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吧_好看的小说免费阅读_红袖添香 - 阅文集团旗下网站

首頁 歷史

憶夢長安

夢長安中:長安奠定史 第二章;興國安邦

憶夢長安 孤王崔衛東 14 2020-12-31 18:24:08

  自楚漢相爭以來,北方的匈奴人就從未停止過南下,他們的侵占土地,掠奪人口,年復一年愈演愈烈,又重新控制了河套地帶。終于,成為了漢王朝的心腹大患。

  如果我們把時間退回到十幾年前的秦始皇,他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曾經被匈奴侵占的大片領土,又被秦將蒙恬重新奪回。隨著長城和直道的建立,在帝國的北方構筑了一套完備的防御體系。

  但是,隨著秦帝國的崩潰,草原上崛起的新一代梟雄(冒頓單于),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他殺死自己的父親,自立為王。

  冒頓的雄心壯志,在當時不亞于后世的成吉思汗。在他的帶領下,匈奴人擁有了當時東方最強的軍事實力。

  我國的北方西北,包括東北,都在冐頓單于的控制之下。當時,他們的軍隊數量能夠達到三十萬以上的騎兵,由此可見,他的勢力也是非常強大的。

  公元前200年的冬天,皇帝劉邦征調了三十二萬大軍,決心仿效秦始皇,一舉解除匈奴的威脅。

  在這次征討匈奴的軍事行動中,漢軍的總指揮正是皇帝劉邦,而并非任用一名戰功卓著的開國名將,這是因為劉邦出征匈奴,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目的,那便是想證明自己作為大漢天子的實力,在陽奉陰違的諸侯面前樹立自己的權威。

  然而,躊(chou)躇(chu)滿志的劉邦收復晉陽后,兵鋒直達(平城)。卻過于輕敵冒進,追擊匈奴騎兵,結果中了冐頓的誘兵之計。

  冒頓單于將自己的精銳部隊隱藏起來,以老弱病殘的士卒向漢軍挑釁,引誘劉邦追殺。求勝心切的劉邦,放棄步兵,率領精銳騎兵追擊,結果中計。

  劉邦和他率領的先頭部隊,被匈奴四十萬騎兵圍困于平城的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隊完全斷絕了聯系。

  時值寒冬臘月,加上援絕糧斷,困餓不堪,漢軍失去了戰斗力,陷入了被殲滅的困境。

  最終,萬般無奈的劉邦只得放下皇帝的尊嚴,采用大臣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yanzhi)行賄,許以大量金銀財帛,這才僥幸得以脫險。(閼氏;意指冒頓單于的妻子,等同皇后的稱謂)。

  白登之圍的失敗,足以反映出當時西漢初年的國力確實是非常衰弱,在連年戰爭中使西漢初年的經濟凋敝,民生艱苦不堪。

  望著眼前匆匆撤離的軍隊,漢高祖劉邦的志氣跌入了谷底。自己一統天下的壯志,換來的竟是被困七日的屈辱,這讓劉邦身為一朝天子的顏面蕩然無存。

  讓劉邦最為痛心疾首的是,一戰解決匈奴,震懾異姓諸侯的戰略也隨之徹底化為泡影,憑借漢帝國現在的實力,還遠不足以解除這些內憂外患。因此他不得不再一次向現實妥協,接受了和親匈奴單于的建議。與匈奴約為兄弟,并且每年送去大量絲綢,糧食,酒肉等,以避免匈奴的襲擾。

  和親,就是將出身皇室的公主,嫁給其他國家或部落的首領締結婚姻關系。與此同時,贈與對方大量的錢財貨物,以換得兩國之間的和平。

  盡管這樣的做法讓自己倍感屈辱,但面對咄咄逼人的匈奴鐵騎,劉邦并沒有選擇的余地。

  他從皇室中挑選出適合的女子,冊封公主,和親單于。面對即將離去的和親隊伍,想到遠赴異域,未來生死難卜的宗室女兒,劉邦的心中充滿了傷感,大漢王朝也是飽受屈辱。

  身為一個帝國的皇帝,自己既不能建立集權,完成統一,又無法開疆拓土,消除外敵,在帝國危機存亡的關鍵時刻,還要把國家的安危責任,強加給那些柔弱的女子。一時間,傷感無奈和羞愧占據著劉邦的的內心。

