置使者校尉領護。后來又設置西域都護府。

  位于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中國和歐洲國家,分別代表著東西方文化,他們之間橫亙著遼闊的歐亞內陸地區,也就是現在中國新疆以西的中亞地區。

  這是一條由長安,出發地的貿易交通線,途經這里,向西延伸,或通往西亞,或繞過里海,但終點只有一個,那就是歐洲。

  由于絲綢,是這條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所以,后人把這條古老的路線稱為“絲路”,或者“絲綢之路”。

  張騫一行,從長安出發,經隴西、焉耆(qi)、龜茲(qiuci),越過蔥嶺,到達赤谷,與烏孫建立了聯系。通過烏孫又與大苑、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等國,建立聯系。

  通往歐洲大陸的絲綢之路正式開通,這條道路,由漢都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進入今天的新疆,再從新疆通往西亞及地中海等國,這就是人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絲綢之路。

  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通的新紀元,此后,各國的使者,商人往來于這條路上。東來的西方人,西行的中國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隨著西漢對匈奴的節節勝利,漢政府沿著河西走廊設置郡縣,派兵屯田戍守,修筑亭障,保證了沿途的安全和旅途食宿的方便。于是,西域諸國紛紛與漢帝國建立聯系,這就使得西北絲綢之路,日漸繁榮,而且形成了兩條路線。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從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然后分為南北兩條路線,南道從敦煌出陽關往西,經過今天的羅布泊,到達樓蘭,在沿著阿爾金山、昆侖山北麓向西,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側西行,經過且末、精絕、于闐(tian)、皮山、莎車、疏勒等地,越過蔥嶺,向西南可以到達身(juan)毒,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或向西到達大月氏、安息、條支,最遠到地中海東岸。

  北道從敦煌向西,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北側西行,經過龜茲、姑墨、疏勒等,與南道會合,再越過蔥嶺到大苑、康居,再經過安息、條支到達大秦。

  一般來說,南道開通較早,張騫通西域后更加暢通。北道到漢宣帝時才暢通無阻。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使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作用。時至今日,它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仍然對我國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發揮著重大運用。

  中國絲綢,除了通過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由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兩條主干線,東海起航線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齊,燕等國就有人遠渡朝鮮,帶去了蠶種和絲綢技術。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即秦末漢初,天下大亂時,齊燕趙等國人民,為逃避苦役,帶著蠶種不斷泛海赴朝,這就加速了紡織技術,在朝鮮的傳播。

  關于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據“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及航線,自日南即今越南中部或徐聞,合浦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又沿著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僅四個月到達湄南河口的邑盧,即今天泰國的佛統。從該地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僅二十余日航行,到達占湛離,即今泰國的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余日,到達現在緬甸的丹那沙林。

  再向西航行至印度洋,到達黃支國,即今天印度東南海岸,這是當時中國人海上航行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總之,中國的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經分為海陸兩路,就陸路而言;由張騫開通西域的西北絲綢之路,長城以北的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海路則有風平浪靜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樣,絲綢之路實際上有四條之多。

  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心貿易的一條商路,促進東西方經濟的交流,它的貢獻還表現在推動了東西文化的交流。

  中國發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都是由這條絲綢之路陸續傳入西亞,再傳至歐洲各地。

  佛教,***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向東傳入中國。

  因此可以說,絲綢之路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一條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他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明,并且促使他們相互滲透。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走向世界的一條光明大道,使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其偉大創造力,和燦爛文明的門戶,也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文明相互交融,共同促進友邦之路。

  這條由長安(今西安)起源的絲綢之路,對我們后世子孫供應著不可估量的財富價值,也是帶動世界經濟的康莊大道。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诏安县| 墨竹工卡县| 嘉善县| 班玛县| 安吉县| 广元市| 深州市| 聂荣县| 于田县| 南陵县| 固镇县| 惠安县| 射洪县| 开远市| 景宁| 台安县| 德兴市| 湾仔区| 扎兰屯市| 新郑市| 高要市| 揭东县| 宝兴县| 岳阳市| 贵港市| 商洛市| 札达县| 改则县| 永新县| 高密市| 松桃| 温宿县| 赤壁市| 东台市| 桃园市| 汕头市| 中阳县| 陇南市| 万宁市|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