  在漢帝國取得對匈奴的決定性勝利以前,很難統計有多少宗室女被封為公主,遠嫁匈奴。這些成為政治犧牲品的和親公主,背井離鄉,忍辱背負起了一介弱女子難以承擔的重任,她們也沒有一人再回到過故鄉,更沒有一人留下姓名。然而,正是這些女子用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為漢王朝的崛起,換得了喘息的時機,為漢王朝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漢朝和匈奴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幾乎停止了。

  漢朝開始了發展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予民休養生息,鞏固大漢王朝的統治。

  然而,漢帝國之所以能夠走出困境,正是因為劉邦采納了(陸賈)主張,如果沒有陸賈的存在,中國的歷史和西漢王朝的命運,可能就會完全不同。(葬于今陜西咸陽市西北)

  在白登之圍后,讓劉邦焦慮的不僅僅是諸侯的內憂和匈奴的外患,他要面對的還有經歷戰亂之后,生活在困苦中的百姓,他們想要過上富足的生活,而秦帝國的悲劇,在無時無刻的提醒著劉邦,正是因為秦代末年沉重的徭役和賦稅,讓百姓苦不堪言,才有了后來的農民起義軍拉開滅秦的序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擊碎了秦帝國這個貌似堅不可摧的統治。

  如何才能避免秦朝的悲劇,讓百姓安定而富足,是漢王朝必須解決的問題。就在這時,陸賈向劉邦詳細分析了當時國家的形勢,闡述了秦朝滅亡的原因,并告誡劉邦,武力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推行“無為而治”,國家才能得到振興,讓百姓休養生息,讓經濟正常的恢復,通過自然的方式發展經濟,不用通過政權過多干預的方式。

  倡導無為的陸賈主義,得到了劉邦的贊同,成為漢初的國家哲學。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本質上就是承認小農經濟是立國之本,讓歷經磨難的百姓休養生息,獎勵農耕生產,減輕田稅勞役,提倡節儉,安頓流民,成為了從漢高祖劉邦開始,就一直執行的基本國策。

  在尤其重視農業生產的漢初,即便是皇室高官的宮室中,也難以找到奢華尊貴的青銅禮器,使用更多的是粗苯的鐵制農具,可以想象此時的漢王朝社會經濟是多么凋敝。

  在劉邦的計劃中,通過休養生息來恢復經濟,以此贏得天下百姓對中央集權的認同,這是延續秦帝國一統天下的第一步。

  那么,劉邦為鞏固集權帝國所邁出的第二步,就是制定律令,依法治國。有關法律的內容尤為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律令有二十七種,三百余條,是一部毫不亞于秦律的嚴謹法律文書。

  雖然實行無為而治,但這并不意味著,對社會所有的活動是放任自流的,它是在一定的經濟規則和原則的前提下,所謂的自由。

  早在公元前206年,當劉邦的軍隊第一次占領咸陽時,(蕭何)就帶領著手下悄悄地完成了一次轉移,把能夠找到秦代的律令典籍,全部集中在了一起。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律令典籍,才是剛剛逝去的秦帝國,最無價的遺產。

  社會的寬松,不代表法律的空白,運營一個龐大的帝國,官員需要借助律令的力量才能維持社會的秩序。

  漢王朝建立以后,在浩繁的秦法中,蕭何為劉邦找到大漢帝國所需要的法律,在秦律基礎上,形成了漢朝的基本法。仿照秦朝的法理,法律制度,制定了一套相對完善的社會管理的制度和法律,使得漢朝很平穩地走向一個統一的帝國。

  在經濟上的無為而治,以及在律法上的依法治國,使得新生又衰弱的漢帝國得以輸入新鮮的血液,在極為艱難的環境中,得以休養生息。

  只是廢墟之上,這個似是而非的帝國,還遠沒有達到劉邦的心理預期。隨著漢高祖的日漸衰老,他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如果再不對那些異姓諸侯王采取行動,那自己畢生的理想集權帝國的建立,恐怕將會遙遙無期。

  此時,中央集權所控制的十五個郡,以及功臣封王所形成的九個諸侯國,他們將共同構成了劉邦在位后期的漢帝國版圖的威脅,這也遠遠不是劉邦理想中一統天下的格局。為了續寫秦始皇中央集權制,劉邦做出了最后一博,向他的理想又邁出了一步。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高祖劉邦在呂后和蕭何的全力支持下,對異姓諸侯王展開了清洗。

  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劉邦殺了哪些的開國功臣?又為何誅殺?

  劉邦誅殺的功臣有;淮陰侯韓信、燕王臧荼、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盧綰等開國功臣,而誅殺的功臣,也都是異姓諸侯王。

  首先,是燕王臧荼,因發動叛亂被殺;

  準確的來說,燕王臧荼其實并不算是漢朝開國功臣,他原本是項羽滅秦后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在擊殺遼東王韓廣之后,盤居于東北。韓信滅代、趙之后,臧荼投降劉邦,并在垓下之戰后,擁立劉邦稱帝,但燕王臧荼的勢力一直相對較為獨立。

  韓王信,勾結匈奴謀反被殺;

  漢朝建立之后,劉邦將其封為韓王。劉邦認為,韓王信的封地北靠鞏縣、洛陽,南逼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戰略位置太過于重要,于是將其封地遷至太原以北,建都晉陽,用來防備并抵御匈奴。因匈奴經常來犯,劉邦又將其都城遷至馬邑。

  趙相陳豨(xi),源于劉呂之爭,謀反被殺;

  史料中,陳豨在漢朝建立之前的記載極少,但它卻是漢朝開國功臣中少有的兩次被封侯者,其第一次封侯是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之時,可見其攻績卓著。

  淮陰侯韓信,私藏鐘離昧,被呂后所殺;

  作為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可以說是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他卻成為劉邦立國后誅殺的功勞最大的功臣。韓信在被封為楚王后不久,便被劉邦廢為淮陰侯,而原因便是其私藏鐘離昧意圖謀反,后被呂后所殺。

  梁王彭越,不服劉邦調遣被殺;

  秦末亂世之時,彭越在魏地起兵,后來,率兵歸順劉邦,被拜為魏相國,封建成侯,為劉邦贏得楚漢之爭,立下赫赫戰功,與韓信、英布并稱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后被封為梁王。

  淮南王英布,意圖造反被殺;

  英布原為項梁麾下將領,項梁死后成為項羽帳下的將領,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彭城之戰后,在劉邦反間計下,彭越投降劉邦,漢朝建立后被封為淮南王。

  在這里就不一一解說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史記解析。

  據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韓信被殺時,劉邦正在外征戰,是呂后讓蕭何將韓信騙至未央宮殺死,并夷三族。

  當得知韓信被呂后殺死在未央宮之后,劉邦的表現的是且喜且憐之,這也是他流露出最真實的情感。可見劉邦的心狠手辣,極盡帝王之術。

  韓信被稱為戰神,一生戰功卓著,功高蓋主。殺韓信便是為了震懾異姓王,更是害怕他日后造反。結果卻適得其反,各個異姓王得知韓信這樣的功臣都被殺,便紛紛造反,結果都被劉邦一一剿除。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是對漢丞相(蕭何)的評價。而蕭何最終也是鋃鐺入獄。

  唯有張良,料到前路未卜,意識到劉邦的到帝王之術,最終,明哲保身,退隱朝野。

  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從新審視這段歷史,基本都會認為劉邦這是卸磨殺驢,兔死狗烹。而當時的形勢需要,歷史發展趨勢的需要,他們都將注定是大漢王朝的犧牲品,也是歷史的奠基者。我們不做任何評價,這也是對故人的敬仰,對歷史的尊重。

  在史記中記載的劉邦也是一個大孝子。相傳,劉邦定都長安后,將他的父親就老太公接到長安,尊為“太上皇”。然而,農耕了一輩子的劉老太公,在長樂宮住了幾個月后非常不習慣,整天郁郁寡歡,并且時常想念故鄉那個沛縣豐邑農村的生活。于是,劉邦專門為劉老太公在長安附近,完全按照老家的樣式新建了一座城鎮。房屋,街道,城墻都完全按照沛縣豐邑設計的一模一樣。建成后,劉邦還把豐邑的所有居民都遷了過來,這也就是今天的(臨潼新豐村)。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斗爭中,劉邦的發妻皇后(呂雉)嶄露頭角。她所擔心的是,倘若丈夫離世,少子繼位,這些開國功臣對帝國還會報多少忠誠度。為了保護兒子未來的統治,呂后殫精竭慮。

  在之后五年的時間內,劉邦將那些曾經和他并肩作戰,共同打下江山的異姓諸侯王一一鏟除。他表現得冷酷無情,又極盡帝王之術。

  在與自己并肩作戰的兄弟,用生命打下大漢江山以后,為了維護自己至高無上的統治,為了自己的劉氏基業,劉邦又將他們一一剿除。在掌握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之后,劉邦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且喜且悲,既是對逐漸接近理想的欣喜,也是對功臣戰友死于非命的無奈,而這些都得劉邦自己一個人去承受。

  盡管如此,已到暮年的劉邦依然堅信,任何事情都無法阻擋自己一統天下的決心與勇氣。

  公元前195年,劉邦召集帝國的功臣元老在長安城內,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儀式;一匹白馬成為儀式的祭品,當時的人們相信,白馬具有通天神性,以白馬為祭品,可以設立至高無上的盟約。劉邦斬殺白馬,與群臣一起歃血為盟,共同約定;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這是一個非凡的歷史時刻,史稱“白馬之盟”。

  至此,除了地處偏遠的(長沙國)以外,漢帝國的江山全部由劉姓皇族成員所統治。

  劉邦相信,他離自己一統天下的政治理想,僅僅只有一步之遙。因為他堅信,這些同姓的分封王,都是自己的血脈,都是自己的宗親,他們一定會在帝國面臨危險,面臨困境的時候幫助朝廷的。

  但是,隨著皇帝劉邦的離世,這些諸侯王和中央之間離心離德的現象已經出現了。

  劉邦的生命不可避免的走到了盡頭,公元前195年4月25日,漢開國皇帝劉邦駕崩于未央宮,帶著他的光榮和遺憾,與世長辭,入葬長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約二十公里的窯店鎮三義村北)。

  歷史選擇了劉邦來完成統一中國的重任,劉邦也沒有辜負自己的使命,用生命創建了一個輝煌無比的王朝,成就了一段無可比擬的傳奇,無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說,劉邦都是一位世界級的偉人,是他和子孫們共同的努力,鑄就了中國漢文化的宏基偉業。

  當他合上眼的那一剎那,心中是否已經滿懷對權利的不舍,是否依舊對身后的王朝心懷忐忑,無論如何,他對人世間的一切已經無能為力,只能疲憊地躺在自己的陵寢中,俯瞰著自己的子子孫孫,創造新的歷史,也為大漢王朝樹立了豐碑。

  回顧劉邦的一生;自從登上帝位以來,他的世界充斥著妥協,隱忍和無奈。他建立統一帝國的理想觸手可及,卻又遙遙無期。盡管如此,這位出身平凡的布衣天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堅守著自己的理想,為此,夙(su)夜興嘆,殫精竭慮,哪怕就在他的有生之年都不會實現,哪怕會因此忍受屈辱,眾叛親離,也在所不惜。

  然而,劉邦萬萬想不到,直接繼承自己的雄心壯志,又差點使大漢帝國改頭換面的人,正是自己的結發妻子,皇后呂雉。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安市| 商水县| 西宁市| 南溪县| 民县| 扬中市| 拉孜县| 马鞍山市| 顺平县| 井陉县| 定安县| 花莲县| 牙克石市| 安阳县| 保山市| 手游| 苍南县| 邵东县| 五指山市| 商城县| 滕州市| 锡林郭勒盟| 吴川市| 海阳市| 盐池县| 高雄市| 囊谦县| 会泽县| 安乡县| 磴口县| 迭部县| 个旧市| 柳州市| 遂昌县| 南郑县| 泗阳县| 铜川市| 许昌市| 元朗区| 宁夏| 武强县|